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复习题及解析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复习题及解析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复习题及解析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因为受力平衡,合力为零,所以机械能一定不变

B.木块沿斜面匀速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用食品夹夹取蛋糕时,食品夹属于费力杠杆

D.擦地板时,增加拖布对地板的压力是为了增大压强

2.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地方举行了赛龙舟活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关于赛龙舟活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运动员划水的船桨是费力杠杆

B.龙舟漂浮在水面上,说明龙舟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C.运动员向后划水,龙舟向前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划船时,水既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如图所示,杠杆始终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F的方向,使其从

①→②→③,此过程中()

A.①位置力臂最长B.③位置力臂最长

C.弹簧测力计示数先变大后变小D.弹簧测力计示数先变小后变大

4.如图所示,一块厚度很薄、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若分别用一竖直向上的动力F1、F2作用在水泥板一端的中间,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

A.F1>F2,因为甲中的动力臂长

B.F1

C.F1>F2,因为乙中的阻力臂短

D.F1=F2,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

5.如图所示,轻质均匀杠杆分别挂有重物G A和G B(G A>G B),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当两端各再加重力相同的物体后,杠杆

A.仍能保持平衡

B.不能平衡,左端下沉

C.不能平衡,右端下沉

D.不能确定哪端下沉

6.如图所示,用甲、乙滑轮组在相同时间分别将A、B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已知物体受到的重力G A>G B,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甲<η乙(忽略绳重和摩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两滑轮组绳端移动的距离相等B.甲滑轮组的有用功比乙的少

C.甲滑轮组的总功率比乙的小D.甲滑轮组的动滑轮比乙的重

7.初中物理中我们用斜面做过多次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是利用斜面“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B.图乙是利用斜面”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

C.图丙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D.如图乙木块B中,B木块的重力和木板对B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8.用4只完全相同的滑轮和2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在绳的自由端用大小分别为F1和F2的拉力,将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时间内,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两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相同

B.F1大于F2

C.v1大于v2

D.F1和F2做的功不相等

9.如图,质量分别为m1、m2、m3(m1>m2)的物体通过轻绳和弹簧连接起来,三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自重、绳重和摩擦,关于此装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绳子对m2的拉力大小为m2g

B.绳子对m1的拉力大小为m1g

C.弹簧中拉力大小为(m1-m2)g

D.地面对m3的支持力大小为(m2+m3-m1)g

10.如图中某同学体重为500 N,他的手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600 N,动滑轮重100 N,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物体A吊起来,物体A的重量不能超过

A.1 000 N B.1 200 N C.900 N D.1 100 N

二、填空题

11.往车上装重物时,常常用长木板搭个斜面,把重物沿斜面推上去,如图所示。工人用3m长的斜面,把1200N的重物提高1m。假设斜面很光滑,则需要施加的推力为______;若实际用力为500N,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推重物时,重物受到的摩擦力为

______。

12.如图所示,用 F=20N的力拉物体 A以2m/s速度匀速运动3s,不计滑轮重及绳间摩擦,则A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_____,若要使A匀速运动实际所需拉力F′=25N,则此滑轮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

13.一物体质量为10kg,小红用定滑轮将该物体在4s内匀速提升2m,所用拉力为

120N,此过程中,小红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拉力做功的功率是_______。(g=10N/kg)

14.如图,把物体A放在水平板OB的正中央,用一不变的力F将板的B端匀速地慢慢抬高(O端不动),设A相对平板静止,则A对板的压力将__________,A与B之间的摩擦力将___________,F对O点的力矩将_____________.

15.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200N的物体,拉力F的大小为20N,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30N,物体运动的速度为0.5m/s,运动时间为10s。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____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_,10s内所做的额外功为_________J。

16.一根均匀的长方体细长直棒重1.5牛,下底面积为20厘米2,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

并有1

4

的长度露出桌面外,如图所示.

(1)直棒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帕.

(2)在棒的右端至少应施加_____牛的竖直向下的力,才能让它的左端离开桌面.

17.如图所示,用动滑轮把重为 40N 的物体 A 以 0.5m/s 的速度匀速提升,用时 4s,拉力F 的大小是 25N,则拉力F 的功率是_____W,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

18.小明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做探究“杠杠的平衡条件”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后,小明又进一步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的关系。实验过程中,保持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在杠杆水平平衡时,测出多组动力F1和动力臂L1的数据,并绘制了F1与L1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推算,当L1为0.1 m时,F1为

_____N。

19.如图所示,甲物体重6N,乙物体重10N,弹簧测力计重力及摩擦均不计.则当甲、乙两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N,地面对乙物体的支持力是________N.

20.杠杆AB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将金属块用细绳悬挂在杠杆A端,把石块用细绳悬挂在杠杆B端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若将石块浸没在水中,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需在杠杆A端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其大小为石块所受重力的

8 9.已知

OA

OB

=

3

8

,则石块的密度为______kg/m3.

三、实验题

2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___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____;为什么?_____。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

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__________。

2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每个钩码的质量为m,O为支点.

(1)他将2只钩码悬挂在B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为F1,测得A、B两点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则此次杠杆的机械效率为η=________.(用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2)他将2只钩码悬挂在C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C点上升高度与第一次相同,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选填“>”、“=”或“<”)F1,此次弹簧测力计做的功将________(选填“>”、“=”或“<”)第一次做的功.

(3)如果他想探究杠杆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在上述(1)实验基础上,接下来他应将3只钩码悬挂在________点(填“B”或“C”),并使钩码上升________高度(填“相同”或“不同”),测出拉力和A点移动的距离.

23.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同样的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物体的重力G/N 提升的高度

h/m

拉力F/N绳端移动的距离s/m机械效率

120.110.366.7% 230.1 1.40.371.4% 340.1 1.80.374.1% 420.1 1.50.2

(1)表格内的第4次实验中应补充的数据是______(结果精确到0.1%)。这次数据是用图

中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

(2)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若要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

________。在第1次实验中,当拉着物体以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拉力F的功率为________W。

(3)某同学认为,使用相同的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同一个重物时,越省力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越大,他的想法正确吗?________。请你利用补充完整后的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你的判断依据:________。

24.某小组使用几个相同的滑轮分别进行机械效率的测定,如图G-5-11所示.他们将测得的钩码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并将计算出的有用功W有、总功W总和机械效率η一并记入下表:

(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2)表格中数据★=________.

(3)比较实验1、2,第2次的机械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实验2、3,影响这两次实验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__.25.为研究沿光滑斜面向上拉重物所需的拉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多次改变斜面长度和高度,每一次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重为1牛的物体从斜面底端缓慢拉伸至顶端,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的初步结论是:沿光滑斜面缓慢提升同一重物时,当斜面高度相同时,拉力与斜面长度成反比;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与8(或2与5)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的初步结论是:沿光滑斜面缓慢提升同一重物时,_____;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表一

次数h(米)L(米)F(牛)

10.050.500.1

20.10 1.000.1

3 0.20 2.00 0.1

次数 h (米) L (米) F (牛) 4 0.10 0.50 0.2 5 0.20 1.00 0.2 6 0.30

1.50

0.2

次数 h (米) L (米) F (牛) 7 0.10 0.25 0.4 8 0.20 0.50 0.4 9

0.30

0.75

0.4

时,_____;

(b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沿光滑斜面缓慢提升同一重物时,_____。

四、计算题

26.如图甲所示是位于宜宾市高庄桥的国内首座“公路在下、铁路在上”的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的施工现场照片,如图乙所示,是某次施工中使用的升降与移动的塔吊和滑轮组,为了保证塔吊起重物不会翻倒,在塔吊左边配有一个重物P ,已知OA =12m ,OB =4m ,动滑轮的质量为40kg ,一块重为8×104N 、体积为1m 3的正方体物块D ,(忽略江水流动对物块的影响,不计绳、塔吊横梁及定滑轮的自重和摩擦,江水密度取3

3

1.010kg/m ρ=?水,g =10N/kg);

(1)若物块D 从平台上匀速升降,为了保证铁塔不至翻倒,使其横梁始终保持水平,求

塔吊左边的配重物P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2)若将物块D完全浸没水中后以0.4m/s的速度匀速下沉到江底,则拉力F的功率是多少?

(3)若将物体D从江底匀速打捞出水面,假如绳子自由端的最大拉力为2.5×104N,那么物体D露出体积为多少时,绳子刚好被拉断?

27.建筑工地上,某施工人员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若不计摩擦和绳重,利用这个滑轮匀速提升重为1200N的物体时,所用的拉力是500N。求:

(1)动滑轮的重力;

(2)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当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1800N的物体时的拉力。

28.图甲是某起重船的示意图,A处为卷扬机,吊臂前端滑轮组如图乙所示。在一次吊装施工中,当起重船从运输船上吊起重物时,起重船浸入海水中的体积增加了18m3,重物在空中匀速竖直上升了3m。已知动滑轮总重为2×104N,海水密度ρ海水=1.0×103kg/m3,g取10N/kg。当重物在空中匀速上升时,若不计摩擦及钢丝绳重,求:

(1)被吊起的重物受到的重力;

(2)钢丝绳拉力F所做的功;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9.某学校暑期进行扩建教学楼工程,建筑工地上,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如图所示,在匀速起吊重3.2×103N的物体时,物体5s内上升了6m。若滑轮组所做的额外功为

1.08×104J,求:

(1)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

(2)拉力F做功的功率;

(3)滑轮组工作时的机械效率。

30.边长为0.1m质量均匀的正方体物体M,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

4.8×l03Pa .如图所示装置中,桶D固定,高0.5m ;横杆可绕固定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系在横杆B端的细绳通过动滑轮连着物体M,用大小为24N的力F在A点竖直向上提横杆时,横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物体M对桶底的压强为1.6×l03Pa ,若仍用力F在C 点处竖直向上提横杆(C点未在杆上标出),使横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物体M对桶底压强为1×l03Pa ,已知横杆长OB=0.8m,OA=0.6m ,g取10N/kg ,一个标准大气压

1.0×l05Pa ,不计横杆质量、绳质量和摩擦.

(1)求物体M的密度.

(2)求OC长度.

(3)现在桶内放满水,物体的底面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至少需要多大的竖直向上的力才能将物体拉离桶底.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1)(2)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势能大小的影

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势能越大;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之和;(3)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但省距离;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既不省距离也不省力;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详解】

A.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静止时,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都不变;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动能不变,但物体可能水平运动,也可能不是水平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物体不是水平方向,而做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时,动能不变,重力势能要改变,机械能改变;所以一个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动能一定不变,势能可能改变,机械能可能改变,故A错误;

B.木块沿斜面匀速下落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动能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不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错误;

C.用食品夹夹取蛋糕时,食品夹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故C正确;

D.擦地板时,增加拖布对地板的压力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B

【详解】

A.杠杆是可以让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划水的船桨符合杠杆的特点,所以划水的船桨是杠杆,又划水时省了距离,故必定费力,即船桨是费力杠杆,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龙舟漂浮在水面上时,处于平衡状态,龙舟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运动员向后划水,给了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同时也受到水向前的反作用力,龙舟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划船时,船桨给了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此时水为船桨的受力物体,同时船桨也受到水向前的反作用力,此时水为船桨的施力物体,所以水既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解析:D

【详解】

AB.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线段,由图可知当弹簧测力计在②位置时力臂最大,故AB 不符合题意;

CD.从①→②→③时动力臂先变大后变小,由图可知阻力等于钩码重力不变,在水平位置平衡所以阻力臂也不变,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给杠杆的拉力先变小后变大,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

4.D

解析:D 【分析】

把水泥板看做一个杠杆,抬起一端,则另一端为支点;由于水泥板是一个厚度、密度都均匀的物体,所以,其重力的作用点在其中心上,此时动力F 克服的是水泥板的重力,即此时的阻力臂等于动力臂的一半;在此基础上,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确定F 1与F 2的大小关系。 【详解】

两次抬起水泥板时的情况如图所示: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动力克服的都是水泥板的重力,对于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都在其几何中心上,所以两图中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依据Fl Gl =阻动可得,

1

2

l F G

G l ==阻动, 所以,前后两次所用的力相同,即12F F =,故ABC 都错误,D 正确。 【点睛】

本题作为考查杠杆平衡条件应用的一道经典例题,很容易让学生在第一印象中选错,一定要仔细分析,重点记忆!

5.C

解析:C 【详解】

杠杆原来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分别为G A 和G B ,其对应的力臂分别为l A 和l B ,如图所示: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G A l A =G B l B ;

已知G A >G B 所以l A

和力臂的乘积:

(G A +G )?l A =G A l A +Gl A

右边力和力臂的乘积:

(G B +G )?l B =G B l B +Gl B

由于l A

G A l A +Gl A

即右边力和力臂的乘积较大,所以杠杆不能平衡,向右端下沉。故选C 。

6.D

解析:D 【详解】

A .两个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h 时,甲滑轮组动滑轮上有三段绳子,所以F 甲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h ,乙滑轮组动滑轮上有两段绳子,所以F 乙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2h ,故A 错误.

B .根据公式W 有=Gh ,由于两物体升高相同的高度,但是G A >G B ,所以W 有甲>W 有乙,故B 错误;

C .W 有甲>W 有乙,η甲<η乙,结合W W η=

有总

知,W 总甲>W 总乙,时间又相等,由P =

W

t

知,甲滑轮组的总功率比乙的大,故C 错误; D .根据W W W η=

+有有额

,得1

η=1+W W 额有,因为η甲<η乙,所以W W W W >额甲额乙有甲有乙,又因为W 有甲

>W 有乙,所以W W >额甲额乙,再根据W G h =额动得,G G >动甲动乙,故D 正确。

故选D 。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1)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小车在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小球推动木块移动,是研究影响动能的大小的实验; (3)研究机械效率时,用测力计拉着物体上升到顶端;

(4)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详解】

A 、图甲中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小车在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是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故A 错误;

B 、图乙中通过小球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远近来反应小球动能的大小,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故B 错误;

C 、图丙中测量出斜面的长度和高度,物体的重力和沿斜面的拉力,可以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故C 错误;

D 、图乙中,木块B 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重力与木板对木块的支持力,二力作用在同一的物体上,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故D 正确。 故选:D 。

8.B

解析:B 【解析】

A. 如图,甲滑轮组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则F 1移动的距离为:12s h =;

乙滑轮组由三段绳子承担物重,则F 2移动的距离为:23s h =,所以21s s >,故A 错误; B. 在不计绳重和摩擦时,()112F G G =+物动;()21

3

F G G =+物动, 所以F 1大于F 2,故B 正确;

C. 在相同的时间内,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由于21s s >,根据s

v t

=得,v 1小于v 2,故C 错误;

D. 在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 1和F 2做的功都为:()

W G G h =+物动,即做功相等,故D 错误; 故选B .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分别对质量为m 1、m 2、m 3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对照各选项逐一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如图所示:

A 、根据定滑轮工作特点可知,绳子对甲物体的拉力等于物体乙对绳子的拉力,等于乙物体的重力,所以,绳子对甲物体的拉力大小为m 1g ,故A 错误;

B 、对乙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知,此时乙物体的重力与绳子对乙物体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绳子对乙物体的拉力大小为m 1g .故B 正确;

C 、弹簧中拉力为乙物体与甲物体的重力之差,即(m 1-m 2)g ,故C 正确;

D 、对丙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物体丙受到地面的支持力、甲物体的压力(等于重力)、乙物体的拉力(等于重力)三个力的作用,地面对丙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m 2+m 3-m 1)g .故D 正确. 故选A .

【点睛】此题考查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关键是对各个物体进行正确的

受力分析,有一定难度!

10.C

解析:C 【解析】 由图可知,n =2, 因G 人=500N <F 手=600N ,

所以,绳端的最大拉力F =G 人=500N ,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提升物体的重力最大,由

可得,最大物重:

G =nF -G 动=2×500N -100N=900N .

故选C .

二、填空题

11.400N 80% 100N 【详解】

[1]斜面很光滑,则额外功为0,沿斜面推力做的功等于直接提升对物体做的功,所以此时推力做的功 W =Fs =Gh =1200N×1m=1200J

解析:400N 80% 100N 【详解】

[1]斜面很光滑,则额外功为0,沿斜面推力做的功等于直接提升对物体做的功,所以此时推力做的功

W =Fs =Gh =1200N×1m =1200J

施加的推力

1200J =400N 3m

W F s =

= [2]实际存在摩擦力,推力做的总功

W 总=F′s =500N×3m =1500J

有用功

W 有用=W =1200J

斜面的机械效率

1200100%100%80%1500W J W J

η=

?=?=有用总 [3]额外功为

W 额=W 总﹣W 有=1500J ﹣1200J =300J

由W 额=fs 得摩擦力

300J

100N 3m

f s

W =

=

=额

12.10N 80 【详解】

因不计滑轮重及绳间摩擦,物体A 所受的摩擦力f=F=×20N=10N ;此滑轮机械效

率为====2×=80%.

解析:10N 80% 【详解】

因不计滑轮重及绳间摩擦,物体A 所受的摩擦力f=

12F=1

2

×20N=10N ;此滑轮机械效率为η=

W W 有总=f s Fs 物拉=2f F ?=2×10N

25N

=80%. 13.200J 83.3% 60W 【详解】

[1]所提升物体的重力为 有用功为

故有用功是200J 。 [2]总功为

则机械效率为

故机械效率为83.3%。 [3] 拉力做功的

解析:200J 83.3% 60W 【详解】

[1]所提升物体的重力为

=10kg 10N /kg=100N G mg =?

有用功为

=100N 2m=200J W Gs =?有

故有用功是200J 。 [2]总功为

=120N 2m=240J W Fs =?总

则机械效率为

200J

=

83.3%240J

W W η=

≈有总

故机械效率为83.3%。

[3] 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240J

==60W 4s

W P t =

总 即拉力F 的功率为60W 。

14.减小 增大 减小 【详解】

[1][2]物体m 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由平衡条件得:支持力N=mgcos ①,静摩擦力f=mgsin ②,在平板绕接地点转动过程中,角逐渐增

解析:减小 增大 减小 【详解】

[1][2]物体m 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由平衡条件得:支持力N =mg cos θ ①,静摩擦力f =mg sin θ ②,在平板绕接地点转动过程中,角θ逐渐增大,则支持力N 减小,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m 对平板的压力N ′=N =mg cos θ减小,摩擦力f =mg sin θ增大; [3]设m 到接地点的距离为l ,支持力的力臂等于l ,对物体和平板整体而言,总重力要使板顺时针转动,拉力要使板逆时针转动,根据力矩平衡条件,有

F ?L cos θ=MgL 2cos θ+mgl cos θ ③

其中:L 为板长,则F 的力矩:

MF =F ?L cos θ=MgL 2cos θ+mglcos θ

可见,随着θ的增大,cos θ减小,MgL 2cos θ+mgl cos θ减小,则MF 减小,即F 对O 点的力矩将减小.

15.75% 50 【解析】 【详解】

第一空.由图像可知,此滑轮组绳子股数n=2,因此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

v 绳=2v 物=2×0.5m/s=1m/s 拉力F 做功的功率为: P=Fv=2

解析:75% 50 【解析】 【详解】

第一空.由图像可知,此滑轮组绳子股数n =2,因此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 v 绳=2v 物=2×0.5m/s=1m/s 拉力F 做功的功率为: P=Fv =20N×1m/s=20W ;

第二空.因为物体做匀速运动,所以水平方向上拉力F A 等于摩擦力为30N ,物块移动的距离为:

s 物=v 物t =0.5m/s ×10s=5m 拉力F 移动的距离为: s 绳=2s 物=2×5m=10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30N?5m

×100%=75%20N?10m

A W s s F W F η=

=

=物有总

绳 ; 第三空.10s 内所做的额外功为: W 额=W 总-W 有=200J-150J=50J 。

16.1.5 【详解】

(1)直棒对桌面的压力:;

有的长度露出桌面外,直棒对桌面的压强为: ;

(2)在棒的右端施加力,使左端抬起,此时直棒相当于杠杆,支点在桌边,如图所示:

支点左侧重,即阻力

解析:1.5 【详解】

(1)直棒对桌面的压力: 1.5N F G ==压; 有

1

4

的长度露出桌面外,直棒对桌面的压强为: 421.5N

1000Pa

12010m 14F p S

-=

==??

??- ?

??

(2)在棒的右端施加力,使左端抬起,此时直棒相当于杠杆,支点在桌边,如图所示:

支点左侧重,即阻力为:3

4

G ,左侧的重心位置距离支点,即阻力臂为:

33428

L

L =; 支点右侧重:14

G ,此部分重的力臂为:1

14

28

L

L =; 在棒的右端施加力,力臂为

1

4

L ,使左端抬起,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3311148484G L G L F L ?=?+? 解得: 1.5N F G ==. 【点睛】

重点是压强的计算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及计算,关键是确定支点后,正确判断出动力臂及阻力臂.

17.80%

【解析】动滑轮由两段绳子拉着物体上升,即s=2h。

总功为:W=Fs=F×2vt=25N×2×0.5m/s×4s=100J

拉力 F 的功率是:

P=W总t=100J4s=25W;

有用功为

解析:80%

【解析】动滑轮由两段绳子拉着物体上升,即。

总功为:

拉力F 的功率是:

有用功为:

机械效率为:

点睛:涉及机械效率的问题时,关键是要清楚总功、有用功、额外功都在哪,特别要清楚额外功是对谁做的功,明确这些功,求效率就很简单了。

18.6

【解析】由图象可知,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始终不变,当L1为0.2m时,F1为3N,乘积为0.6;当L1为0.6m时,F1为1N,乘积为0.6,图象上的点都满足此规律。故当L1为0.1 m时,F1为

解析:6

【解析】由图象可知,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始终不变,当L1为0.2m时,F1为3N,乘积为0.6;当L1为0.6m时,F1为1N,乘积为0.6,图象上的点都满足此规律。故当L1为0.1 m 时,F1为6N。

故答案为:6

19.4

【解析】

(1)甲由于自身的重力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向右的6N的拉力,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就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乙也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6N的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解析:4

【解析】

(1)甲由于自身的重力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向右的6N的拉力,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就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乙也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6N的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这个力,等于6N;(2)乙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竖直向上的支持

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这三个力是平衡力,所以支持力等于重力和拉力的差值等于10N-6N=4N . 故答案为6;4.

20.0×103.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有两种情况,一是石块没有浸入水中的情况,一是石块浸入水中的情况.

当石块不浸入水中时,杠杆平衡,则G 金×OA=G 石×OB ,由于OA/OB=3/8,故3G 金=8G

解析:0×103.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有两种情况,一是石块没有浸入水中的情况,一是石块浸入水中的情况. 当石块不浸入水中时,杠杆平衡,则G 金×OA=G 石×OB ,由于OA/OB=3/8,故3G 金=8G 石; 当石块浸入水中时,杠杆平衡,则(G 金-G 石)×OA=(G 石-F 浮)×OB ,

再联立上式,解之得:F 浮=

G 石,即ρ水gV=

ρ石gV ,故ρ石=3ρ水=3.0×103kg/m 3.

考点:杠杆平衡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三、实验题

21.左 水平 便于测量力臂 不合理 只通过一次测量,数据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 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了影响。 【详解】

(1)[1][2]杠杆右端下沉,应将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致)向左调节, 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3]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

(2)[4][5]只有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要多进行几次实验,避免偶然性。

(3)[6]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重力对杠杆平衡有影响。 22.×100% > < B 相同

【详解】

(1)根据题意得,有用功为:222W Gh mgh ==有, 总功为:12W F h 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