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毒病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病毒病的防治
作者:张振英冯慧梅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年第12期
水稻病毒病是水稻上一类重要病害,主要发生于南方稻区,东北稻区一般只有普通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
1、症状识别
1.1普通矮缩病病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变短、僵硬,呈浓绿色,新叶的叶片、叶鞘上可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虚线状条点。孕穗以后发病的仅在剑叶或其叶鞘上出现黄白色条点。发病早(苗期至分蘖期)的分蘖少,不能抽穗,发病迟的虽可抽穗,但抽出的穗往往呈包茎穗或半包茎穗,结实程度差,穗小,秕谷多。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原体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virus简称RDV)占该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在苗期当气温22.6℃时,潜育期为11~24天;当28℃时,潜育期为6~13天。苗期至分蘖期感病的潜育期短,以后随龄期增长而延长。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和孕穗期均能发病。水稻在分蘖期前较易感病。冬春暖、伏秋旱利于发病。稻苗嫩、虫源多发病重。
1.2条纹叶枯病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后常合并成不规则的黄白色条斑,使叶片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上述褪绿条斑。病株矮化不明显,但一般分蘖减少。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原体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SV)。条纹叶枯病毒只能通过昆虫传播,已知灰飞虱为主要媒介,白背飞虱也能传染。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媒介昆虫在麦田越冬,后迁飞至早稻秧田或本田传毒并繁殖,早稻收获后,再迁飞至晚稻上危害。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叶龄长潜育期也较长,随植株生长抗性逐渐增强。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多发病重。稻、麦两熟区发病重。
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柔软,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以致枯死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发病早的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只在剑叶或其他叶鞘上有褐色斑,但抽穗不良或畸形不实,呈″假白穗″状。
条纹叶枯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获毒的越冬灰飞虱若虫,来年春天羽化为成虫,从越冬场所迁飞到稻田引起发病,一年可传播多次。
2.发病条件
带毒昆虫数量多由于病毒病大多由带毒昆虫传播引起,如普通矮缩病是由带毒二点叶蝉等引起;条纹叶枯病系带毒灰飞虱或白背飞虱传播引起的。所以上述带毒昆虫多,发病几率高,发病常重。
品种不抗病虽然不同品种对各种病毒及其介体(传毒昆虫等)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但现有主栽品种一般多不抗病。
种植感病作物感病寄主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面积大,田间杂草丛生,均为病毒病积累了毒源,也为水稻病毒病增加了越冬场所与传毒昆虫的桥梁,使病情加重。
传毒昆虫的天敌少,助长了传毒昆虫的发生据报道,二点叶蝉的天敌种类多,寄生性天敌有稻头蝇等;捕食性天敌有黑肩绿盲蝽、蜘蛛等:寄生性真菌有白僵菌,对灰飞虱、二点叶蝉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如天敌数量少,传毒昆虫多,病毒病则重。
气象条件冬春温暖,水稻生育前期高温干燥,有利于越冬代和稻株生长期传毒介体(昆虫等)生存和活动;有利于病毒的传播与蔓延。
杂草多田边、沟边杂草不但是一些病毒病的寄主,而且也是传毒昆虫(二点叶蝉、灰飞虱、白背飞虱)的越冬场所,如杂草不铲除,有利于病毒病发生。
3、防治方法
3.1水稻矮缩病的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成片种植,防止叶蝉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早稻早收,避免虫源迁入晚稻。收割时要背向晚稻。加强管理,促进稻苗早发,提高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及时防治在稻田繁殖的第1代若虫,并要抓住黑尾叶蝉迁入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的高峰期,每667平方米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克,或35%速虱净乳油100毫升、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升喷洒,隔3~5天1次,连防1~3次。
3.2水稻叶枯病的防治
(1)农业防治:种植和推广抗病品种。选择好秧田,减少灰稻虱迁入量;秧田要连片安排,远离虫源田;适时播种,早播早发秧苗容易造成1代灰飞虱的大量迁入而病害发生严重,在重病年份适当增加播种量和大田移栽时的基本苗,以保持田间后期不减少总穗数。
(2)药剂防治:秧田期和本田前期是防治关键时期,也是稻苗最易感病的时期,在1代灰飞虱迁入高峰期和2代若虫孵化高峰期,每667平方米用50%速灭威1 000倍液50千克,或2%叶蝉散粉剂2千克加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