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刻地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他从自己不幸而艰苦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文学创作揭露生活残酷的真实,他把宣扬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面旗帜,引导人们博爱,共创一个美好的社会。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了狄更斯的《双城记》,着重分析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从而对狄更斯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狄更斯;《双城记》;人道主义
狄更斯作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众多不朽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的维多利亚的时期,他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切,使他成为了一名典型的人道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人物进行揭露和批判。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那就是“人性的呐喊”:颂扬人性美德,追求没有阶级斗争、人人平等、仁爱的“理想王国”。正如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所说:“狄更斯的小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他讽刺压迫人的社会,歌颂被压迫者的本性。他怀着对受苦人民的同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与邪恶;他相信崇高的道德力量能感化人、改造社会。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创作立场使他赢得了同代人的尊敬,他通过他的笔也曾对英国社会产生过影响。高尔基怀着深厚的感情写道“对我来说,狄更斯始终是使我尊敬佩服的作家,这个人了不起地懂得最难的人类爱的艺术”。
人道主义来源于16世纪的拉丁文,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层是指人文学、古典文化研究或是复活古典文学、个人主义和批判精神并强调文艺复兴的特征;第二层是指人道主义,它主张发扬社会福利事业、改良社会制度;第三层是
指以人类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一种学说。它是一种哲学,反对超自然主义,把人看作自然的对象,肯定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以及运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获得自我实现的能力。”狄更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核心是:以人性论为基础,关心人、尊重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同时又宣传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是狄更斯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创作的立足点。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又具体表现为这几个方面:首先,作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残酷迫害弱者的势力进行了谴责。其次,作家肯定人的自然天性,对戕害人性的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及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再次,作家对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社会机构贪污腐败、低效无能甚至迫害人民大众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最后,是作家提倡的改良主义的主张。狄更斯在作品中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但他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是打倒坏人、推翻现有制度,而是宽恕或感化坏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进行社会制度改革。
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不过表面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随着经济的繁荣,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富的两极分化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随着作家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对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忧虑,而又痛苦于找不到解决的途径。这些就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悲剧性更为突出,他开不出根治社会沉疴的良方,而又对革命暴力不认可,故在作品中宣扬一种阶级调和,仁爱的道德理想,即人道主义思想性更加明确了。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肆意蹂躏农家妇女并且杀害了她的弟弟,梅尼特医生目击这一暴行,写信向朝廷告发,不幸信落到侯爵手里,梅尼特医生受到诬陷,在巴士底狱里被关了
18年。狄更斯满怀同情地描写了法国农民的悲惨遭遇,不仅表现了对劳苦群众的同情,也表现了对革命的同情,肯定了革命的正义性。在贵族阶级作恶多端的同时,人民反抗的情绪如星火燎原之势,他们疾声控诉:“他们掠夺我们,凌辱我们,鞭打我们,杀戮我们……”说明受压迫者的怒火终究会燃烧起来。小说精心勾画的意图,不是为了肯定法国大革命,而是为了否定暴力行为。这一意图还体现在革命者得伐石夫人的塑造中。由于侯爵的暴虐,得伐石的一家人遭受灭顶之灾,作者对此持同情态度。但是,大革命爆发之后,整个社会处于无秩序、无规范和非理性的状态,长期积淀在下层民众内心深处的非理性因素,比如仇恨、不平、愤懑和嫉妒,得到激发和肆意的宣泄。处于这一氛围之中,得伐石夫人的灵魂被仇恨所扭曲,良知淹没在非理性的邪恶之中,成为一个嗜血者的形象。在大革命中,为了复仇,她费尽心机地要把无辜的代尔那送上断头台,甚至还要杀死代尔那的妻子露茜和她的女儿。在狄更斯的笔下,得伐石夫人是个暴虐、凶残和疯狂的化身。通过得伐石夫人,狄更斯否定仇恨、暴力和血腥的行为,进而也否定了大革命和革命者。狄更斯在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列人道主义理想人物,他们的共同品质是善良、正直,可谓是人道主义者的代表。梅尼特医生不畏惧淫威、敢于向强大的恶势力斗争的凛然正气,不计前嫌接纳仇家后人的宽广胸怀无不闪烁着崇高的人道主义光辉;女儿露西,狄更斯把她比喻为一条金线,是爱与善良的化身,不仅包容爱他但有世仇的代尔那,还能够看到被别人忽略的卡尔登身上的黄金般的品质,是维系正义与邪恶的一个天使;代尔那是侯爵的侄子,他自幼放弃贵族的特权,到英国居住,和梅尼特医生的女儿露西结了婚,后来革命席卷全国,为了营救管家,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法国,被革命者逮捕,判处死刑;卡尔登是狄更斯塑造的人道主义最高理想的化身,他爱露西,爱的纯粹,当代尔那即将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他深深的了解露西对代尔那爱情的深度,代尔那的死势必会危机露西母女的生命,她做不到失去真爱仍能够坚强的活下去,所以他深知他救的不是一个人的生命,而是一家人的生命,于是这个高尚的青年混入监狱冒名顶替,代替和他长得十分相似的代尔那上了断头台,从容赴死,为他所爱的女子的幸福而献身……或许这是世上最伟大的爱情吧。
作为一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狄更斯对于革命的态度是矛盾的。他看到了社会残酷的现实,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