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 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 市、区) 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 建设了400 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 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 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 市、区) 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 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1.2 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于2003 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 一) 》《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 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 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
的重视。
1.3 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10 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 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10 大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近期(2003年—2005年) 目标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 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 中期(2006年—2010年) 目标为进一步完善已建系统, 全面开展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基本建成10 大水利业务应用; 远期(2010年—) 目标以全面实现水利业务应用信息化为目标, 全方位提高水利综合服务能力。其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 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工程的龙头工程, 目前在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了22 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 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 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 该系统在2003 年6—7月间的防总会议、2005年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各级雨情实时监测系统、防汛信息查询系统、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系统正在全面建设之中, 这些系统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水情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 2) 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初步设计于2004 年9 月2 日通过审查。目前水利部已完成了水利电子政务一期项目, 实施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 实现了部机关与在京主要直属单位的内网互联, 建成了水利部网站和水利部办公自动化系统, 各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也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传输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 市、区) 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黄委、长江委、淮委、珠委等4 个流域的电
子政务系统建设试点正在实施。
( 3) 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依托水利公用信息平台, 建立包括7大流域和31个省(市、区)分布式的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及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 逐步形成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为水资源数据的实时查询、评价与预测、优化管理和调度、统计分析和决策、水利电子政务等提供支持, 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一些流域机构和地区部门建立了相关的系统, 如黄河下游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邯郸市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长江委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则处于建设过程中。
( 4)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处理、发布和共享体系, 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科学评价防治效果, 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了加强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管理, 水利部办公厅于2004年7月16日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05年6月, 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项目通过了初步验收, 基本具备了试运行的条件, 整个系统预计在2006年底完成。
( 5) 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经过水利部水环境行业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建成了基本覆盖全国水系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水利部、各大流域、省、地区水质中心可定期发布水质公报, 对全国水系水质进行评估, 这些建设成果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有的水质信息系统在监测站网、水文水质数据共享、信息发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为了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与评价、提高水环境管理水平, 有必要在实现全国水质数据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开发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在全国173条主要水系及其省际断面上建设5218个水质监测站和30个供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全国7大流域、31个省(市、区)重点建设250个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中心实验室。
( 6) 水利数字图书馆。由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水利数字图书馆试验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 经过3年多的建设, 目前已完成项目任务书所规定的任务, 于2006年1月23日通过该项目的审查验收, 为后续工程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