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开展文道统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如何开展“文道统一”语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文道统一”内涵的基础上,从教学环节和教授文本类型两个层面对这一原则的运用作了一些思考,以使教师加深对“文道统一”原则运用的理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道统一”教学环节文本类型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始终是一线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境界。

传统意义而言,“文道统一”中的“文”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即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手法;“道”指的是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它告诉我们评价一篇文章要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

对应到语文教学中,则是要把分析文章的形式和理解文章的内容辩证统一起来。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道统一”又有第二层意思,其中“文”指语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属智育的范畴;“道”指语文教育中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属德育的范畴。

这一种观点指导我们在语文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从以上对“文道统一”的两种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文道统一”实质是在讨论一种综合语文教学法。

传统意义上的概念不论是文章的语言还是写作手法,更多强调的都是文章本身,而从语文教学角度而言的有关智育和德育的培养,则更多强调语文学习的社会性价值。

这两种解释告诉我们,当代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文”与“道”的相互关系,将二者有机融合渗透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从以下两个层面来分析如何开展“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

一、教学环节中的“文道统一”原则的运用
1.教师备课及布置学生预习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考虑“文道统一”。

一般而言,教师在备课时对文章的文本层面及文章的思想层面都会有很明确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对已有的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把“文”与“道”的内容结合起来思考,使之融为一体。

同时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方面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文章,把生字词弄清楚,另一方面可留给学生诸如“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一类问题,让学生在“文”这个层面多思考。

2.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主战场。

首先是课文的引入环节。

这主要涉及文章背景介绍及作者简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多利用电教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直观可感的图片,对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作深入的介绍,让学生逐渐走入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为接下来的语文教学奠定感情基调。

其次是在提问的环节上。

教师应当积极创设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这些问题既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又可以是阅读感受方面的,还可以是结合自身实际的,总之,问题的设置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些机械的知识性问题,而更多应该结合文章内容,提出内容与思想相结合的问题。

比如“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说明这个人物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文中主人翁的独白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等等。

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过程,其实就是在理解“文”与“道”关系的过程。

最后是在教师总结的环节上。

教师的总结既要概括学生们的发言,同时又要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逐步把文章的内涵加以分析与说明。

学生在课堂上的想法,并不是教师在备课中都能涉及的,因而在课堂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上学生们的想法与文本及备课时的内容相结合,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把文章中所学到的东西应用于生活实践。

比如:“学了这篇文章,大家可以选当中的一个人物写一段形象分析。

”“大家可根据这一篇杂文的写作手法,写写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大家自选一种文体,把对于祖国的情感表达出来。

”等等。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在牢牢抓住文本的同时还能培养道德情操。

3、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

作业的布置可以与课上对于文本的讨论相互照应。

教师可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比如“写一个人物形象分析”“联系实际就文中的一个观点写一篇短文”等,使得学生在作业的进行中将“文”与“道”再做一次整合与体会。

二、不同文本类型中的“文道统一”原则运用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必修部分以模块形式编纂,每个模块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选文。

这一编排方式更多考虑的是选文在思想上的基本一致性。

这从某种程度上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的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认为,工具性占据了基础性地位。

在以主题模块式的编排模式下,语文教学原则中的“文道统一”的“文”的教学方面的专一程度必然受到相应的影响。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以文体为单元,按时代先后,选取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组织教学。

教师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单元中,可以借助选文,有针对性地对这一文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之上,体会这一文体形式的语言特色及写作手法。

在对文章语言文字层面进行深入学习后,有层次地解析文章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从而在“道”的层面上深化学生的思想境界。

而在新教材主题模块式的体系下,进行某一模
块教学前,该模块选文的基本思想指向就已经确定下来,从而在“道”的层面上给教学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这就对教师在围绕某一思想主题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讲授文本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章所体现出的“道”的理解成了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具体结合“文言文阅读”和“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谈“文道统一”原则的运用。

“文言文阅读”的教学可采用讲授结合朗读的方式开展“文道统一”的教学。

必修一中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有《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

因为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文言文学习,有关这节课的安排就要做充分的准备。

学生在初中就有文言文的基础,而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展开的,所以在课前要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

文言文的教学应当首先立足于“文”的层面。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这些都在“文”的层面上对教学提出的要求。

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精力更多地应该放在对文本本身的讲解上,做到字字落实,这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功底的培养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道”的内容。

首先,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文学中的瑰宝。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每个学生要做的工作。

诵读不是“小和尚念经”,而是饱含情感地朗读。

诚然,在初次接触一篇文言文时,学生都要进行认读,这一过程十分重要。

认读的过程完成后,随着课堂上老师对文本的讲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就会加深,这时的读就上升为朗读。

反复朗读,最终能与作者的写作思想碰撞,学生就进入了诵读的状态,到这时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才正式完成。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大家朗读文言文就是“道”的熏陶的重要环节。

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

在讲解完第一自然段后,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提问:“应当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根据其实际朗读情况予以点评,逐步往这一文段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引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是全文首句,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

朗读时用陈述的语气即可。

接下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对水面的描写,用描述性的语气朗读。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几句中有多处对偶句,朗读时要注意韵律,尤其在最后两句中,从作者所描写的意象中,体会作者超然独立的人生态度,朗读时可适当放慢,声调有高低变化。

经这一番朗读指导,教师可以在不经意之间向学生渗透文本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味作者的思想内涵。

这样一种方式较之单纯对思想内容的灌输,可增添不少生动性;同时,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反复朗读,可加深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更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论述类文本”在与培养和发展高中生概括、提炼、分析等抽象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可以深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很容易走入道德说教的误区。

针对这一问题,我作了如下思考。

首先,在教授论述类文本时应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学生提炼作者的观点,并努力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联。

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高效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文道”结合思考的关键。

论述类文本大致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组成,它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部分,而是彼此之间有密切联系的。

对文本的细读就是一个理清作者论述思路的过程。

教师的提问应贴近文本,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其次,论述类文本又一大亮点是它的语言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它的阅读教学虽然要偏重内容逻辑方面概括的功夫,但同样也要重视对文本的感受体验过程。

比如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品读那些表明恩格斯对马克思评价的句子,从句子的言语层面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悼念与赞美之情。

最后,对于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对文本所阐发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处理好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更多的是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对某一问题,自然是有多种理解与认识的,教师在广泛听取学生们的观点的同时,还可以尽量综合大家的意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文道统一”作为一条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基于上文对于这一教学原则的分析,要真正做到“文”与“道”的和谐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学识,扎实的教学功底,而且要有一种深刻浓厚的语文情怀,只有这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才能在充分驾驭文本的基础上,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文道统一”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