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典型临床表现

猩红热的典型临床表现

潜伏期

通常为2~3天,短者1天,长者5~6天。外科性猩红热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天

前驱期

⑴时间:从发病到出疹,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病例可达2天

⑵症状:起病多急骤,当局部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并产生足够的外毒素时即出现症状,有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和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温高低不一,轻者38~39℃,重者更高,有的患儿因肠系膜淋巴结发炎伴有腹痛,疼痛剧烈者易误诊为阑尾炎。婴儿在起病时烦躁或惊厥

⑶体征:咽部炎症,轻者仅咽部或扁桃体充血,重者咽及软腭有脓性渗出物和点状红疹或出血性红疹,或可有假膜形成。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出疹期

⑴时间:多见于发病后1~2天出疹

⑵皮疹顺序:皮疹最早见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波及躯干及上肢,最后到下肢

⑶皮疹特点:①贫血性皮肤划痕:猩红热皮疹为红色细小丘疹,高出皮面,呈鸡皮样,抚摩时有砂纸感。皮疹密集,压之退色,有痒感,疹间皮肤一片红晕,疹间无正常皮肤可见。以手按压则红色可暂时消退数秒钟,出现苍白的手印,此种现象称为“贫血性皮肤划痕”,此

为猩红热的特征之一。②帕氏线: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弯和腹

股沟等处,皮疹更密形成明显的横纹线,压之不退,称为“帕氏线”,此为猩红热特征之二。③杨梅舌:前驱期或发疹初期,舌质淡红,其

上被覆灰白色苔,边缘充血浮肿,舌刺突起,2~3天后舌苔由边缘消退,舌面清净呈牛肉样深红色,舌刺红肿明显,突出于舌面上,形成“杨梅”样舌,为猩红热特征之三

⑷口周苍白:因口周皮肤与面颊部发红的皮肤比较相对苍白,猩红热

病人还可出现口周苍白区,但为猩红热非特异性特征,在其他发热性

疾病如肺炎,麻疹有时亦会出现类似情况

出疹期间继承发热,待皮疹遍及全身,体温逐渐下降

恢复期

⑴时间:皮疹于3~5天后,此期约1周左右

⑵皮疹特点:颜色转暗,逐渐隐退。并按出疹先后顺序脱皮,先从颜

面部,渐及躯干,最后四肢,皮疹愈多,脱屑愈明显。轻症患者呈细

屑状或片状屑。重症患者有时呈大片脱皮,以指、趾部最显

⑶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炎症也很快消退

(完整版)猩红热

【概述】 猩红热(searlet fever)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炎及皮疹为特征. 【诊断】 典型病例诊断较简单,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确诊需咽拭培养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阳性。无足够抗体.由于毒素不止一种,其诊断意义有限。 【治疗措施】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霉素G,疗程7~10天,停药后做咽培养。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口服,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不得少于7天。重者可静脉给药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病因学】 为不同型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由于病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为80型(type),各型可产生相应特异性抗体,没有交叉免疫。致热毒素有A、B、C三种,感染其中一种后,再遇到其它任一种,仍可发生第二次或第三次猩红热,但这种机会很少。 【病理改变】 病原菌及其毒素等产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红疹。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表皮有炎性渗出,毛囊周围皮肤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丘疹样鸡皮疹,恢复期表皮角化、坏死,大片脱落。少数可见中毒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结充血等变化。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体温一般为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有发生惊厥或谵妄者.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进食.咽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渗出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扬莓,称杨莓舌.颈部及颌下淋巴腺增大,有触痛。 皮疹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弥漫猩红色约针头大的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如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丘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为口周苍白圈。于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横行”帕氏征",(Pastia's sign).口腔粘膜亦可见粘膜疹,充血或出血点。出疹期仍发热。 病程第一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可能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遗留色素沉着. 皮肤转白试验是通过皮内注射致热毒素抗体,观察患儿皮疹是否为致热毒素所致。狄克(Dick)试验是注射致热毒素,检测体内有为普通型,但临床轻重悬殊,尤其有了特效青霉素的治疗,猩红热的表现发生很大变化,严重感染极少发生。 (一).轻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极不典型,可仅限于腋下、腹股沟,疹稀少且色淡,1~2天即退。无杨莓舌。发病1周后,在面额部、耳壳、手足指趾端发现轻微脱屑或脱皮,此时才考虑猩红热的诊断。由于容易漏诊,未能进行充分治疗,继发肾炎的可能性反而较多。 (二).中毒型突然体温升高达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惊厥、呕吐、头痛常见,咽部及软腭充血严重,并有红斑疹,扁桃体有脓性渗出物,或形成坏死、溃疡,出现伪膜样损害。皮疹很快出现,常有较多瘀点。若不及时治疗可合并脓毒

猩红热诊疗指南

猩红热诊疗指南 【概述】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有明显脱屑或片状脱皮,少数病儿在发病2~3周后可发生急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患者与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全年均有发病,而以冬、春季多见,5~15岁儿童发病最高。目前由于广谱抗生素使用,尤其是青霉素的应用,重型病例比较少,而轻型病例增多。【病史要点】 1.有无猩红热接触史、过去有无猩红热病史。 2.近期用药史,有无外伤、皮肤感染史。 3.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的热程、热型;有无畏寒、寒颤、头痛、咽痛等伴随症状及其程度。 4.皮疹发生、发展过程,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出疹顺序、蔓延范围。 【体检要点】 1.咽峡炎表现咽、扁桃体充血、肿大情况,有无脓。) 颜色、范围、剥离难易(性分泌物及其特点. 2.皮疹的特点(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

常皮肤)、分布,有无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存在。恢复期有无脱皮。 3.注意并发症的体征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或感染性休克。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例增高,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 2.咽拭子培养入院后应常规送检。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特殊检查疑有并发症时可做相应检查如血培养、心电图等。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发热、咽痛和扁桃体充血、肿大,有的有脓性分泌物,发热24小时内出疹,24小时内皮疹出齐,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可有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退疹后有糠麸样或片状脱皮。重型患儿高热,皮疹密集,甚至为出血性皮疹,全身中毒症状重。外科型猩红热患儿有皮肤化脓性病变,全身症状轻,常无咽部症状,侵入部位周围最先出现皮疹且较明显。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2). 3)咽拭子培养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猩红热的临床诊治

本菌在体外得生命力较强,但对热及干燥得抵抗力较弱,60 °C 30min即被杀死。对青霉素敏感,对四环素、磺胺、氯零素等耐药逐年上升,但在痰与脓液中可以生存数周。 四、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就是病人与带菌者。猩红热自发病询1天到出疹期传染性就是罠强得。 (二)传播途径 主要就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由被污染得食物、食具、书籍等间接传播,但间接传播比较少见。偶尔可以细苗侵入创伤皮肤、产道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得猩红热, 这就是比较特殊得一种猩红热得类型。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五、流行特征 (一)流行地区 徑红热主要流行于温带,热带与寒带较少见。我国北方地区比南方少。 (二)流行季节 全年都可以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为多见。 (三)年龄 5〜15岁好发,V 1岁或〉50岁较少见。 (四)流行菌型与病情变迁 由于近年流行葡型得改变,有病请也出现了变迁,病情有日越缓与得倾向,轻型病例增多,中毒型少见,病死率显著下降。 六、发病机理与病生理改变 (-)感染性(化脓性)病变 当链球菌借助脂壁酸粘附于人得黏膜上皮细胞,进入组织引起炎症,细菌通过M蛋白被保护是来,不容易被巨噬细胞呑噬,在透明质酸晦、链激酶及溶血素得作用下,使炎症扩散, 引起组织得坏

死。细菌由咽峡部侵入后,引起咽峡部、扁桃体炎症,并由局部蔓延或经淋巴管侵入临近纽织、器官而扩散,引起扁桃体周囤脓肿、鼻窦炎.中耳炎、乳究炎、颈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也可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败血症。 (二)中毒性病变 病毒可以分泌很多毒素,如红疹毒素及其她产扬,红疹毒素及其她产物经咽部丰富得血管进入血流,引是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咽痛等毒血症状。红疹毒素使皮肤与黏膜血管弥漫性充血、真皮层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建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猩红热样皮疹。严重者血液渗出,形成出血性皮疹。这就是皮肤得改变。 肝、脾.淋巴组织等有充血、水肿、变性与单核细胞浸润。并发心、肾疾病时,心肌可有浑浊肿胀及变性,重者可坏死。肾脏常呈间质性炎症。 恢复期得麦现可以有表皮细胞得角化、坏死.脱落,形成脱屑与脱皮,这在猩红热就是比较典型得。 (三)变态反应性病变 一般在病后1〜3周出现。主要表现在心.肾及关节滑膜等部位。原因可能就是因为A组链球菌得某些型与被感染者得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得抗原相似,所以产生特异性免疫后引起得交叉免疫反应;也可能因为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而致。病理表现为心肌浑浊肿胀与脂肪变性、心内膜炎,以及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滑膜得浆液性得炎症。风湿热病人一般发生于咽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 七、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为2〜3天,一般1〜7天左右。根据临床表现得不同可以分为不同得临床分型,包括普通型、轻型、重型、脓毒型、外科型与产科型,其中以普通型最为常见,也就就是典型得猩红热。普通型猩红热根据病程可以分为前驱期、出疹期与恢复期。 (一)普通型 普通型主要得三大特征就是发热、咽块炎、皮疹。 1、发热

猩红热

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少数患儿病后2-3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或风湿热。 一、病因:病原菌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热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在0℃环境中可生存数月。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经皮肤伤口传染。 (三)易感人群: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多见3-7岁儿童。 三、发病机理及病理:细菌侵入的局部组织如咽峡、扁桃体、皮肤伤口等发生急性炎症和脓性渗出物。细菌所产生的透明质酸酶等可溶解纤维蛋白和组织,使感染向四周扩散,亦可经血源播散。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可引起皮肤的炎症病变,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典型丘状鸡皮疹,最后表皮死亡而脱落,形成特征性脱皮。肝、脾、心肌、肾、淋巴结、关节滑膜等组织有不同程度充血,混浊肿胀等炎症变化。 四、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1-7天,通常为2~3天。 (二)前驱期从发病到出疹为前驱期。起病急、发热、头痛、咽痛、全身不适。 1、发热:,轻者发热38-39℃,重者可高达40℃。 2、咽峡炎:咽部与扁桃体红肿明显,上覆较易拭掉的白色脓性渗出物, 软腭处有细小红疹或淤点。并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除咽痛外,有的患儿因肠系膜淋巴结炎可出现腹痛。 3、白草莓舌:初期肿胀的舌乳头凸出覆以白苔的舌面。 (三)出疹期 1、皮疹:起病12-48小时内出疹,皮疹最先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通常24小时内布满全身。其特点为全身皮肤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基础上,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触之似沙纸感,以手按压可出现苍白的手印。 2、口周苍白圈:患儿面颊潮红,唯有口唇周围苍白。 3、帕氏线: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弯和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并伴有出血点而呈紫色横纹线。 4、杨莓舌:白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舌乳头突出 形成杨梅舌。 (四)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按出疹的先后顺序退疹,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皮疹愈多脱皮愈明显,轻症呈糠屑样,重症则大片脱皮,不留色素沉着。 除上述典型表现外,尚有其他临床类型: 轻型:近年多见,表现为轻至中等度发热,咽峡炎轻微,皮疹亦轻且仅见于躯干部,疹退后脱屑不明显,病程短,但仍有发生变态反应并发症之可能。 中毒型:中毒症状明显,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中毒性休克等。近年少见。

猩红热

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损害。 西医学名:猩红热 所属科室:内科 - 主要症状:发热,咽峡炎,皮疹主要病因: 细菌感 染 多发群体:儿童 传染性: 有传染 性 目录 病原学 疾病危害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疾病分类 临床表现 1.普通型 2.脓毒型 3.中毒型 4.外科型诊断鉴别

1.实验室诊断 2.疾病诊断 3.鉴别诊断疾病治疗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饮食注意 疾病护理 并发症 专家观点 展开 病原学 疾病危害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疾病分类 临床表现 1.普通型 2.脓毒型 3.中毒型 4.外科型

诊断鉴别 1.实验室诊断 2.疾病诊断 3.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饮食注意 疾病护理 并发症 专家观点 展开 病原学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直径为0.5~2.0μm,革兰染色阳性。该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均能将其杀灭,但在痰液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刚从体内检出时常有荚膜,无鞭毛、芽胞,易含血的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完全(β型)溶血。按该细菌细胞壁表面的所含的抗原不同,可分为A~U(无I、J)19组,猩红热主要由A组引起。已知该细菌有M、R、T、S四种表面抗原,与痢疾有关的主要为M蛋白。M蛋白是细菌的菌体成分,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免疫毒性作用。而脂壁酸对生物膜有较高的亲和力,有助于链球菌黏附于人的上皮细胞。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细菌产生的毒素有:①致热性外毒素,即红疹毒素,链球菌能产生A、B、C、D4种抗原性不同的致热性外毒素,其抗议体无交叉保护力,均能致发热和猩红热皮疹,并以抑制吞噬系统和T细胞的功能,触发Schwartzman 反应;②链球菌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损伤心脏的作用,可分为O和S两种溶血素。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生的蛋白酶有:①链激酶,可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②透明质酸酶,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最终有得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③链道酶,又称为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能裂解具有高黏稠度的DNA,从而破坏宿主的组织和细胞,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可损害含有这种成分的组织和细胞,⑤血清混浊因子是一种a脂蛋白酶,可使马血清混浊,对机体产生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和扩散。 疾病危害 患者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后,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临床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极少数引起死亡。2011年6、7月份以来,向来毒性温和的猩红热突然肆虐香港并造成两名幼童死亡,这是近十年来猩红热疫情最严重的一年。近年来严重侵袭性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欧美一些国家再次增多,人类开始重新关注该群菌引起的感染问题[1-2]。

猩红热

即将期末考试,应武老师口谕,家长们一定要注意现阶段小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确保他们的健康。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现将猩红热的防治和大家简单说一下: “猩红热”的简介与防治 1、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 3、以集中群体生活的2-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4、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偶可见细菌污染玩具、食物、生活用具等经口传播。 5、自诊要点:猩红热以发热为初发症状,次日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呈鲜红色弥漫性鸡皮样红斑疹,自下而上连成片,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在肘窝、腋窝、腕等处密集如线,称“帕巴线”,

面部口周往往无皮疹,出现“口周苍白圈”,病儿的舌头,鲜红如杨梅,又称杨梅舌。持续2-3天后体温下降,皮疹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一般2-4天可完全消失,一周后开始脱皮,疹退后无色素沉着。 6、典型病程:在起病后2天内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颌下、上胸,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严重的手掌及足底亦可累及,往往于12-24小时内皮疹由上而下遍及全身。皮疹特点为红色弥漫性细小丘疹,用手抚摸有鸡皮样感觉。疹子密集使皮肤充血发红,皮疹之间的皮肤正常。用手按压皮疹,皮疹可消退而发白,数秒可恢复原状,医学上称"贫血性皮肤划痕"。面部潮红,而口唇周围及鼻端显得苍白,称为"环口苍白圈"。在皮肤皱褶处,如腕、肘、腹股沟等部位,疹子密集,且可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样褶痕,称为"帕氏线"。在发病1-2天时,舌尖及边缘发红,逐渐舌光滑绛红、舌乳头绛红突起草莓,称为"草莓舌"。 7、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咽疼、全身弥漫性红斑疹,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特别要就近就医,尽量避免带孩子到儿童较集中大医院。一旦确诊为猩红热,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并隔离一周。

猩红热的临床诊治

猩红热的诊断与初步治疗 一、概述 猩红热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还可以由于变态反应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猩红热以冬春季节发病为最多。多见于小孩,尤其以5〜15岁居多。 二、简史 猩红热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在古代中医将猩红热描述为阳毒、斑、疾疹、痧症等。清代雍正年间,叶天士( 1723年)描述的“烂喉痧”流行、清代乾隆年间余师愚(1768 年)描述的“疾疹”、1801年陈耕道在《疾痧草》中描述的“疾痧”、金德鉴在《烂喉痧辑要》中记载的“烂喉丹痧”,均为猩红热流行时典型症状的描述。 1675年国外学者Sydenhem首次对猩红热做了详细的描述,定为猩红热。国内早期译为红热症、疹子热症。1881年国内的学者孔庆高译为玫瑰红症。1909年丁福保从日文译为猩红热。 三、病原学 病原为A组乙型(8型)溶血性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 u m , 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培养早期多数菌株有荚膜,晚期被分解消失。无鞭毛无芽胞,但有菌毛样结构。 (一)酶及其毒素 溶血性链球菌可以分泌很多种酶和毒素,引起疹病变。第一是溶血素,这种溶血素可以溶解红细胞,具有杀伤白细胞以及产生心脏的毒害作用。第二种是红疹毒素,也称为猩红热毒素或致热外毒素,可引起发热和猩红热样皮疹。其他的一些酶或毒素主要有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可以起到细菌扩散,也称为扩散因子)、链道酶(DNA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神经氨酸酶、血清混浊因子、蛋白酶,这些酶有助于细菌在组织里扩散。 (二)抵抗力

本菌在体外的生命力较强,但对热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弱,60 ℃ 30min即被杀死。对青霉素敏感,对四环素、磺胺、氯霉素等耐药逐年上升,但在痰和脓液中可以生存数周。 四、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猩红热自发病前1天到出疹期传染性是最强的。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由被污染的食物、食具、书籍等间接传播,但间接传播比较少见。偶尔可以细菌侵入创伤皮肤、产道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的猩红热,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猩红热的类型。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五、流行特征 (一)流行地区 猩红热主要流行于温带,热带和寒带较少见。我国北方地区比南方少。 (二)流行季节 全年都可以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为多见。 (三)年龄 5〜15岁好发,< 1岁或〉50岁较少见。 (四)流行菌型和病情变迁 由于近年流行菌型的改变,有病情也出现了变迁,病情有日趋缓和的倾向,轻型病例增多,中毒型少见,病死率显著下降。 六、发病机理和病生理改变 (一)感染性(化脓性)病变 当链球菌借助脂壁酸粘附于人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组织引起炎症,细菌通过M蛋白被保护起来,不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的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引起组织的坏死。细菌由咽峡部侵入后,引起咽峡部、扁桃体炎症,并由局部蔓延或

猩红热相关知识介绍

猩红热相关知识介绍 猩红热是由 A 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 A 群链球菌,Lancefield Group A Streptococci,GAS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充血性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表现。常侵犯 5 ~ 15 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在 19 世纪,猩红热是一种传播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儿童致死性传染病中极为常见。据史料记载,猩红热每3 至 4 年有一个发病高峰期,如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从 1863 年至1978 年之间曾出现 4 次高峰。 20 世纪 40 年代后,随着抗生素的问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此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 然而由 A 群链球菌所致的猩红热或毒性休克样综合征的死亡 率至今却没有明显下降。 一、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人类是 GAS 的唯一宿主。因此病人及带菌者是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自发病前 24 小时至出诊期的患者传染性最强。若未经治疗,其传染性在数周内逐渐消失,若起病时及时给药,则在开始治疗 24 小时后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2) 。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生活与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密切接触等均有助于 GAS 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情况下,病菌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入,而引起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另外也可通过皮肤粘膜接触而传播。 3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猩红热普遍易感,但发病者多为 5~15 岁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GAS 在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咽部携带率一般为 0.8%~11.3% ,而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无症状咽部携带率为 15%~50% 。 4 .流行病学特征:猩红热系温带疾病,热带、寒带少见。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猩红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只要及时治疗病程一般呈良性,预后良好。而如今猩红热死亡主要见于化脓性并发症如扁桃体周脓肿、鼻窦炎、支气管肺炎、脑膜炎等或自身免疫性并发症包括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目前,在国内 A 群链球菌分型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甚少,文献报道我国部分地区 A 群链球菌的主导emm 型为emm 1 、 18 、 12 、 69 、 110 等菌型。国外研究发现,猩红热相关菌株的 M 型包括 M1 、 M2 、 M3 、 M4 、 M6 、 M22 ,而台湾地区包括 emm1 、4 、 12 、 22 、 25 等,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emm 型分布频率不一致。虽然流行病学研究中猩红热相关的血清型只限于某些特定

猩红热的典型临床表现

猩红热的典型临床表现 潜伏期 通常为2~3天,短者1天,长者5~6天。外科性猩红热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天 前驱期 ⑴时间:从发病到出疹,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病例可达2天 ⑵症状:起病多急骤,当局部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并产生足够的外毒素时即出现症状,有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和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温高低不一,轻者38~39℃,重者更高,有的患儿因肠系膜淋巴结发炎伴有腹痛,疼痛剧烈者易误诊为阑尾炎。婴儿在起病时烦躁或惊厥 ⑶体征:咽部炎症,轻者仅咽部或扁桃体充血,重者咽及软腭有脓性渗出物和点状红疹或出血性红疹,或可有假膜形成。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出疹期 ⑴时间:多见于发病后1~2天出疹 ⑵皮疹顺序:皮疹最早见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波及躯干及上肢,最后到下肢 ⑶皮疹特点:①贫血性皮肤划痕:猩红热皮疹为红色细小丘疹,高出皮面,呈鸡皮样,抚摩时有砂纸感。皮疹密集,压之退色,有痒感,疹间皮肤一片红晕,疹间无正常皮肤可见。以手按压则红色可暂时消退数秒钟,出现苍白的手印,此种现象称为“贫血性皮肤划痕”,此

为猩红热的特征之一。②帕氏线: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弯和腹 股沟等处,皮疹更密形成明显的横纹线,压之不退,称为“帕氏线”,此为猩红热特征之二。③杨梅舌:前驱期或发疹初期,舌质淡红,其 上被覆灰白色苔,边缘充血浮肿,舌刺突起,2~3天后舌苔由边缘消退,舌面清净呈牛肉样深红色,舌刺红肿明显,突出于舌面上,形成“杨梅”样舌,为猩红热特征之三 ⑷口周苍白:因口周皮肤与面颊部发红的皮肤比较相对苍白,猩红热 病人还可出现口周苍白区,但为猩红热非特异性特征,在其他发热性 疾病如肺炎,麻疹有时亦会出现类似情况 出疹期间继承发热,待皮疹遍及全身,体温逐渐下降 恢复期 ⑴时间:皮疹于3~5天后,此期约1周左右 ⑵皮疹特点:颜色转暗,逐渐隐退。并按出疹先后顺序脱皮,先从颜 面部,渐及躯干,最后四肢,皮疹愈多,脱屑愈明显。轻症患者呈细 屑状或片状屑。重症患者有时呈大片脱皮,以指、趾部最显 ⑶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炎症也很快消退

猩红热的预防知识

猩红热的预防知识 猩红热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为了有效预防猩红热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猩红热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 一、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 有病原体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此外,猩红热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或口腔黏膜传播,例如共用餐具、玩具等。 二、猩红热的症状 猩红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4天。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是高热、喉咙痛和头痛。其他症状包括红色斑点或斑丘疹在皮肤上出现,通常从颈部开始,然后向四肢和躯干扩散。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三、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和个人物品。 2.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3. 接种疫苗:猩红热疫苗是预防猩红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儿童通常在1岁时 接种第一剂疫苗,然后在4-6岁时接种第二剂。成年人也可以接种疫苗来增加免疫力。 4. 避免接触感染者:如果身边有人患有猩红热,应尽量避免与其接触,特别是 在感染者发病后的第一个星期内。 四、猩红热的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生素治疗:猩红热感染者通常会接受抗生素治疗,以减轻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红霉素等。 2. 对症治疗:例如,使用退热药物来降低发热、漱口盐水缓解喉咙痛等。 3. 休息和饮食: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以增强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总结: 猩红热是一种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室内通风、接种疫苗以及避免接触感染者。如果感染猩红热,及时接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休息和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猩红热的传播,保障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猩红热症状治疗预防及图片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感染而引起。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引起很多疾病,在这些病人的鼻咽部存在大量的这种细菌,所以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类病人和带菌者都是猩红热的传染源。尤其是那些没有皮疹的感染者或病人,在猩红热的传播上比猩红热病人更危险,因为他们不易被发现。 猩红热皮疹 猩红热的线状疹 症状与类型 猩红热“草莓舌”

猩红热“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杨梅舌” 猩红热皮疹(手) 全身弥漫性发红,可见点状红色皮疹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

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者常表现为高热、 咽峡炎、红疹等症状。为了提高公众对猩红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猩红热的预防措施、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1.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猩红热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注重个人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猩红热的基础。保持手部清洁,勤洗手,尤其 是在接触患者或患者的分泌物后要及时洗手。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1.2 加强室内通风 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室内通风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 1.3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猩红热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应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患者发病初期和症状严重时。 1.4 接种疫苗 猩红热疫苗是预防猩红热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猩红热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疫苗接种。 2. 猩红热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咽峡炎、红疹等。一旦出现疑似猩红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确诊和治疗。 2.1 症状 猩红热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热,体温可达摄氏39度以上。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咽峡炎症状,如咽痛、咽部充血等。此外,患者体表会出现红色的皮疹,最初出现在颈部和躯干,然后逐渐扩散到四肢。 2.2 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休息和饮食 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多饮水,以帮助身体恢复。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2.2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指导,患者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控制发热。此外,抗生素也可以用于预防继发感染。 2.2.3 症状缓解 患者可以通过漱口盐水、含漱消炎药物等方式缓解咽峡炎症状。此外,冷敷也可以帮助减轻皮疹的不适感。 3. 有效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高公众对猩红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 3.1 宣传教育活动

猩红热病历书写范文

猩红热病历书写范文 猩红热是由于感染性病变导致的,还有就是由于中毒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导致的。发病后患者在前驱期会有畏寒,发热的症状表现。出疹期患者会从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在恢复期间的时候,患者还会因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这个时期称为脱屑期。疾病的种类繁多,可能会有上万种,有很多的疾病都是人们没有听说过的,猩红热就是其中的一种,导致这种疾病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想要做好预防工作,就要及时的找到发病的原因,那么就来说说,猩红热的病因。 一起来了解一些吧。1、感染性病变细菌自呼吸道侵入并黏附于 咽峡部,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败血症和迁徙性化脓病灶。2、中毒性病变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经咽部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纳差等。3、变态 反应性病变发生于个别病例,多见于病程第23周时,可能A群链球 菌与被感染者的某些组织有相似的抗原,而产生免疫反应,或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某些组织引起病变,主要引起心,肾及关节的变态反应性病变。 猩红热症状1、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有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临床表现。2、出 疹期多数患者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 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3、

恢复期也称为脱屑期,因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同于出疹的顺序。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嗜酸粒细胞在恢复期增多。

793例儿童猩红热临床特征分析共3篇

793例儿童猩红热临床特征分析共3 篇 793例儿童猩红热临床特征分析1 793例儿童猩红热临床特征分析 猩红热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该病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其主要特征为发热、皮疹、咽峡炎等。本文旨在分析793例儿童猩红热的临床特征,以提供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的参考。 1.发病年龄和性别 793例儿童猩红热患者中,男性396例,女性397例,男女比例为1:1.01。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数的83.2%。 2.发病季节 793例患者中,最多的发病季节为秋季,其次是春季、冬季、夏季。 3.临床症状 发热是所有患者的基本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为4.9±1.2天。皮疹出现在发热后一到两天,主要分布于上肢、躯干和颈部,持续时间为2-4天,具有局限性和对称性。皮疹症状严重的患者易伴有头痛、眼结膜充血和咽部痛等。此外,咽炎、淋巴结肿大、舌咽膜炎、肢体疼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也常常伴随。

4.实验室检查 793例患者中,87.5%的患者C反应蛋白(CRP)升高,83.7% 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37.5%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3.5%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5.并发症 猩红热患者易合并各种感染和病理状态,如中耳炎、肺炎、淋巴瘤、肺炎球菌和链球菌感染等。 6.治疗 对猩红热患者采用青霉素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采用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给药方式,一般用药3-5天即可痊愈。此外,对于发作多次的患者,可用青霉素预防治疗。 7.预防 猩红热的预防应从加强个人卫生方面入手,及时治疗其他感染性疾病,避免过度疲劳、环境污染等不良习惯。推广儿童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总之,临床上对于儿科医师和公众应重视猩红热这一疾病,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避免其造成严重危害 猩红热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重视。该病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和皮疹,并易合并各种感染和病理状态。目前,采用青霉素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推广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对于

猩红热症状及护理

猩红热症状及护理 当宝宝上了幼儿园之后,和小朋友的接触增多了,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几率也增高,所以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特别容易生病。众多传染疾病当中,猩红热是传染力最强的一种疾病。家长怎么可能会不担心呢?猩红热小儿发病率比成年人还要高。那猩红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呢? 猩红热这种病,是指孩子被一种叫做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所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过程中伴有出疹现象,中医当中这被称为“烂喉痧”,冬春季节易发病。所有人都可患病,幼儿在2〜8岁时最容易被感染。感染后孩子会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密布猩红色皮疹,当红疹消退后,皮肤会发生脱屑现象,这是猩红热的一个特征。感染后,少数孩子会有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具有非常强的传播能力。在感染后发病前24 小时一直到猩红热进入高峰期时,是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正常的孩子如果接触了猩红热患者的飞沫,就会被直接感染。但是,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并不一定都会患猩红热,也会发生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等,这些患者也是病毒携带着,他们没有猩红热的症状,但却携带着可引起猩红热的病毒,所以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猩红热的症状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病菌一定会瞅准时机入侵人体。特别是随着气温的升高,猩红热等很多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都开始了频繁的活动每个,当孩子患了猩红热都有哪些症状呢? 普通型猩红热症状可分为三期: 1、前驱期:孩子突然发热,体温不定,此时孩子多有咽痛、呕吐的症状,还会出现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舌苔发白,舌尖及其边缘红肿,舌乳头呈白色。在发病4-5 天左右,白苔脱落,舌头表面开始变的光滑,呈鲜红色,舌乳头发红发肿突起。 2、出疹期:发病12小时内开始出疹,部分患儿会超过2天。猩红热皮疹先于颈部、腋下还有腹股沟处开始发出,于24 小时内会遍及全身。皮疹呈红色,非常细小,有些像鸡皮,非常密集,抚摸时粗糙,点疹间发红,偶可见正常皮肤。按压时皮疹会发生褪色,呈苍白,可迅速恢复原状。此时患儿的面部潮红,口唇附近苍白,白圈单独把口唇隔离了出来。皮肤折叠处皮疹更加密集,有少量出血点,有明显的横纹线。 3、恢复期:皮疹会按照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孩子的体温恢复正常怎样治疗猩红热 小儿猩红热在小儿身上易发病,家长应严密观察期发病早期的症状表现,尽早带孩子就诊,一旦患上猩红热,需要先把孩子隔离,在隔离的前提下进行治疗,期间多休息,一般在10 左右

猩红热诊断标准

猩红热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有与猩红热患者或与扁桃体、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等链 球菌感染患者接触史。 1.2 临床表现 1.2.1 普通型猩红热 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咽峡炎、皮疹。发热第二天开始发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 红,期间有针尖大小充血性红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少数患者可见有带黄白色脓头 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皮肤皱褶处可出现“巴氏线”。面部充血而无皮疹,同时有“口周 苍白圈”。病初起时出现“草莓舌”,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d~3d 后白苔开始脱落, 成为“杨梅舌”。2d~5d 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1.2.2 轻型猩红热 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很轻。 1.2.3 中毒型 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出血性皮疹、神志不清等,而咽峡炎不重。可出现中毒型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感染性休克。

1.2.4 脓毒型 42 咽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引起颈淋巴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 等,还可引起败血症。 1.2.5 外科型及产科型 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 大多较轻。 1.3 实验室检测 1.3.1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患者可出现中毒颗粒。 1.3.2 A 群链球菌快速检测试验阳性。 1.3.3 细菌培养后镜检,为β溶血性链球菌。 1.3.4 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 1.3.5 生化鉴定为化脓性链球菌。 1.3.6 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经血清学分群,鉴定为A 群β型血性链球菌。 2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须依据病原学检查。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具备1.2 中的临床表现和1.3.1. 3.2 临床诊断病例

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麻疹、水痘我们在...

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麻疹、水痘我们在... 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麻疹、水痘 我们在解读中医的辩证诊治的时候,其实,并不是要我们去否认西医的辩证论病之解读之精要。 比如:“手足皮肤呈大片状脱皮且无色素沉着的发疹,我们要临床判断到底是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麻疹、水痘,哪种发疹性疾病?” 西医解读: 1、幼儿急疹和风疹表现为疹退后均无色素沉着及脱屑,但无大片状脱皮,故可排除; 幼儿急疹的特点是热退疹出或者疹出热退,多见于6~18个月幼儿,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高热早期可伴有惊厥; 风疹症状出现后1~2天出,全身症状轻,耳后、部淋巴结脚大并触痛,出疹顺序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疹间有正常皮肤疹退时体温恢复正常,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2、麻疹表现为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故排除; 典型麻疹多在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时热更高,疹退热退; 3、水痘皮疹结痂后多不留痕,故排除; 水痘前驱症状有低热、不适、厌食,且并不是热退后全身出疹,水痘皮疹分批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在疾病高峰期,可见斑疹、丘

疹、水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4、猩红热典型皮疹为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面部躯干糠屑样脱皮,手足可呈大片状脱皮,无色素沉着,故本例符合猩红热典型皮疹。 猩红热皮疹多见于发热后第二天出现,最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在全身皮肤弥散弥漫性充血潮红的基础上,有均匀、密集的红色红色细小皮疹广泛分布。 5、根据疾病出现发疹在总病程中的时间可判断疾病种类: 病程第1日出疹:水痘、风疹; 病程第2日出疹:猩红热; 病程第3日出疹:天花; 病程第3到4日出疹:麻疹;病程第5日出疹:斑疹伤寒; 病程第6日出疹:伤寒。 临床案例一:女孩,7岁。体温39℃,发热半天后即出疹,1天布满全身,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有咽痛,扁桃体充血、水肿。 临床诊断解读: 1、本案为猩红热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疹间皮肤充血,面部无皮疹,口周苍白圈。 2、风疹的皮疹分布以面、颈及躯干为主,与本案面部不见皮疹不符合。 3、麻疹多于发热3~4天出疹,与本案所述发热半天出疹不符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