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十分漫长的演变过程,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于市民社会的看法,并从政治、经济为重心的多方面视角下对市民社会的成因、特点、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国家建设
一、市民社会理论渊源
(一)国家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在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中就有所体现,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扬弃精神,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对市民社会这一思想
的完整理解。
18世纪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和“文明社会”一词在同一
意义上使用的,它是同人类的野蛮的部落生活状态相对的,指的是一种等级秩序
严明的政治社会,也就是国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这种“文明社会”中,奴
隶主和自由民拥有参与城邦议事、司法和行政的权利,有了政治上的某种自由或
平等也就等同于拥有了“公民权”。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社会理念仅仅是从政
治角度来阐释的。
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又提出,国家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们渴望
通过政治活动来实现共同利益。
到16世纪时,马基雅维利进一步从政治生活的
角度阐述了他认为的市民社会。
他认为,国家和政府(市民社会)是人们为了共
同的利益和愿景而凝聚起来的,但与此同时,公共利益又压抑了个人的部分自由
权利。
上述早期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大都局限在政治领域,认为“国家”等同于市民
社会,其给予了市民参与政治的机会,从活动与形式上区别于野蛮社会,由此形
成了国家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
(二)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
从19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封建等级秩序
被打破,人们挣脱了政治性支配下的束缚,从事商品经济的第三等级(市民阶层)开始兴起,有关贸易与投机的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
也渐渐偏向经济视角,开始同政治国家分离开来,开始被认为是一个脱离了政治
和国家而独立存在的范畴。
(三)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
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理解建立在政治社会相分离基础上,他在《法哲学原理》
中对“市民社会”进行了宏观上的论述。
他从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把伦理分成
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三个阶段。
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处于家庭与国家
之间的差别阶段”,是同时与家庭和国家相区别的概念。
在“家庭”这一阶段中,每个人都是从爱的角度出发同他人发生相互的联系,是以爱为原则的,个人与个
人之间的利益是具有统一性的。
到了“市民社会”阶段,这种统一性发生了分裂,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基于相互承认、但人格平等的普遍交换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复杂而普遍的关系之中。
但是这种普遍性
始终是以利己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才不得不依
靠他人的力量,从而同他人建立联系形成一个“需要的体系”,一个为了利己而
利人,其在本质上还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
因此,为了真正地实现普遍性与特殊
性的统一,避免因个人利益的实现而导致伦理上的堕落、无序,必须要设定一个
更高层次的“实体性的普遍物”阶段——国家。
国家追求普遍利益,但并不排斥
个人特殊利益,个人在国家中获得自由。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国家决定着市民
社会,市民社会始终是低于国家的,是要被国家所扬弃的。
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发展的过程。
许多学者把马克
思这一思想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
起初,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对黑格尔相关思想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创新的基础上的。
这一时期,他对
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解和升华主要记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中;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到了发展阶段,
马克思从批判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市民社会理论,这个阶段的思想结晶
主要是《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成熟阶段,他的
论断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经济学批判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中。
总的来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概念,它主要有以
下四个突出特征。
从物质基础来看,市民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出现的
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社会。
从所有权来看,市民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遵循
普遍性原则的社会。
从分工协作来看,市民社会是市民在分工协作、相互依赖下
形成的社会组织。
从交往方式来看,市民社会是由于交换私人所有而产生的所有
关系的合集。
具体的讲,市民社会有着三重含义,这三重含义既反映了其思想的不断成熟,又反映了市民社会的丰富内涵。
第一重含义即市民社会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
在书中,他这样写到“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受生产力制约,又制约生
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从这个含义出发,只要生产力和交往存在于
人类社会,那么这就是市民社会。
这种基于生产、基于物质的对市民生活的定义,是从根本上对以黑格尔为首的唯心主义派的彻底否定,这种认为市民社会存在于
一切历史阶段的判定,是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思想的绝对冲击。
马克
思旗帜鲜明的指出,是市民社会孕育出了国家,市民社会的范畴大大超越了国家,而这与黑格尔的思想恰好相反。
第二重含义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
在这个阶段,市民摆脱了封
建主的控制,出现了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政治上拥有市民参与权,经济上拥有
自由贸易权。
在这个阶段,社会的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出现了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社会分工开始细化,出现了更多的工种和行业。
人们之间的关系由君臣、父
子比较单调的交往形式扩充进了债主、股东、合伙人等丰富的交往形式。
虽然他
们的私人所有使得他们有成为资产阶级的可能性,但在这个阶段还并未成为与无
产阶级对立的存在,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他们遵循着普遍性来寻求自身利益
特殊性的满足。
因此,相较于人类文明的上一阶段,市民社会有其客观上的进步
意义。
第三重含义既资产阶级社会。
在这个阶段,随着资产阶段的发展壮大,资本
家与工人阶层的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市民社会的普遍性原则,已经不足以弥补阶
层特殊性的差异,阶级斗争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此时,他认为第二个含义的
市民社会只是表面,而资产阶级社会才是本质。
由此,马克思的历史观开始成熟
起来,关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开始完善,《资本论》犹如一声惊雷
响彻在人类的文明史中。
从市民社会的意义来看,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
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日趋成熟。
在《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曾把人类的历史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始共同体;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第三阶段为自由人的
联合。
在原始共同体阶段,各个人通过某种联系——家庭、部落或者是土地本身
等结合在一起,交换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的,此时的统治是依靠人格关系进
行的;在市民社会阶段,各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剩余财产的交换集合在一起,此时的统治需要借助货币的力量。
一方面在市民社会中,由于其促进了独立、自由、平等思想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具有其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
市民社会绝对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异化或物象化的状态,是某种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平等和自由仅仅浮于表面,只能作为向共产主义
过渡的一个阶段。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形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拥有了私有财产,虽然有一定的平等和自由精神,但是同时产生了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只有
实现了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生
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决胜阶段,但仍然存
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公有制在我国的经济生活
中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私有制经济带来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公问题虽然不
严重但仍然存在。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发现市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
的社会阶段也有所体现。
因此马克思对于如何改善市民社会窘境的建设性意见对
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继续发展生产力,同时致力于建设公平社会
市民社会阶段,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由此产生了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最
终导致了分配的不公平,出现了贫富差距,由贫富差距又导致一系列的社会不公,例如,医疗、教育等方面。
目前,我国由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存在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社会上也存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性
别歧视和地域差距仍然存在。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把蛋糕做大,也就是
继续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是把蛋糕切好,维护社会的
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消除了各个阶级在社会参与
中的不公,才能使社会保持普遍性原则,才能使人民成为“自由人”,去充分的
发挥他们的潜力,整个社会的矛盾和纠纷也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弭不见。
生产力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
各族人民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有了巨大提升和飞跃,“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过去式。
但是距离我们的人均GDP和发展质量都有待提高,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为建设公平社会打好基础。
(二)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在市民社会中,存在着个人利益的特殊性与集体利益的普遍性的矛盾,政府
夹在个人与市民社会中间,阻碍了人民追求幸福,也阻碍了市民社会的进步。
马
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批判了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观点,认为国家是来源市民社会的,也应该服务于市民社会。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是国家统治,强调的是国家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国家的权力和职权范围都是超过了实际需
求的,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所以,现在我们追求的是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
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上下互动的管理模式。
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追求和以往
管理模式的不同,强调多主体,多元化参与。
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
中要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也就是建立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主张在中国现代
化的转型中,要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观”代替“权威本位观”改变中国现代
化过程的两难境地,建立中国市民社会理论。
中国市民社会追求的目的是要促进
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变革,进而实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力求简政放权,取得了极大
地进展,为方便人民生活、激发企业活力、提升政府形象带了积极地影响。
但我
们也要看到,部分地方政府、部分公务人员依然没有将“为人民服务”当做他们
的行为准则,依然有一些不必要的手续和流程可以简化,因此应该继续推进服务
型政府的建设,为人民发展自我提供便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政治互动氛围,以
便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基本的理论预设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经济大于政治,他认为无论是黑格尔还是现实资本主义的国家都不可能现实的解决市民社会的矛
盾冲突,而市民社会所产生的矛盾,只有通过市民社会自身的发展、扬弃来解决。
马克思提出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国家向社会的复归,以此来解决个人利
益和普遍利益的矛盾。
市民社会阶段的政府未能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主动性,导致了发展的不充分、社会矛盾频发。
新时代下,我们党一如既往的坚持群众路线,一如既往地尊重人
民的主体地位,为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做出了极大地努力。
在经济层面,
我们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文化方面,我们支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政治方面,我们奉行“政治协商、互相监督”。
在教育上,我们以一直
注重人民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提高,始终把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和
综合素质当做面向未来的基础工作;在法律上,我们制定法律以人为本,努力保
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在制度上,我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调动
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9.
[2]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4):40-51.
[3]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 [J].河北学刊,2008,29(1)
[4]陆建猷.《马克思主义文献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8.3.
[5]汪信砚.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 [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7,60(3)
[6]吴书林宋凯旋. 马克思市民社会观从不成熟到科学性的历史转变[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6,43(2)
[7]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
[8]张沛.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7.
[9]刘义飞. 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4.
[1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9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67页.
Marx s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Sun Yanli
(School of Marxism, Qilu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000)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a very long process, standing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materialism, Marx on the basis of critically inheriting predecessors' theory, formed its own perception of civil society, an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economy as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causes,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of civil society has carried
on the profound analysis. Marx civil society theo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so on to play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arx; Civil society; Nation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