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
一、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背景
当今,人类社会正处在科技进步的第三次浪潮即信息革命时代。

信息化即数字化,就是指一切信息都可变成“0”和“1”两个数字。

这样,信息就能用计算机来加工处理,实现计算机的多媒体化,促进计算机的网络化,并通过计算机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使数字化本身形成排山倒海、无孔不入的浪潮。

因此,信息革命使世界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往等所有领域,都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而这一切表明,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驶入了计算机网络时代。

网络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和个人的高速信息交换系统,是人们学习、工作、休闲、交往和通信等方式最高效的信息传播载体。

网络化已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管理、教育、医疗、交往等各项活动的主要形态。

因特网正以极快的速度,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各国、各地区乃至各个个体联成一个整体,使社会成为所谓的“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

二、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基本特征
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更深刻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Internet直接介入“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

由于因特网的电子通信方式的出现,促使了传统通信方式的观念更新。

电子函件代替了普通信件,上、下级间公文的传送,统计报表的传送,信息数据的传送,广告、文艺、娱乐,甚至聊天也都通过因特网来实现。

据统计,“至1998年3月,用E—mail 进行人际交流的人数领先超过用电话进行人际沟通的人数””。

正是由于Intemet的自身特点,为现代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变革。

正如行为心理学家利克莱德所言,“网络的功用在于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向每个独立个体提供个人意志、个人创造性等禀性资源平台,也为解决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外在交流与内在孤独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性支撑””。

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具有不同于传统的人际交往,也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新特点。

传统社会人类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成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以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

由于传统社会群体的构成一般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因此人际交往范围一般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并以会面、书信和电话交流作为常用的交往方式。

而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创新了人际关系。

因而,网络社会较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而言,具有开放性与多元性、自主性和随意性、间接性与广泛性、非现实性和匿名性、平等性、失范性、人际情感的疏远、信任危机等特点。

1、开放性与多元性
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具有了开放性。

所谓开放,是指上至显要,下到平民,对任何人来说,只要你愿意,只需一台486以上的电脑,一部调制器,一部直拨电话,你随时可以融入其中美国网络专家威廉·奥尔曼曾经说过,信息革命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它有能力咀甚至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方式,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

随着一个新的社区——电子社区的诞生,居住在不同的洲、时区和国家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

甚至那些居于僻壤中的人,只要他拥有了网络设备和技能,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与世界上其它地区不同的人们方便地交往与合作。

电脑网络不仅使一般人的社交便利性提高,社交圈子扩大,而且解决了某些具有特殊困难和障碍人们的社
交问题。

网上提供许多资源和聊天或交谈的渠道,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各种合作和同时性的谈话,尽管所有谈话都是通过屏幕来完成,甚至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和语气,也看不到交往对方的表情,但无可否认,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具有前所未有的覆盖广袤的特点。

而且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可视电话的普及,人们彼此之间不论相隔多远,也可以实现与对方“面对面”的交谈和交往。

由于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圈子扩大,人们的交往对象也较传统社会日益呈多样性和复杂性。

2、自主性与随意性
网络社会是一个以开放、自主与随意为特色的社会,其核心是自主、自由与开放。

自由是指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的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

在科学家们设计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不要有中心。

没有中心的最大优势是,不管网络上哪一个特定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

因特网是由世界上许多国家很多局域网所构成的,它采用离散结构,不设置拥有最高权力的中央控制设备或机构。

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区界限。

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机构甚至任何国家,因而也就没有任何人、机构和国家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

因此,现在的Internet中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是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由此也决定了人们网上沟通和交往的特点是绝对的自主,没有人能对其他人进行任意的支配和控制。

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人们可以“相识不相见”,想如何干就如何干,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发言权。

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的人们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因为网络社会是网络成员自主自愿互联而成的,其成员之间的需求与偏好更多地具有共同性,他们一开始就是抱着同一个目的串连起来的。

因此,作为一种新的相互联系、沟通、交往的方式,网络交往双方彼此之间的行为除了必须遵守的使网上沟通得以进行的共同交往规范外,他们不需要建立类似于现实社会中那种统一的交往原则,他们并不愿意为加入因特网而改变自己原有的交往观念、原则和行为。

因特网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没有中心,每一个网民都是处在无边无际的网络海洋中,每一个人都不是中心,同时又都可以视自己为中心,因此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地进行交往的选择和取舍,无须受制于他人。

可见,“网络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自由时空”,网络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实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和自主在网络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在网络社会构筑的人际交往中,个体的需要和个性可以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

3、间接性与广泛性
Intem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使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间接性的特点,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不是面对面的直接互动。

任何人进行的网上交往都要以电脑、调制器和电话为中介,网上所有谈话又都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间接完成的,因此交往双方彼此听不到对方声音和语气,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体验不到对方的喜怒哀乐和情感的变化。

人际往来的中间隔着机器这一巨大的屏障。

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具有鲜明的间接性的特点同时,又决定了其广泛性的特点。

网络交往间接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可以缓解现代社会人们的孤独症。

人际关系冷漠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日趋严重的一种社会病。

一个缺少朋友,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一定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人。

不同学派的学者,无论是在心理疾病的原因探讨还是在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地位和作用。

沙利文认为精神病包括人际关系中不适宜的整个领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被破坏,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导致经验的分裂。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那里,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被看作心理健康和治疗研究的中心问题。

他们认为,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孤独地
出没,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因此当代社会的人们急切需要快捷便利而又自由的交际方式。

网络社会则提供了这种的交往的渠道。

4、非现实性和匿名性
不管是社会心理学还是社会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都更为强调人际互动的直接性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性。

社会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是不等同于社会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距离和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为人际交往。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已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貌、身体健康状况、脾气性格等)和社会身份(如人们扮演的各种角色、受教育程度、职业、职务、天赋性与非天赋性的社会地位、社会背景等)都会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无不带有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人们往往因某人的外在特征和其扮演了一定的社会角色或已有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而与之沟通并产生心理上的接近。

而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含义已然突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

由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在网上,人际交往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与否、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社会背景等传统的影响人际交往因素的限制。

5、平等性
网络技术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群体结构和人际互动方式。

因特网将世界上数万计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在一起,既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又相互独立。

由于因特网没有中心,没有领导管理机构,因此也就没有人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权,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不再受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控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可见,互联网络所表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体现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

由于互联网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不仅使其拥有了无限的信息量,也使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这些信息。

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以迸行人际沟通。

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而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

6、失范性
网络交往和沟通是现代社会一种新的相互联系、沟通和交往的方式。

如同任何形式的人际交往一样,网络交往也必须遵守信息高速公路联系、交往的具体规则。

然而,“信息爆炸”使人类面对一个连自己都无法预言的未来,神奇而无稽,瑰丽而无序。

在网络建设之初,信息贫乏且杂乱无章,此时就有许多网络人无私地大量上载信息,并为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建立管理程序、编制各种实用软件,以方便网络用户特别是那些不太熟悉网络的人访问和运用网上资源(这种行为后来越来越商业化了);网络建立起来以后,为维持网络的正常秩序,网络人又自觉地订立规范。

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制定新的人际交往规范开拓了新领域。

除了一些技术性的规则(如文件传输协议、互联协议等)外,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就出现了一些基本的“乡规民约”,如电子函件使用的语言格式、在线交谈应有的礼仪等。

特别是随着网络交往中冲突的增多,人们开始制定了一些更严格的计算机网络道德戒律,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基本上还是没有被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浸化的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其约束力远不如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一般而言,网络传播是处于无序和失范状态的。

即使制定了网络交往规范,也会由于网络超乎想象的发展,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新环境,跟不上网络升级、换代速度,造
成大量的冲突和失范现象。

杜尔凯姆将失范解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

而网络社会发展的初期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无序和失范状态之中。

现实社会具有“熟人社会”的特点,人与人的交往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由于人际交往受时空限制,交往面比较狭窄,决定了其交往对象都是熟识的人如朋友、亲戚、邻居、同事等,而人们的许多合道德的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看”的,人际交往行为多是依靠熟人的监督,加之人们迫于社会舆论、法律制裁等强大力量的威慑。

人际交往的规则具有强大的约束性。

而一旦进入虚拟的非熟人社会的网络界域,熟人监督的目光和舆论等立时就失去了约束作用。

网络化交往的形式是间接的,其交往的范围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出现了多种交往形式,是点对面的交往,社会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和对象同时进行交流。

Internet 没有终极,“网络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的“自由时空”,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有很大不同,一些人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

“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

由于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这就容易为那些缺乏道德和操守的人特别是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所利用,出现大量失范行为这样一来,Intemet为人们“撒谎”和“说真话”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在Intemet中人们更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人们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肆无忌惮地挑战社会权威,逃避法律惩罚与舆论的谴责,就导致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谩骂、发布虚假信息、“黑客”或者恶作剧者的非法侵入、犯罪分子的破坏等失范行为。

7、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

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互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人们才能达到信息和情感的交流。

个人的社会能力发展也是在与他人的实际接触过程中经过学习和实践完成的。

同时,人也是有感情的高级社会动物,而人际之间的情感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特别是直接的交往来维持。

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际交往的直接性。

当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交往和互动增多时,人们之间就会增进了解、理解和同情,甚至有时人们是在经历了种种冲突和碰撞之后才达NT最后的融合。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人际之间的亲和性与持久性较强。

而这一切只有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得以产生和完成。

8、信任危机
在电子空间中,由于人们是以“符号”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人际交往,网民无法感受到交往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现实的人的各种情感反应,加之由于聊天室等虚拟社区是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它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甚至还公开承认或默许交往者的虚假言论,这种人际交往的虚幻性特点使得很多网民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致使网上人际交往充满了怀疑性,网民之间的信任感远不如现实社会。

正如一个网民所言:“网上交往只能把它看作游戏。

在网上与你谈情说爱的‘纯情少女’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光头老头。

”由于网络交往中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使真正的人隐藏在符号的后面,传统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诚信制约机制被淡化,这就容易滋生种种欺诈行为。

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往往会迁移到现实社会。

网络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有可能影响到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导致人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

并且交往者自身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已经习惯于以虚假的身份和语言进行交往,所以必然会延伸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就会缺乏真诚性和真挚性,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而导致人们“宁信机、不信人”,宁愿沉溺于“虚拟时空”,也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是由电脑网络所引发的主要的人际关系障碍。

三、网络时代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互联网以及相应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确实把人们的距离给拉近了。

电子邮件可以使天各一方的人们快速地互通信息,而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更是可以使人们自由地、无时间、无地域限制地交流。

我们现在坐在电脑前,轻轻地敲几下键盘,点几下鼠标,对方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你的信息,就像面对面的交流一样。

如果硬件设备达到条件,还可以看见对方的表情,听见对方的声音。

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祖国大好河山。

网络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神奇,它的确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我们聊天的人只是一个个具有身份特征的符号而已。

我们对他们基本上什么也不了解,不知道他们的国籍、姓名、长相,不知道他们的年龄,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性别。

正是因为这许多的不知道,所以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起来才少了很多的顾忌,多了几分真诚,多了几分肆无忌惮,也多了几分欺骗。

我们不用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谁,因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假的,纵然是真的,也很难有人会相信。

所以,有人说,网络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才能表露自己真正的思想。

由于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人们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多人就把自己放到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去缓解精神的紧张,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类患有网络综合症的人们。

他们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上,他们拒绝接受阳光,拒绝接受外面的世界,更不愿意和外面世界的人们去交往。

于是他们变得孤独、寂寞、狂躁、焦虑,精神开始变得萎靡不振,觉得世界在抛弃他们。

其实不是世界在抛弃他们,而是他们在抛弃世界。

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也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现在有一类在家里工作的人被称作“ SOHO ” 一族, SOHO 是几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 ),是“ 小型办公室和家庭办公室” 的意思。

因为通讯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人们不必长途跋涉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于是,有人就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

在家里通过电脑就可以完成基本上所有的工作,尤其是网络设计的一些专业人员大都采取这种工作方式。

这类人其实和前面所提到的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社会的人颇有些相似。

虽然他们的心态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采取的生活方式是相同的。

SOHO 一族也会产生一些类似抑郁狂躁症的症状,有时候他们甚至很怀念以前和同事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光。

有一幅漫画曾经描绘了人类社会从最初到现在所经历的几个时代:石器时代,人们敲击石头;青铜时代,人们敲击金属;而网络时代,人们用拳头砸电脑。

这幅漫画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脑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方便、快捷,凡事有利必有弊,它同样也会给人们带来烦恼。

现在的交往方式已经很多,也很方便。

以前大家熟知的笔友已被现在的网友所代替,手机短信成为现在年青人的另外一种时尚的交流方式……而网络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无论以后的通讯事业怎样发展,社会总在前进,一切都是服务于人类。

在未来的网络时代里,我们依然是社会的人,我们依然需要亲情、友情、爱情,让我们坦然地面对变化,真诚地面对交流!(转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