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责任心。
我国财务人员要提高整体素质重要的是要理解在特定的环境中某些会计理论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和经济影响,明确自身责任心,区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界线。会计人员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特别是对基本会计概念框架的学习,真正做到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4、改革现行企业业绩考核制度和管理者报酬、聘任制度。
在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考核往往过分注重利润指标,而利润是根据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极易发生应计项目管理。因此,应当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干部的聘任制上,应注重多方面的考核,在聘任前和离任前应当加强审计,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良现象的发生。还可以采用业绩股份、经理股票期权、增值权益等激励方式,协调经理与股东的利益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理的利润操纵行为。
2、加强内部审计,提高信息质量。
管理层对外提供企业会计信息后具有许多潜在的经济后果,如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合理配置、个体间财富的分配、企业间的资源配置等等。如果管理者向投资者传递虚假的会计信息误导他们的决策,致使决策者做出对自身不利的选择行为,不仅会损害个别企业的生产效率,更会使整个社会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因此,管理层必须具备充分认识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要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企业信息的“看门人”,加强内部审计准则建设,建立一套能有效规范内部审计的准则体系,从而真正更好的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具体可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当由熟悉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业务能力的董事组成。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财务报表质量,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Jean Bedard(2004)等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专家的比例越高,越能有效地抑制盈余管理,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完全是独立董事时,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最小。吴清华、王平心(2006)通过对2003年沪深股市1192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财务独立董事和专司监管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制度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弊端的优化Biblioteka Baidu
1、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
企业盈余管理往往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或规定含糊不清时发生。现有会计准则允许过多的选择,有关规定不够具体明晰,缺乏可操作性,这就给管理当局操作盈余提供了机会。我国之所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缺乏一套健全的会计准则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压缩会计政策的空间范围;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涌现,如一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对策
际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因此他们不会有动力去利用他们的权力追求股东收益的最大化,而更在意如何使他们聘任期内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于是盈余管理行为便应运而生了。
4、盈余管理的正面作用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经理人员向外部传递内部信息的工具之一。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公司经理层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对于有利的内部信息,公司经理层愿意传递给股东,这时他们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调整盈余,以向股东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使会计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市场价值。
[9]王晓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透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2):29-30.
[10]王颖、王平心、吴清华:《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1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研究意义》[J].《会计研究》.2003.5P37-42
[12]陈华.《浅析盈余管理成因及其对策》[J].《事业会计》.2004年No2总第88期
[5]高新企业为何大面积逃税《中国会计报》2010-07-03
[6]付强、李洁《探究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师》.2006年第4期
[7]蔡春,黄益健,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05(2)3-10
[8]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余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纪会兰.论公司盈余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3期
[2]王静,陶晓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南京.《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52-55
[3]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年第8期
[4]刘瑾.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2010.0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