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来说牛体内寄上有250条以上的虫体, 在绵羊体内寄生有50条以上的虫体,就会表现出 明显的临床症状。
患畜在临床上可见有两种类型:急性型和慢 性型。急性型,发生于秋季(10、11月份)多发 生于绵羊,慢性型虽终年可见,但主要发生在冬 春季节。
绵羊:多呈急性经过,绵羊感染2000个以上 囊蚴后,经过1~2周,由于大出血而引起急性型。 体温上升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乃至 消失,粘膜苍白贫血。容易疲乏,经常离群,肝 区有触痛。肝浊音区扩大,严重者发病几日即可 死亡。
第四节 主要吸虫病
• 一、片形吸虫病 • 五、日本分体吸虫病 • 二、前后盘吸虫病 • 六、东毕吸虫病 • 三、胰阔盘吸虫病 • 七、华枝睾吸虫病 • 四、双腔吸虫病 • 八、鸡前殖吸虫病
一、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是牛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它 的病原体为片形科(Fasciolidae)片形属 ( Fasciola )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大片形吸( F. gigantica)。它们寄生于黄牛、水 牛、绵羊、山羊、鹿和其他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 中。也见于猪、马和家兔及其他野生动物。
黑龙江省只有肝片形吸 虫一种,而无大片形吸虫。
wk.baidu.com
生活史
肝片形吸虫在其发育过程中 需要有中间宿主参加,它的中间 宿主为淡水里的椎实螺类,在黑 龙江省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 小土窝螺(Galba pervia)终未 宿 主 主 要 为 反 刍 动 物 ---- 牛 和 羊 。
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在宿主的 肝脏胆管中产卵,虫卵随同胆汁 进入消化道,混同粪便一起被排 到体外。
由于毛蚴没有摄取营养物质的功能,它本身 的贮藏有限,因此在外界如遇不到适宜的中间宿 主,通常只能生存6~36小时即解体死亡。毛蚴 钻入螺体内以后,一般是在螺的肝脏中寄生,首 先脱去周身的纤毛,发育成为圆或椭圆形的胞蚴, 经过无性繁殖,在感染后的第15天,在螺的肝脏 内可以发现在胞蚴体内已形成了雷蚴。
慢性型病例死亡率在26.4%。死亡从12月份 开始,2月份达到死亡高潮,到了5月份不再死亡。
虫卵和囊蚴在黑龙江省自然条件下均不能越 冬,冬季作为病原被保存下来的是寄生在家畜体 内的成虫。这样在冬春季节里,把动物体内的成 虫加以驱除对防治本病会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在黑龙江省,当年10月到第二年6月,共有9 个月的时间,家畜在牧地上放牧应该是安全的。
多雨年份,低洼潮湿的牧地有利于虫卵、毛 蚴、尾蚴及囊蚴发育能促进本病的流行。而高燥 牧地则不利于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肝片形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的表现同样取决于 虫体寄生的数量,毒素作用的强弱,动物机体的 状况。
当虫体寄生数量少,饲养管理条件又好的情 况下,动物在临床上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反 之,当冬季饲草不足,饲料中缺乏钙和维生素A 时,即使虫体寄生数量少,也能表现出明显的临 床症状。
虫卵从5月中旬开始在牧地上发育,6月上旬 可以孵出毛蚴,同时可以感染小土窝螺。在螺体 内经过1个多月的发育,7月份开始溢出尾蚴, 8 ~9月份溢出的更多。6~8月份为螺活动的旺季, 7~8月又正值黑龙江省的雨季,这些条件综合在 一起,有利于虫体和中间宿主的繁殖和发育。从 而为本病的广泛 流行创造了条件。
• 病原体
• 1、分类地位: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Claus,1873 ;吸虫纲Trematoda Rudolphi, 1808;复殖目Digenea Van Beneden,1858;片 形科Fasciolidae Railliet,1895;片形属 Fasciola Linnaeus,1758
每一个胞蚴体内 可以发育形成 5~15个 雷蚴,雷蚴呈长圆形 内部已发育成为比较 复杂的组织结构,已 具有口 、咽和肠 管。
在感染后的第30天, 在雷蚴体内已发育成为 尾蚴或子雷蚴,子 雷 蚴又可变成尾蚴。
每一个雷蚴体内可 以发育成15 ~20个尾 蚴 。尾蚴已经具有成
虫的组织结构的雏形, 它是由体部和尾部两个 部 分组成,形状类似
这样,牛羊在牧地上从7月份开始即可感染囊 蚴,8~9月份感染更为严重,因此,预防本病从 7月份就应开始着手。
毛蚴进入螺体内,经过无性繁殖,发育成为 尾蚴需时约为35~50天,在水的刺激下尾蚴可以 从螺体内大量溢出。附着在水草的茎叶上迅速形 成囊蚴。
囊蚴的生命力较强,在潮湿的自然环境条件 下能保持相当久的感染能力。囊蚴对干燥和阳光 直射比较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人也有被寄生的报道。
本病能引起急性和慢性的肝炎和胆管炎,并 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特别对幼年家 畜和绵羊,危害相当严重,在流行区可造成大批 死亡。
牛患此病后,役用能力下降,乳牛产奶量减 少。严重感染的病例,肝赃要废弃,因而此病的 流行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本病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证实:在黑龙江省 牛、羊的感染率为在30.22%和34.3%,在局部地 区感染率可达到100%。
腐败对虫卵极为有害,虫卵在腐败的胆汁中 不超过4天即丧失生命力。虫卵对酸和碱反应较 为敏感。如在0.5%的盐酸溶液中1min可使其胚贻 死亡,2%的氢氧化钠溶液经过2min可使其胚胎 致死。
毛蚴在黑暗无光处,于卵内可存活8个月。 因此已发育的含有毛蚴的虫卵,只有在光线作用 下,才能从卵内孵出毛蚴,毛蚴对外界的抵抗力 软弱,毛蚴只有在水中才能生存,在水中找不到 适宜的中间宿主,一般经过一昼夜的时间大部分 可死亡。
蝌蚪,具有口、腹吸盘 和分枝的肠管。尾蚴离 开螺体以后 ,借助其 尾部的摆动 ,在水中 进行游泳 。
经数小时脱去尾部并分
泌粘性物质,将自己包围起 来形成圆形包囊 ,其被膜较
硬。可抵御外界不良因子的 作用 ,此包囊叫做囊蚴 。
到了囊蚴阶段时家畜已
具有感染力。囊蚴多附在水 草的茎叶上或 漂浮于水面之
下,终宿主牛羊在吃草或饮
尸体剖检的主要变化为可视粘膜苍白,肝脏
肿大和充血。呈急性肝炎病变。腹腔内有大量出 血和幼小虫体。有腹膜炎。
慢性型羊只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一般在吞食了 200~500个囊蚴后4~5个月发生。临床主要表现粘 膜苍白贫血,患羊急剧消瘦,被毛粗刚并容易脱落。
在冬末春初眼睑、颌间、胸腹下部出现水肿。
食欲不振,逐渐消瘦,孕羊易发生死胎和流产。已 产出的羔羊由于母羊乳汁稀薄,营养缺乏而出现死 亡。当饲草不足,营养下降时,机体抵抗力降低, 一般从12月份开始死亡,2月份死亡达到高峰。待到 青草出来后,病势开始逐渐好转,然而却呈现带虫 现象,长期向外界散布病原----虫卵。
虫卵在外界条件下,当具有 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的氧气, 约经8~12天,发育成为毛蚴。
在卵壳内的毛蚴,只有在光线的作用下,才 能从卵内孵出。毛蚴孵出后借助其周身纤毛的摆 动,在水中游泳。
毛蚴对中间宿主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当遇到 适宜的中间宿主----小土窝螺时,借助其穿刺腺分 泌的溶组织物质,通过吻突主动地钻入其体内。
在螺体内发育的各期幼虫可以伴随螺的存活 而转移,也随螺的越冬而越冬,但数量很少,在 流行病学上意义不大。
在黑龙江省绵羊患急性型肝片形吸虫病,一 般从10月份开始,11月份达高峰。以后转为慢性。
急性型病例的死亡率可达53.4~85%。慢性型 病例发生在12月份到翌年1月份,此时虫体基本 全部到达肝脏胆管并已发育为成虫。
水时吞食了囊蚴而获得感染。 囊蚴被吞食以后 囊蚴的被膜
在终宿主肠内被溶解,最后 于肝脏胆管中逐渐发育为肝
水草茎叶上的囊蚴
片形吸虫的成虫。
肝片形吸虫幼虫到达肝脏胆管有三条途径:
第一条 虫体穿过肠壁到达腹腔,由肝包膜 钻入到肝脏 。
第二条 虫体钻入肠壁静脉。经门脉系统进 入肝脏。
第三条 虫体从十二指肠胆管开口处进入胆 管内。
雌性生殖器官有1个卵模,位于 紧接睾丸前方的虫体中央,卵模的右 上方伸出1个鹿角状分枝的卵巢,卵 黄腺分布于虫体的两侧,由许多个褐 色的小滤泡组成,左右2条卵黄腺管 汇合为1条卵黄总管(卵黄囊)与卵 模相通。梅氏腺围绕于卵黄囊的附近。 没有受精囊,但有1个开口于虫体背 面的劳氏管。在卵模与腹吸盘之间为 盘曲的子宫。
虫体进入胆管以后逐渐发育为成虫,由于皮棘 的不断刺激,可引起胆管壁发炎及胆管壁周围组织 发炎。当有大量虫体寄生时,引起胆管扩张、增厚、 变粗甚至堵塞,从而造成胆汁停滞,发生阻塞性黄 疸。当胆管壁粗大变硬,胆管内面经常有磷酸钙和 磷酸镁盐的沉着而变为粗糙。
2.毒素作用 虫体的新陈代谢产物及其分泌物,不 仅刺激机体局部组织,而且被血液吸收以后能引 起全身性中毒现象。此外,毒素还具有溶血作用, 毒素内通常含有大量的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 类的酶,能引起实验动物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 贫血,消瘦以及神经症状等。积滞的胆汁被分解 以后,可使中毒作用加剧。
牛羊自吞食囊蚴之日起到发育为成虫,经过 2.5~3个月。成虫在肝脏胆管内可寄生3~5年。
肝 片 形 吸 虫 生 活 史
流行病学
肝片形吸虫病的传染来源为病畜和带虫者。 通过它们的活动,将虫卵散布于自然界中。
水和温度为虫卵发育的重要条件。试验证实, 虫卵只有在13 ~ 36℃之间才能进行发育。12℃ 停止发育,超过37℃便死去。虫卵最适发育温度 为25~30℃。虫卵在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但 在潮湿的粪便中可以生存数月而不死。
尸体剖检的主要变化为肝脏变硬,体积缩小, 为慢性肝炎病变,胆管壁由于结缔组织增生 而变得
肥厚、坚硬、钙化等,这些坚硬的胆管形成走向不 同的索状物突出于肝脏的表面。肌肉松软而多水, 胸腹腔及心包含有大量的透明的渗出液。
牛:一般为慢性经过。犊牛(1.5~2岁)症 状明显,成年牛一般症状不明显。患牛食欲不振, 逐渐消瘦,多发生腹泻,周期性膨胀,经常反复 出现瘤胃驰缓。行动缓慢,耕作无力,被毛逆立 无光泽,粘膜苍白,肝脏浊音区扩大,下颌、胸 下水肿,触诊有波动感呈捏面粉团样感觉。患牛 最后因恶病质而死亡。
牛得肝片形吸虫病,虫体除在肝脏胆管寄生 外,并常在肺脏内(占约30%)见有肝片形吸虫。
致病作用及病理变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作用 幼虫进入宿主体内进行移行过程中,虫 体由腹腔进入肝实质,引起肠壁及肝组织损伤,破 坏微血管,引起大量出血。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 维素沉着。对其他器官如脾、肾、肺、胰、膈及淋 巴结等都因幼虫移行而引起浆膜和实质性损伤。
2.病原体形态
(1)肝片形吸虫 外观呈柳树叶片状,虫体扁平,刚 从胆管取出时呈红棕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21~ 41毫米,宽9~14毫米,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出,称为头椎, 头椎后方变宽,形成“肩部”。
肩部以后逐渐变窄。虫体的被皮上生有许多角质小刺。 口吸盘位于头椎的前端,腹吸盘位于腹面中线的肩部水平 线的位置。在口吸盘和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
消化系统是由口吸盘底部的口孔开始,下为咽部及短 的食道,而后向左、右分开形成肠管,每条肠管上有许多 分枝,外侧分枝更为发达,均为盲管。
肝片形吸虫的生殖系统极为发达, 雌雄同体。
雄性生殖器官包括两个高度分枝
的睾丸,前后纵列于虫体的中后部, 每一个睾丸各有1条输出管,2根输出 管上行汇合成1条输精管,通到末端 为雄茎,并开口于腹吸盘前方的生殖 孔。
肝片形吸虫成虫
肝片形吸虫成虫
肝片形吸虫成虫
虫卵呈椭圆形,金 黄色,前端较窄,有1 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
较钝,卵壳薄而透明。 由4层膜组成,卵内充 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 胞,虫卵大小为133~ 157µm×74~91µm。
各种类型的肝片形吸虫虫卵
(2)大片形吸虫
形态与肝片形吸虫基 本相似,其区别为虫体较 大 , 体 长 达 25 ~ 75 毫 米 , 宽5 ~ 12毫米。肩部不明 显,虫体两侧缘比较平行, 后端圆钝。虫卵也较大, 150 ~ 190µm×75 ~ 90µm 。
黑龙江省肝片形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小土
窝螺。此螺在黑龙江省分布极其广泛,生活于死 水坑及大小水泡子的岸边,一般存在于3~5厘米 深的水中。每年4月份冰雪解冻即开始活动,而 6~8月为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旺季,在干旱炎热 时可以引起大批死亡。
在黑龙江省的气候条件下,秋末、春初和整 个冬季,虫卵在自然界里不能进行发育,也不能 越冬。
患畜在临床上可见有两种类型:急性型和慢 性型。急性型,发生于秋季(10、11月份)多发 生于绵羊,慢性型虽终年可见,但主要发生在冬 春季节。
绵羊:多呈急性经过,绵羊感染2000个以上 囊蚴后,经过1~2周,由于大出血而引起急性型。 体温上升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乃至 消失,粘膜苍白贫血。容易疲乏,经常离群,肝 区有触痛。肝浊音区扩大,严重者发病几日即可 死亡。
第四节 主要吸虫病
• 一、片形吸虫病 • 五、日本分体吸虫病 • 二、前后盘吸虫病 • 六、东毕吸虫病 • 三、胰阔盘吸虫病 • 七、华枝睾吸虫病 • 四、双腔吸虫病 • 八、鸡前殖吸虫病
一、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是牛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它 的病原体为片形科(Fasciolidae)片形属 ( Fasciola )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大片形吸( F. gigantica)。它们寄生于黄牛、水 牛、绵羊、山羊、鹿和其他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 中。也见于猪、马和家兔及其他野生动物。
黑龙江省只有肝片形吸 虫一种,而无大片形吸虫。
wk.baidu.com
生活史
肝片形吸虫在其发育过程中 需要有中间宿主参加,它的中间 宿主为淡水里的椎实螺类,在黑 龙江省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 小土窝螺(Galba pervia)终未 宿 主 主 要 为 反 刍 动 物 ---- 牛 和 羊 。
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在宿主的 肝脏胆管中产卵,虫卵随同胆汁 进入消化道,混同粪便一起被排 到体外。
由于毛蚴没有摄取营养物质的功能,它本身 的贮藏有限,因此在外界如遇不到适宜的中间宿 主,通常只能生存6~36小时即解体死亡。毛蚴 钻入螺体内以后,一般是在螺的肝脏中寄生,首 先脱去周身的纤毛,发育成为圆或椭圆形的胞蚴, 经过无性繁殖,在感染后的第15天,在螺的肝脏 内可以发现在胞蚴体内已形成了雷蚴。
慢性型病例死亡率在26.4%。死亡从12月份 开始,2月份达到死亡高潮,到了5月份不再死亡。
虫卵和囊蚴在黑龙江省自然条件下均不能越 冬,冬季作为病原被保存下来的是寄生在家畜体 内的成虫。这样在冬春季节里,把动物体内的成 虫加以驱除对防治本病会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在黑龙江省,当年10月到第二年6月,共有9 个月的时间,家畜在牧地上放牧应该是安全的。
多雨年份,低洼潮湿的牧地有利于虫卵、毛 蚴、尾蚴及囊蚴发育能促进本病的流行。而高燥 牧地则不利于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肝片形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的表现同样取决于 虫体寄生的数量,毒素作用的强弱,动物机体的 状况。
当虫体寄生数量少,饲养管理条件又好的情 况下,动物在临床上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反 之,当冬季饲草不足,饲料中缺乏钙和维生素A 时,即使虫体寄生数量少,也能表现出明显的临 床症状。
虫卵从5月中旬开始在牧地上发育,6月上旬 可以孵出毛蚴,同时可以感染小土窝螺。在螺体 内经过1个多月的发育,7月份开始溢出尾蚴, 8 ~9月份溢出的更多。6~8月份为螺活动的旺季, 7~8月又正值黑龙江省的雨季,这些条件综合在 一起,有利于虫体和中间宿主的繁殖和发育。从 而为本病的广泛 流行创造了条件。
• 病原体
• 1、分类地位: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Claus,1873 ;吸虫纲Trematoda Rudolphi, 1808;复殖目Digenea Van Beneden,1858;片 形科Fasciolidae Railliet,1895;片形属 Fasciola Linnaeus,1758
每一个胞蚴体内 可以发育形成 5~15个 雷蚴,雷蚴呈长圆形 内部已发育成为比较 复杂的组织结构,已 具有口 、咽和肠 管。
在感染后的第30天, 在雷蚴体内已发育成为 尾蚴或子雷蚴,子 雷 蚴又可变成尾蚴。
每一个雷蚴体内可 以发育成15 ~20个尾 蚴 。尾蚴已经具有成
虫的组织结构的雏形, 它是由体部和尾部两个 部 分组成,形状类似
这样,牛羊在牧地上从7月份开始即可感染囊 蚴,8~9月份感染更为严重,因此,预防本病从 7月份就应开始着手。
毛蚴进入螺体内,经过无性繁殖,发育成为 尾蚴需时约为35~50天,在水的刺激下尾蚴可以 从螺体内大量溢出。附着在水草的茎叶上迅速形 成囊蚴。
囊蚴的生命力较强,在潮湿的自然环境条件 下能保持相当久的感染能力。囊蚴对干燥和阳光 直射比较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人也有被寄生的报道。
本病能引起急性和慢性的肝炎和胆管炎,并 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特别对幼年家 畜和绵羊,危害相当严重,在流行区可造成大批 死亡。
牛患此病后,役用能力下降,乳牛产奶量减 少。严重感染的病例,肝赃要废弃,因而此病的 流行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本病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证实:在黑龙江省 牛、羊的感染率为在30.22%和34.3%,在局部地 区感染率可达到100%。
腐败对虫卵极为有害,虫卵在腐败的胆汁中 不超过4天即丧失生命力。虫卵对酸和碱反应较 为敏感。如在0.5%的盐酸溶液中1min可使其胚贻 死亡,2%的氢氧化钠溶液经过2min可使其胚胎 致死。
毛蚴在黑暗无光处,于卵内可存活8个月。 因此已发育的含有毛蚴的虫卵,只有在光线作用 下,才能从卵内孵出毛蚴,毛蚴对外界的抵抗力 软弱,毛蚴只有在水中才能生存,在水中找不到 适宜的中间宿主,一般经过一昼夜的时间大部分 可死亡。
蝌蚪,具有口、腹吸盘 和分枝的肠管。尾蚴离 开螺体以后 ,借助其 尾部的摆动 ,在水中 进行游泳 。
经数小时脱去尾部并分
泌粘性物质,将自己包围起 来形成圆形包囊 ,其被膜较
硬。可抵御外界不良因子的 作用 ,此包囊叫做囊蚴 。
到了囊蚴阶段时家畜已
具有感染力。囊蚴多附在水 草的茎叶上或 漂浮于水面之
下,终宿主牛羊在吃草或饮
尸体剖检的主要变化为可视粘膜苍白,肝脏
肿大和充血。呈急性肝炎病变。腹腔内有大量出 血和幼小虫体。有腹膜炎。
慢性型羊只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一般在吞食了 200~500个囊蚴后4~5个月发生。临床主要表现粘 膜苍白贫血,患羊急剧消瘦,被毛粗刚并容易脱落。
在冬末春初眼睑、颌间、胸腹下部出现水肿。
食欲不振,逐渐消瘦,孕羊易发生死胎和流产。已 产出的羔羊由于母羊乳汁稀薄,营养缺乏而出现死 亡。当饲草不足,营养下降时,机体抵抗力降低, 一般从12月份开始死亡,2月份死亡达到高峰。待到 青草出来后,病势开始逐渐好转,然而却呈现带虫 现象,长期向外界散布病原----虫卵。
虫卵在外界条件下,当具有 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的氧气, 约经8~12天,发育成为毛蚴。
在卵壳内的毛蚴,只有在光线的作用下,才 能从卵内孵出。毛蚴孵出后借助其周身纤毛的摆 动,在水中游泳。
毛蚴对中间宿主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当遇到 适宜的中间宿主----小土窝螺时,借助其穿刺腺分 泌的溶组织物质,通过吻突主动地钻入其体内。
在螺体内发育的各期幼虫可以伴随螺的存活 而转移,也随螺的越冬而越冬,但数量很少,在 流行病学上意义不大。
在黑龙江省绵羊患急性型肝片形吸虫病,一 般从10月份开始,11月份达高峰。以后转为慢性。
急性型病例的死亡率可达53.4~85%。慢性型 病例发生在12月份到翌年1月份,此时虫体基本 全部到达肝脏胆管并已发育为成虫。
水时吞食了囊蚴而获得感染。 囊蚴被吞食以后 囊蚴的被膜
在终宿主肠内被溶解,最后 于肝脏胆管中逐渐发育为肝
水草茎叶上的囊蚴
片形吸虫的成虫。
肝片形吸虫幼虫到达肝脏胆管有三条途径:
第一条 虫体穿过肠壁到达腹腔,由肝包膜 钻入到肝脏 。
第二条 虫体钻入肠壁静脉。经门脉系统进 入肝脏。
第三条 虫体从十二指肠胆管开口处进入胆 管内。
雌性生殖器官有1个卵模,位于 紧接睾丸前方的虫体中央,卵模的右 上方伸出1个鹿角状分枝的卵巢,卵 黄腺分布于虫体的两侧,由许多个褐 色的小滤泡组成,左右2条卵黄腺管 汇合为1条卵黄总管(卵黄囊)与卵 模相通。梅氏腺围绕于卵黄囊的附近。 没有受精囊,但有1个开口于虫体背 面的劳氏管。在卵模与腹吸盘之间为 盘曲的子宫。
虫体进入胆管以后逐渐发育为成虫,由于皮棘 的不断刺激,可引起胆管壁发炎及胆管壁周围组织 发炎。当有大量虫体寄生时,引起胆管扩张、增厚、 变粗甚至堵塞,从而造成胆汁停滞,发生阻塞性黄 疸。当胆管壁粗大变硬,胆管内面经常有磷酸钙和 磷酸镁盐的沉着而变为粗糙。
2.毒素作用 虫体的新陈代谢产物及其分泌物,不 仅刺激机体局部组织,而且被血液吸收以后能引 起全身性中毒现象。此外,毒素还具有溶血作用, 毒素内通常含有大量的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 类的酶,能引起实验动物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 贫血,消瘦以及神经症状等。积滞的胆汁被分解 以后,可使中毒作用加剧。
牛羊自吞食囊蚴之日起到发育为成虫,经过 2.5~3个月。成虫在肝脏胆管内可寄生3~5年。
肝 片 形 吸 虫 生 活 史
流行病学
肝片形吸虫病的传染来源为病畜和带虫者。 通过它们的活动,将虫卵散布于自然界中。
水和温度为虫卵发育的重要条件。试验证实, 虫卵只有在13 ~ 36℃之间才能进行发育。12℃ 停止发育,超过37℃便死去。虫卵最适发育温度 为25~30℃。虫卵在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但 在潮湿的粪便中可以生存数月而不死。
尸体剖检的主要变化为肝脏变硬,体积缩小, 为慢性肝炎病变,胆管壁由于结缔组织增生 而变得
肥厚、坚硬、钙化等,这些坚硬的胆管形成走向不 同的索状物突出于肝脏的表面。肌肉松软而多水, 胸腹腔及心包含有大量的透明的渗出液。
牛:一般为慢性经过。犊牛(1.5~2岁)症 状明显,成年牛一般症状不明显。患牛食欲不振, 逐渐消瘦,多发生腹泻,周期性膨胀,经常反复 出现瘤胃驰缓。行动缓慢,耕作无力,被毛逆立 无光泽,粘膜苍白,肝脏浊音区扩大,下颌、胸 下水肿,触诊有波动感呈捏面粉团样感觉。患牛 最后因恶病质而死亡。
牛得肝片形吸虫病,虫体除在肝脏胆管寄生 外,并常在肺脏内(占约30%)见有肝片形吸虫。
致病作用及病理变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作用 幼虫进入宿主体内进行移行过程中,虫 体由腹腔进入肝实质,引起肠壁及肝组织损伤,破 坏微血管,引起大量出血。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 维素沉着。对其他器官如脾、肾、肺、胰、膈及淋 巴结等都因幼虫移行而引起浆膜和实质性损伤。
2.病原体形态
(1)肝片形吸虫 外观呈柳树叶片状,虫体扁平,刚 从胆管取出时呈红棕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21~ 41毫米,宽9~14毫米,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出,称为头椎, 头椎后方变宽,形成“肩部”。
肩部以后逐渐变窄。虫体的被皮上生有许多角质小刺。 口吸盘位于头椎的前端,腹吸盘位于腹面中线的肩部水平 线的位置。在口吸盘和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
消化系统是由口吸盘底部的口孔开始,下为咽部及短 的食道,而后向左、右分开形成肠管,每条肠管上有许多 分枝,外侧分枝更为发达,均为盲管。
肝片形吸虫的生殖系统极为发达, 雌雄同体。
雄性生殖器官包括两个高度分枝
的睾丸,前后纵列于虫体的中后部, 每一个睾丸各有1条输出管,2根输出 管上行汇合成1条输精管,通到末端 为雄茎,并开口于腹吸盘前方的生殖 孔。
肝片形吸虫成虫
肝片形吸虫成虫
肝片形吸虫成虫
虫卵呈椭圆形,金 黄色,前端较窄,有1 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
较钝,卵壳薄而透明。 由4层膜组成,卵内充 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 胞,虫卵大小为133~ 157µm×74~91µm。
各种类型的肝片形吸虫虫卵
(2)大片形吸虫
形态与肝片形吸虫基 本相似,其区别为虫体较 大 , 体 长 达 25 ~ 75 毫 米 , 宽5 ~ 12毫米。肩部不明 显,虫体两侧缘比较平行, 后端圆钝。虫卵也较大, 150 ~ 190µm×75 ~ 90µm 。
黑龙江省肝片形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小土
窝螺。此螺在黑龙江省分布极其广泛,生活于死 水坑及大小水泡子的岸边,一般存在于3~5厘米 深的水中。每年4月份冰雪解冻即开始活动,而 6~8月为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旺季,在干旱炎热 时可以引起大批死亡。
在黑龙江省的气候条件下,秋末、春初和整 个冬季,虫卵在自然界里不能进行发育,也不能 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