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学院:音乐学院
班级:文硕音乐学班
姓名:冯娜
学号:2012211088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摘要】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进程
【英文翻译】Human is a kind of historic exists, so that people's identity problems must be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ra, personnel, information and goods transnational flow, make people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must always thinking and make the problem of choice, people will meet cultur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problems. In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ethnic,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relationship, 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dimensi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we must put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higher than national, ethnic identity status, that is to say, ethnic identity can't transcend or outmatch above national identity, the state's cultural identity must be more than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shoul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on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cultural symbol re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overlap content, in order to form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Must take economic and social area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ork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position, and through the population flow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ultural fusion,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must also have policie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support, in shor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cess, we must put national identity in cultural identity above, with citizens' national identity promote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National,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history process.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自身认同和集体认同问题都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所有的认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中人们历史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从历史认同的定义来看,认同是在时间变化中的认同。
”在一定的意义上,到了全球化时代,似乎人的认同才成为一种问题,因为人们从自然经济的熟人社会进入市场全球流通的契约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差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得不思考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属于什么群体的问题。
在现代,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可是,全球化进程在改变着人们的认同。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这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
文化认同必然重要,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也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来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所谓认同问题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
现代性世界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产生文化自觉。
这一方面使人们的眼界扩大了,另一方面也让人们有意识地确认自己的文化特性。
后一方面的问题就在全球化的时代激活了沉睡的或潜在的民族主义。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迅捷而深远的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带来了跨国认同、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错综交织。
这些认同交织在一起颇具张力。
鉴于传播的瞬时性,它们能够促使潜在的紧张关系转化为突然的冲突。
”如果说印刷术增强了国家的内部统一的话,那么现在的互联网就既有可能增强国内人民的共同话语,也有可能因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流通而削弱国家认同的强度,信息不经时间验证和过滤的瞬间聚集甚至会产生突发性危机。
正因全球化带来如此这般的新变化,“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国家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由于人们的流动和多元交流,人们不得不时刻考虑自己的身份。
当你到国外旅游时你不时,会因身处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环境而意识到自己当下已经变成“外国人”;当你在跨国公司工作时,你究竟是在为谁工作;当你在国外
大学做研究时,你的工作成就与什么样的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人们对自己有身份感到疑惑,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人的身份议论纷纷,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身份焦虑或认同问题。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人们的社会身份也就越来越多重。
过去的多重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如部落、村落之内的角色变化。
如你既是父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你既是家庭的一员又是村落中的成员……如此等等。
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基础性的和首要的。
但是,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其自然属性永远与社会属性密切相关。
人没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都是文化属性所浸染之后的自然属性。
因此,人的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
文化认同一方面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同时又与全球化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义相关。
文化认同构成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中介形式。
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与国家认同有交叠的部分,同时与全球认同有人提出所谓“世界公民”的概念有交叠的内容。
测量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程度,就是看文化认同与这这些认同之间各自交叠部分的比重。
这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和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的交叠基本重合。
这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基本一致的情形,这往往表现为单一民族国家。
2、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和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交叠存在部分重合。
这往往表现为多民族国家。
这又会出现两种情形——或重合部分很小,这是国家认同比较弱的表现。
或重合部分较大,这是国家认同比较强的表现。
3、前两种情形都存在是否与超国家共同体认同。
如欧盟、东南亚联盟等等和全球认同的关系问题。
一般说来,超国家认同成分多的卷入全球化的程度深些,超国家认同成分少的,则卷入全球化的程度就浅些。
与此同时,文化认同也并非单纯地指一个民族对本己或主体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当权者对他文化或异己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延续形成的,只有多元文化观念的树立,才能昭示文化间走向和谐。
我国传统文化观中就有“和而不同”的思想,其主张就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和谐统一。
我们树立多元文化观,就是要倡导人们在理解自己民族文化和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认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包容、理解、尊重和珍惜他民族文化。
文化认同是多元文化间和谐的基础。
历代统治者只要求
少数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少数民族文化很难得到统治者的理解和尊重,总认为少数民族是“蛮”、“夷”,文化落后,文化误读就有可能发生。
文化误读是指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评估。
不同的意识形态、相异的文化背景或知识储备不够都是造成文化误读的原因。
少数民族在接受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力争保存他们各自的文化。
明朝在推行民族同化政策的同时,对少数民族的信仰给予高度尊重,在文化整合过程中一般少数民族的民众也能坦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国家认同,则是个政治概念,属于另一个范畴。
在人类历史上,先有文化认同,才有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升华,是属于高层次的认同感。
因此,把国家认同摆在首要位置,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至今未能正确理解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些人认为,我国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如果强化文化认同,必将削弱国家认同。
易言之,他们将两种认同感视为对立体,两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作用;削弱了文化认同,反而有助于国家认同的稳固与提升。
还有些人认为,国家认同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只要致力于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年轻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他们对“5C”的愿望,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就会油然而生。
换言之,国家认同并不需要包含文化认同这种成分在内。
当然,国家认同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但和文化认同一样,它本身具有不同的内涵或类型。
大体上说,国家认同可以分成三类:一、含有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二、不含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三、不含族群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在我看来,这三类国家认同的层次与强度并不相同,其中以第一类认同感最强烈,第二类认同感相当脆弱,第三类认同感则最脆弱。
道理其实很简单:后两者如果把国家认同建立在“有奶便是娘”的物质生活之上,一旦“娘”断了“奶”奶汁不足,就含另找“奶妈”去。
要是以金钱物质为基础的婚姻并不可靠,那么,以“5C”为基础的国家认同也同样十分脆弱。
对于某些人而言,移民比离婚更简单、更方便。
总之,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二位一体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的是相辅相成关系。
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对此我们应有共识。
我们强调文化认同,不是提倡沙文主义,所以绝对不会影响种族和谐与全民团结,对国家认同再不会产生任何负面的、消极的作用。
恰恰相反,由于国家认同本身存有许多不稳定的“可变因子”在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显得相当脆弱,所以必须借助
文化认同的力量,才能平衡外力的冲击,使我们的国家认同得以稳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