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看大陆与台湾文化的异同-20141016初稿5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看大陆与台湾文化的异同
摘要:大陆与台湾文化艺术,可谓是一脉相承的。

台湾电影则作为台湾与大陆历史文化的共同见证,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组成部分。

本文以台湾电影为切入点,认真深入地探讨了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相同及差异之处,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以期对促进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电影文化;大陆与台湾;异同
前言
所谓台湾电影,也称台语片,就是指从1955年开始到1981年止,以“台语”配音,使用台湾本土资源进行拍摄,真实反映台湾本土文化的影片。

在台湾当局,把台语电影登记为“闽南语片”。

笼统来说,就是指在台湾拍摄的反映当地本土文化的电影。

台湾电影自成体系,其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与背景,具有自身显著的特色。

我们必须看到,大陆与台湾文化艺术,可谓是一脉相承的。

台湾电影则作为台湾与大陆历史文化的共同见证,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组成部分。

而在大陆,电影作为影像艺术之一,唯独不能总结、归纳的就是艺术本身及其进化过程。

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极大提高时,上层建筑反而在文化艺术方面有所退化。

如2011年上映的《猩球崛起》(彼埃尔·布勒小说系列)这类题材的电影,越发引人深省的部分,就是通过倒置进化链的假设,反思了人类进化的关系。

此外,由于金钱本身所带来的利益驱动,正在阻碍了大陆电影的艺术化进程。

虽然《猩球崛起》的这个假设在好莱坞以及欧洲电影市场并没有得到最后印证。

但是,却有其可取之处。

另外,在最核心的电影艺术方面,诸如编剧、表演、导演、影像风格和叙述手法等方面,《猩球崛起》都没有值得可圈可点的地方。

这是因为其盈利目的已经被极端化了,除了攫取单部电影的高利润率,大陆电影已经开始向批量化生产方向转变,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电影利益最大化。

大陆电影艺术退化的问题,已经沿着多元化方向愈演愈烈,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可以说,台语电影就是台湾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珍贵遗产。

通过这些影片,我们可以真正了解掌握台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以及文化意识形态。

本文立足台湾电影发展史以及台语电影兴盛时期的台湾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影视批评学、文化学的方法对台语电影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以台湾电影为切入点,认真深入地探讨了台湾与大陆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思
考。

1 台湾电影选材的特征分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侯孝贤、陈国富、陈坤厚、杨德昌、焦雄屏、万仁和吴念真等为代表的电影人,掀起了台湾电影运动的新高潮,并大大提升了台湾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可以说是台湾本土电影的文化自觉、自醒与自救。

这些电影大陆电影的区别,更多的是将个人经历与情感融入当前的台湾社会中,寻找、发现和探索不同时代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因此,台湾电影大多都充满了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

这些电影的主要代表作有《光阴的故事》、《风柜来的人》、《恐怖分子》、《油麻菜籽》、《青梅竹马》、《童年往事》、《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以及《儿子的大玩偶》等。

相反,大陆电影则更加重视从那些动荡的历史中攫取养分,培养、发育和发现电影力量促使了文化的自觉、自醒与自救。

这些电影的代表作主要有《大阅兵》、《红高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盗马贼》以及《猎场札撒》等。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电影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褒扬。

如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戏梦人生》,蔡明亮的《爱情万岁》、《河流》等影片。

但是,与大陆电影的遭遇几乎一致,台湾电影在国际获奖的风光与票房的惨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台湾电影的创作思路、角度以及方向的转变,把商业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制约。

1.1贴近大众生活
贴近大众生活,是台湾电影选材的重要特征。

台湾电影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选材贴近大众的现实生活。

比如《陈三五娘》这部电影,就着重叙述了陈三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相遇、相爱、的故事。

不仅浪漫典雅,而且也抒发出我国传统社会与强权势力的抗争以及年轻一代向往自由婚姻的强烈愿望。

由此可见,台湾电影在传播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是极有成效的。

1.2继承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是台湾电影选材的又一特征。

在很多台湾电影里,不乏传播传统儒家思想的故事与情节。

比如电影《双王子复国记》,就是以争夺皇权为主线,记述了太老国先王驾崩以后发生的一次政变,皇子、皇孙之间相互争夺皇权的故事。

可见,台湾电影无一不留给人们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教育。

而我国几千
年来的传统文化则一向主张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教育。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儒家学派的理论渊博,普通大众很难认识与把握。

如果通过电影这一有效媒介,则可以很好地教育、影响和引导大众。

一般而言,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作用,就是让广大普通大众受到思想教育与熏陶,自觉接受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及思想,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使得了他们勇于斗争和敢于牺牲。

1.3宣扬伦理道德
宣扬伦理道德,是台湾电影在选材方面的主要特征。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的观念与思想。

在台湾电影中,不少就是比较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

比如电影《陈世美》,通过描述陈世美的一生,既给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去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此外,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妇女、妻子来说,往往灌输的伦理道德思想就是三从四德、烈女、贞操等等,这些伦理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教育、传播着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和忠孝之道。

由此可见,台湾电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扬的作用是极为深远的。

2 从台语电影看大陆与台湾的相同之处
台湾电影对孝、贤等文化尤其推崇,因而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

比如,台湾电影的一些极其简约的镜头与对白,极其缓慢而极具空间感的影像,加上极具生命力和现实说服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述、极其深沉的主题与情感等,无一不深深感染和打动着观众。

而大陆电影在表达方式方面,则显得有些夸张和超现实,虽然可以很好的诠释一代人在某一时代背景下的悲凉和希望,但也同时给了人们浮躁的感觉。

可见,大陆电影与台湾电影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传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在台湾早期农业社会里中,普通大众之间的交往相对很少,每次遇到迎神赛会、演戏等时,人们才会彼此相聚,共同欣赏戏曲、互相谈论做人、做事等道理。

也只有这些时候,人们才会探讨邻里和睦、诚信做人等行为,共同学习、交流忠、孝、节、义等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

而这些,则是受到了戏曲文化观念的教育与影响。

此外,一般情况下,在台湾电影播放的场地周围,往往摊贩云集和物品繁多,人们彼此之间进行着一些交易活动,并经常在一起互相交流与探讨,逐步交易过程中形成了诚信的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

实际上,这些都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与条件。

但是,在台湾光复时期,由于各种思想观念的杂乱混合,一度使其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然而,
正是电影这种有效的艺术形式,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与关键的作用。

当台湾电影兴起以后,就迅速发展成为了普通大众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并处处留下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烙印。

比如电影《陈三五娘》,就是着眼于普通人物,以人情世俗入戏,运用质朴的语言以及情感表达了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不断唤起普通大众对我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与珍视,自然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

此外,有的台湾电影则借助通过塑造正反两方面的形象,大力宣扬忠义孝道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如《双王子复国记》等。

2.2共同创造我国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艺术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但却以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基础和前提。

台湾文化是台湾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台湾和大陆两岸的人民对我国文化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并由此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与动力,促使了两岸人民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向着民族团结统一的方向全面发展,谱写了维护统一的辉煌篇章和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实际上,在台湾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殖民主义岁月,还是收复台湾的辉煌年代,台湾人民总是同大陆人民一道,情系故土,心向一处,民族民间交流源远流长。

并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技信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台湾大众和大陆大众对于传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愿望更为强烈,都期盼能借助一种有效文化艺术形式,来联络彼此之间的感情、生活以及脉络,共同探索、寻觅与创造我们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及文化。

这个时候,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就充当了良好的载体,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们知道,台湾电影一般都是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宗教信仰,反映了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具备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基础的。

其在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同时也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多种渠道,更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而所体现出来则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创造精神,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3 从电影看大陆与台湾文化的差异
以电影而言,大陆与台湾在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就台湾电影来说,如林靖杰的《最遥远的距离》、孟忠宏的《停车》、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张作骥的《当爱来的时候》、郑文堂的《经过》、刘梓洁的《父后七日》和《第四张
画》等,都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关注了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样,就让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台湾的真实现状,由此不得不感谢台湾导演的真诚、敬业与专注。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在海峡此岸的大陆电影,则越来越多的失去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从整体来看,大陆电影行业以及电影人开始更多的是说胡话、说假话、说废话和说梦话让人感到窒息。

总而言之,大陆电影就是不能好好地说话和实在地展现生活。

或许因为丧失职业道德和缺乏社会责任,大陆电影正在努力误导观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了电影变成真正虚幻、不切实际的梦。

总体来看,大陆电影与台湾电影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题材明显不同
题材明显不同,是大陆与台湾电影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般而言,在大陆电影中,如抗日类电影等,其名字通常都很边缘化,所选题材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比如《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李向阳》等,就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征,名字也比较特别。

而在反映抗战题材的电影,则多数为农村题材的,并非城市正面抗战题材,如《敌后武工队》等。

在台湾电影中,关于抗日类电影的起名比较宏观,所选题材地域性不是很强烈,如《八百壮士》、《笕桥英烈传》等,而且多数都是选取了城市正面抗战为题材的。

3.2表现形式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是大陆与台湾电影文化的重要差异。

在大陆电影中,反映抗战题材的一定都是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为出发点的,而且多数是从正义、侵略等角度来进行描述的。

台湾电影则不然,其更多地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出发的,所阐述的都是一种关于文化方面的抗争。

比如《香火》这部电影,就说明了我国民族香火不能灭、不能断,并要顽强地接续下去。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明的抗争、文化的抗争。

4 结论
总之,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有机统一体。

但是,正如以前我们所熟悉的一样,对大陆电影与台湾电影进行对比分析以后,我们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相同之处和差异所在。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借助台湾电影这一有效载体,大力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努力把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共生繁荣,共同见证,相互促进,推进民族团结,不断促进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刚,闽南语节目在两岸合作交流中的传播意义[J],东南传播,2008(12):32-35;
[2]陈志国,从台语电影看海峡两岸的文化渊源——以歌仔戏电影为例[J],东南传播,2010(05):56-58;
[3]冯仑,我看抗日电影大陆、台湾版本之异同[J],杂文选刊(下旬版),2010(11):13-15。

[4]曾学文,寻找两岸不变的文化基底——歌仔戏《蝴蝶之恋》创作谈[J],福建艺术, 2009(03):144-145。

[5]张系文,大陆与台湾的抗日电影比较[J],共产党员,2011(01):78-79。

[6]冯仑,大陆与台湾抗日电影[J],中外文摘,2010(24):22-24。

[7]陈志国,台语电影的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