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部: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姓名:陈卷卷
专业:工设1001班
学号:10101440103
临班:32班
指导老师:刘鑫
浅谈《智取威虎山》与《牡丹亭》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京剧与昆曲是众多剧种中有名的两种。
京剧是各种戏曲剧种的后辈,它糅合了多各地方剧种的表现形式,后起之秀反而成为中流砥柱。
《智取威虎山》是与传统京剧有所区别的现代京剧。
昆曲则从十六世纪后期到十八世纪末曾在中国制造过长达长达两百余年的社会性痴迷,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而今,昆曲依然是一种兴盛的文化现象。
《牡丹亭》可谓昆曲中极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智取威虎山》与《牡丹亭》虽同为戏曲,但它们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给我们带来的思想感受与视觉冲击是截然不同的。
这里我将浅谈《智取威虎山》与《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首先,要想更好了解到它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我们就要知道京剧与昆曲不同。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
在武戏中尤其可以看出来。
京剧在武打时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开口唱。
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
昆山腔在节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在演
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伴奏也颇为齐全,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再从表演艺术方面比较。
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加上属于节奏乐器的拍板);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
昆曲基本上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字词都有由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
昆曲是京剧形成之前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形式,而京剧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昆曲的一些剧目、表演形式,以至于现在的一些名义上的京剧剧目使用的还是昆曲曲牌和唱法。
1、在表现技巧上
昆曲《牡丹亭》中,“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
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
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
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
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
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
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主人翁是人民解放军侦察排长杨子荣,他假借土匪的身分,混入威虎山,取得与国民党有联系的座山雕的信任,于除夕夜借为座山雕祝寿之名,领导战友一并把土匪歼灭。
从整体的叙事结构而言,文本主要是依赖悲壮煽情的歌曲戏剧来展示的。
唱腔以剧中音乐的形式呈现,使得歌曲可直接被纳入叙事中,而器乐则进一步强化了唱腔的叙事角色和情感诉求。
因此,戏曲音乐出现在故事的世界中,其功能在于帮助建立剧中的情感高潮,这种用法的好处在于较容易将阅听人缝入叙事的主要意涵内,使得阅听人的认同符合文本的意指。
以第四场〈定计〉为例,这一场的叙事基点以英雄人物杨子荣为首要的,其核心唱段明确的表达了奔赴革命斗争的坚强意志。
此时,杨子荣的唱腔成为叙事的主体,器乐进一步彰显了情感的诉求,身旁的参谋长都一起被歌词中的革命精神,引导至情绪的亢奋。
与此同时,音乐不啻强化了革命的精神,也营造了引致阅听人情感洋溢的空间。
阅听人在视觉及听觉的叙事层面以外,进行另一种认知活动,即是在虚拟的音像世界外,感受到戏曲音乐引致的情感认同。
阅听人会被这些简洁的歌词及曲调,连带地引入类似的情绪,超越现实与虚构的藩篱,想象成为革
命一分子的骄傲。
在这一层面上,唱腔的指涉从文本的情节认知,跳跃至文本外的文化认同。
当阅听人目睹和收听到剧中人物唱出深富民族意义、甚至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歌曲时,加上通俗剧的情节促成下,被深深感染。
2、在表现情感上
《智取威虎山》是典型的现代革命京剧,其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整个剧目表现的都是一种大爱,对革命的热情与坚定,对人民群众的忠诚与维护,以及对祖国的崇拜与热爱。
其正面人物的精神风貌都是积极向上、勇敢乐观的,没有渗入多少个人情感,有高度但并没有体现多有价值的深度。
汤显祖的《牡丹亭》从人本立场出发,其对至情,生死的历试炼和感叹,都是当时的上层知识界内心的真情流露。
它对人物的情感表现得细腻入微,这些情感是真实地存在却又难以捕捉的。
杜丽娘游园,发出的第一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客观的世界里融入了主观情感,语言动作情貌各方面同时环绕表现,在表现剧中人物的同时,还以巨大的力量震撼了无数人的心。
在汤显祖写出《牡丹亭》不久,已有大量的青年以自己追求自由的内心与之产生了共鸣。
有明末妇女冯小青一诗为证:
冷雨幽床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
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
任何虚假的艺术都不可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可见,汤显祖的《牡丹亭》,
通过杜丽娘从胸中迸发出来的一种至情,不仅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森严,也是对
现实的一种挑战。
这种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实的情感与珍贵的理想,达
到了艺术的高度与深度。
3、在唱腔上
《智取威虎山》所唱的是皮黄腔,腔调显得刚硬、高亢,演唱人表现得热情澎湃、激情洋溢,有阳刚之美;《牡丹亭》声腔为昆腔(也叫水磨腔),腔调阴柔幽怨凄迷,紧贴人物的内心,音乐格局变化婉转,演唱节奏控制得顿挫疾徐有条不紊,配乐齐全而讲究,这些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
4、在戏词的制作上
《智取威虎山》的作词直白质朴,词句紧跟社会风潮,革命气息扑面迎来。
里面还加入了与故事人物相关的特色话语,如“黑话”:“你是谁?——我是我。
”“压着腕,按着火,你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等,杨子荣假扮军匪胡彪在威虎厅接受各土匪头的“黑话”试探时,简洁有力的语言烘托了一种十分紧张的气氛;《牡丹亭》则作词讲究,具有高度诗化的风范,是曲牌联套体,每句长短有限制、平仄有限制,如《游园惊梦》一折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般韶光贱!”文词典雅晦涩充分诗化,具有流转回环的音乐美,因情赋声,以声传情,配之有音乐唱腔和舞蹈动作的诗情画意,使得整体品质上得到诗化。
可谓之“写意戏剧”。
另外,语言也是雅俗组接,把雅致的唱词与俚俗的念白熔为一炉,甚至在多少带有诗人色彩的主角边上设立了满口苏州方言和其它江南方言的丑角,插科打诨,世俗气息市井气息浓厚,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
5、在演员妆扮及戏剧表演的舞台效果上
与传统京剧相比,《智取威虎山》这一现代京剧演员妆扮略去了面部头部纷繁的妆容,着装极具时代气息。
舞台的也是依据故事内容而布置,背景素洁清新,表现主题情感时单纯依托人物及人物语言的群集,如前面提到的百鸡宴上,杨子荣假扮军匪胡彪在威虎厅接受各土匪头的“黑话”试探,就是当时聚集的故事人物间紧张的快节奏的对话,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
《西厢记》沿袭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了戏剧本身的特点,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如《游园惊梦》一折,晓春园内景色的点染,与杜丽娘内心的萌动相融合,人与自然,在一片勃勃生机的春色中相互感应着。
人物妆扮精美细腻,同时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6、在传达的艺术效果上
《智取威虎山》: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
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
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牡丹亭》: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
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
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牡丹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最后人世两和谐,可以说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智取威虎山》则是革命历史题材,注重现实世界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和必要性,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各有优点与特点,都是艺术史上优秀的戏剧范型,然而,正如王维所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任何一种艺术范型都不可能永恒不衰,新陈代谢是不必扼腕的历史必然。
但我们应该怀着使命感深刻认识戏曲作为中国艺术杰作的审美定势的价值。
无论你喜不喜欢戏曲,它都是通向中华民族艺术文明精神的道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