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 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迈步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
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 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
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该怎样进行步态分析呢?
1、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2、常用的基础知识
一、 定性分析
步态的定性分析是评定者目测观察患 者的行走过程,通过与正常步态对比 并结合病理步态的特点从而做出步态
I T
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 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L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
E
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
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
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
பைடு நூலகம்
TT II
T
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
LT
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
EL
醉汗步态 表现:上肢双侧外展保持平衡
步宽加大、步调急促、 能走直线呈曲线或‘Z’ 形
第四节、评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
1、定义: 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按照
一 定的观察项目逐项评价得出结果, 做出步态分析的结论。其结果属于定性 分析性质
2评定内容
步态分析是在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全面体格 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1、 站立相(stance phase 60%):又称支持 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 迈步相(swing phase 40%):又称摆动 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
T
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
1
概述
2 正常步态
3 异常步态
4 评定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 步行中枢 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然而步 行的控制十分复杂: 1、中枢命令:皮层、脊髓、步 行中枢? 2、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 3、足、踝、膝、髋、躯干、颈、 肩、臂的肌肉和关节协同运动。
•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 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 盖。
二、肌无力
• 原因:肌腱损伤或脊 髓前角细胞,神经肌 肉接头或纤维破坏可 致肌肉瘫痪,对行走 能力是破坏性的影响
• 类型:
1、臀大肌无力
表现:挺胸凸腹的臀大 肌步态
2臀中肌无力 • 稳定、支持骨盆作用 • 表现为Trendelenburg征
• 3、髋关节屈肌无力 • 4、股四头肌麻痹 • 5、胫前肌无力 (垂足或跨栏步) • 6、腓肠肌无力 • (大家共同学习研究)
3. 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 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六、步态分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骨关节疾病与外伤
下肢肌力损伤
其他(疼痛)
2、禁忌症 严重心肺疾病
下肢骨折未愈合
检查不配合者
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第二节 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gait cycle)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 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四、步态分析的临床意义
1、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 2、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 常的性质和程度 3、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 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4、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 供客观依据
五、步态分析的目的
1. 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 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2、跨步长( stride length) 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
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 相加,约100-160cm。
(三)步宽与足偏角
1、步宽(stride width) 指左右两足间 的横向距离,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 (正常人:5~11cm)
2、足偏角(toe out) 指贯穿一侧 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 夹角。 (正常人:6.75度左右)
二、自然步态的要点 (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3) 最佳能量消耗。
三、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
1、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 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2、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重力 方向),以及充分的支撑面(足的位置)。 3、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 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2、步行速度(velocity )(m/s) 单位 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 速约为1.5m/s。
步速(m/s)={跨步长(m)×步频 (步/min)}÷ 120
(二) 步长与跨步长 1.步长 (step length) 行
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 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正常人的步长约为50-80cm。偏 瘫患者: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 延长。
第二节、常见的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急、慢性疼痛均可影响运动功能 髋关节疼痛的患者在行走时,为减轻负重期的 疼痛,患者站立相时间缩短。 膝关节疼痛时,患者在整个行走周期中以轻度 屈曲膝关节为特征。 踝足创伤、炎症、退行性关节炎等可引起疼痛。 患者患侧步长明显缩短,正常的足跟-足尖运动模 式消失。
分析的定性结论。
要求评定者熟悉掌握正常的步行周期及 有关肌肉关节活动的特点。了解神经、 肌肉、骨关节系统受到不同损害时对行 走的速度、协调性、对称性、节律性和 平稳程度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
(一)步频与步数
1、步频(cadence)(步数/min) 单位 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正常人平均自然 步频约为95-125步/min。
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
E
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
躯干 位于支撑腿正上方
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
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 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 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 间。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
达到最大屈曲时。
五、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一)瘫步偏态:画圈步态
表现:上肢摆动时肩、肘 手指关节屈曲、内收。 下肢:髋关节伸展、 内收并内旋、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跖屈、内翻。
(二)帕金森步态 表现:步行启动困难、双支
撑期延长、行走时躯干 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 曲、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步伐细小
(三)剪刀步态:疲劳步态 (四)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 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
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该怎样进行步态分析呢?
1、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2、常用的基础知识
一、 定性分析
步态的定性分析是评定者目测观察患 者的行走过程,通过与正常步态对比 并结合病理步态的特点从而做出步态
I T
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 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L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
E
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
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
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
பைடு நூலகம்
TT II
T
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
LT
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
EL
醉汗步态 表现:上肢双侧外展保持平衡
步宽加大、步调急促、 能走直线呈曲线或‘Z’ 形
第四节、评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
1、定义: 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按照
一 定的观察项目逐项评价得出结果, 做出步态分析的结论。其结果属于定性 分析性质
2评定内容
步态分析是在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全面体格 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1、 站立相(stance phase 60%):又称支持 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 迈步相(swing phase 40%):又称摆动 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
T
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
1
概述
2 正常步态
3 异常步态
4 评定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 步行中枢 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然而步 行的控制十分复杂: 1、中枢命令:皮层、脊髓、步 行中枢? 2、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 3、足、踝、膝、髋、躯干、颈、 肩、臂的肌肉和关节协同运动。
•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 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 盖。
二、肌无力
• 原因:肌腱损伤或脊 髓前角细胞,神经肌 肉接头或纤维破坏可 致肌肉瘫痪,对行走 能力是破坏性的影响
• 类型:
1、臀大肌无力
表现:挺胸凸腹的臀大 肌步态
2臀中肌无力 • 稳定、支持骨盆作用 • 表现为Trendelenburg征
• 3、髋关节屈肌无力 • 4、股四头肌麻痹 • 5、胫前肌无力 (垂足或跨栏步) • 6、腓肠肌无力 • (大家共同学习研究)
3. 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 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六、步态分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骨关节疾病与外伤
下肢肌力损伤
其他(疼痛)
2、禁忌症 严重心肺疾病
下肢骨折未愈合
检查不配合者
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第二节 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gait cycle)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 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四、步态分析的临床意义
1、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 2、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 常的性质和程度 3、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 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4、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 供客观依据
五、步态分析的目的
1. 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 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2、跨步长( stride length) 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
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 相加,约100-160cm。
(三)步宽与足偏角
1、步宽(stride width) 指左右两足间 的横向距离,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 (正常人:5~11cm)
2、足偏角(toe out) 指贯穿一侧 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 夹角。 (正常人:6.75度左右)
二、自然步态的要点 (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3) 最佳能量消耗。
三、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
1、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 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2、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重力 方向),以及充分的支撑面(足的位置)。 3、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 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2、步行速度(velocity )(m/s) 单位 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 速约为1.5m/s。
步速(m/s)={跨步长(m)×步频 (步/min)}÷ 120
(二) 步长与跨步长 1.步长 (step length) 行
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 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正常人的步长约为50-80cm。偏 瘫患者: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 延长。
第二节、常见的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急、慢性疼痛均可影响运动功能 髋关节疼痛的患者在行走时,为减轻负重期的 疼痛,患者站立相时间缩短。 膝关节疼痛时,患者在整个行走周期中以轻度 屈曲膝关节为特征。 踝足创伤、炎症、退行性关节炎等可引起疼痛。 患者患侧步长明显缩短,正常的足跟-足尖运动模 式消失。
分析的定性结论。
要求评定者熟悉掌握正常的步行周期及 有关肌肉关节活动的特点。了解神经、 肌肉、骨关节系统受到不同损害时对行 走的速度、协调性、对称性、节律性和 平稳程度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
(一)步频与步数
1、步频(cadence)(步数/min) 单位 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正常人平均自然 步频约为95-125步/min。
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
E
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
躯干 位于支撑腿正上方
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
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 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 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 间。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
达到最大屈曲时。
五、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一)瘫步偏态:画圈步态
表现:上肢摆动时肩、肘 手指关节屈曲、内收。 下肢:髋关节伸展、 内收并内旋、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跖屈、内翻。
(二)帕金森步态 表现:步行启动困难、双支
撑期延长、行走时躯干 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 曲、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步伐细小
(三)剪刀步态:疲劳步态 (四)小脑共济失调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