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机制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机制探析
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语言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们认识网络世界的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工作机制的角度阐释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性。
标签:网络流行语隐喻相似性映射
一、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作为便捷的通讯、资讯、娱乐方式,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必然催生出新的语言,作为网络交际的载体,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因其经济性、形象性和幽默性等特点,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Crystal(2001)在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一书中说道:“如果网络的出现可以被称为20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那么网络语言的出现便是一场语言革命。”
二、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张坚认为,网络语言是网络交际文本中基于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语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文化中人际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张坚,2010:49)。本文所谈的网络流行语主要论及后者,即狭义的网络语言。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该载体比其它方式更为快捷、自由和方便。载体的变化造成了语言风格或者语体上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网络语言这种新语体。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受网民的喜爱并广为传播,与其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经济性
经济性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网络语言是通过进入网络的计算机屏幕与键盘得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不如一般的语言,同时为了节省时间、缩减开支,以最短的时间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网络语言呈现出了明显的简约、经济的特征。为了达到经济便捷的目的,网络语言常常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音形义的约定俗成,从而产生新的音形义结合体。经济性主要表现为出现了大量缩略语的形式,例如“电邮,网址”等,它们由一般词语缩略而成,语素是从原词语中抽取出来的,语义完整,结构形式简单,符合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的语言使用标准。还有一种缩略形式是拼音缩略形式,这是借鉴了英语的缩略形式,一般用来指代某一事物的名称,如RMB(人民币)等,这些词语基本上是专有名词,不会因为同音词的问题产生歧义。
(二)形象性
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如“:-)”(微笑)、“:-D”(哈哈大笑)、“:-(”(沮丧)等。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内容,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
(三)幽默风趣
网络给人提供的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它不具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严肃理念,追求的是娱乐、轻松、活泼的气氛,目的在于吸引网民。幽默而生动的语言本来令人喜欢并易于接受,这就使得用网络语言交流充满了趣味性。于根元(2001)在《网络语言概说》中论述网络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时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有一种稳重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是以他们的人生哲学和广博见识为基础的。”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的幽默形象具体表现在“现代而机智的比喻”和“调侃、幽默和夸张”两方面。
三、隐喻认知理论
隐喻的研究,起初主要研究其作为一种比较常见并且重要的修辞手段。20世纪后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学“隐喻的修辞观”,提出了与传统迥然有别的“隐喻认知观”,其中最有影响的是Lakoff和Johnson。他们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我国学者蓝纯、赵艳芳、束定芳等也对隐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Lakoff&Johnson 1980),这个投射的过程以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联想作为心理基础。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网络语言创造新词和术语的过程中,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词语表达网际交流时所出现的新的、尚未命名的新事物、新概念。隐喻对网络语言词义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网络新词新义产生的重要方式。隐喻创造了新的现实,隐喻把这种现实限定在语言之内,从而使运用语言的人易于接受(刘丽,2004)。如“3Q”为“Thank you!”,“B4/BS”说成是“鄙视”,“RPWT”意为“人品问题”,“BH”意思是“彪悍”,“HC”意思为“花痴”等等。
四、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机制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条件:相似性作用
所谓相似性,就是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这种相似性是通过认识总结出来的,不是词语本身具备的,是说话者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联想”出来的。根据相似性原则,人们可以用自身的、熟悉的事物来隐喻外界的、不太熟悉的事物。在认知活动中,物体的物理特征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人们认识事物不只是通过视觉,而且通过各种感官的共同作用”(赵艳芳,2000:101),即隐喻相似的本质是人所感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之间的相似,是人的身体经验、客观事物以及人们已有知识储备三者互动的结果。相似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之分。物理相似性可以是在形状或外表上、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种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
1.物理相似性
我们将从“语音相似性、形态相似性和功能相似性”三个方面论述物理相似性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作用。
A.语音相似性
语音上的相似性包含三类。首先是汉语语音的相似性。汉语经常利用语音上的相似性来构建语音隐喻,表现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许多网络新词就是利用这种语音上的相似性(即谐音)而产生的,也就是将一个特具形象性的词变成了一个音的符号,混合在一定的语流中来代替该语流中的与之相似的音节使用。如“闺蜜”原为“闺密”,指年轻女性对亲密女友的称呼。“蜜”带有一种黏着性,同时透着一股甜的味道,用“蜜”来形容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很具形象性。因此,“闺蜜”谐音“闺密”,则包含更多亲密的意味。其实,这里的“蜜”不仅代表一个音的符号,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意义。网络上这种利用语音相似性形成的新词还有很多,如“鸭梨(压力)、神马(什么)、斑竹(版主)、稀饭(喜欢)、表(不要)、童鞋(同学)、酱紫(这样子)”等等。这些词形象性很强,但这里一般只表示音的符号,与原义基本没有关系,只是利用语音上的相似来表达与之相似音节的意思。第二类是英语语音的相似性,如“粉丝”指fans(追星族),“极客”是Geek的音译,指有较高电脑能力的人,而“败”来自于BUY的音译,“买”的意思;“血拼”来自shopping的音译,该词形象地喻指逛街买很多东西,花很多钱后的心情。这种音译词翻译过来的谐音词也大量出现在网络交际中。一方面,从英语变成汉语,让大多数的中国网民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谐音的英语在表达上还透出一丝丝“洋气”,这也很符合上网的主流人群——青年人的情感需求。第三类是数字语音相似性,数字在输入上与拼音一样简洁,大多数又以谐音表情达意;一经使用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如886——“拜拜了”,表示再见;555——“呜呜呜”,表示哭泣;520——“我爱你”的谐音;54——“无视”的谐音,即漠视一个人,对其表达最大的不屑。
B.形态相似性
形态相似是用文字、符号等模拟事物的样态,形象地表示出意义的造词方式。图形符号形象性强,使。“大虾”源于“大侠”,指技术高超,乐于助人,颇具大侠风范的网民。通过隐喻视角阐释,“大虾”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