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钙化
(calcification)是指人体中的某种组织在一些因
素的作用下发生坏死,继而体内的钙盐沉积于坏死灶内,使病变
局限而趋于稳定的过程,其实就是机体对于病变的一种防御性的
反应,有利于坏死灶的清楚和炎症的消退.有机体的组织钙盐的沉
着而变硬,例如儿童的骨骼经过钙化变成成人的骨骼,又如肺结
核的病灶经过钙化而痊愈。
病理学上指局部组织中的钙盐沉积,
常见于骨骼成长的早期阶段,亦见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结核病
干酪样坏死病灶中的钙化). 在其他方面九寨沟水中被钙化的古
松、黄龙被钙化的岩石滩流都是其中钙盐的沉着而变硬而形成
的.
{甲状腺是位于颈前部气管上端的两侧,甲状软骨下方,可
分为左、右两叶,中间有一狭窄的峡部相连。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组织细胞增生织密,单位体积内细胞含有量明显超过正常值,形成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初期症状不太明显,很容易与甲状腺囊肿相混肴,在超声下可见强光点或强光斑或强光环。
}
甲状腺(拉丁语:Glandula thyr(e)oidea;英语:Thyroid)是脊椎动物非常重要的腺体,属于内分泌器官。
在哺乳动物类它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
人类的甲状腺形似蝴蝶,犹如盾甲,故以此命名。
甲状腺控制使用能量的速度、制造蛋白质、调节身体对其他荷尔蒙的敏感性。
甲状腺依靠制造甲状腺素来调整这些反应,有triiodothyronine (T3)和thyroxine,也可称为tetraiodothyronine (T4)。
这两者调控代谢、生长速率还有调解其他的身体系统。
T3和T4由碘和酪胺酸合成。
甲状腺也生产降钙素(Calcitonin),调节体内钙的平衡。
甲状腺的主要功能:合成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代谢,一般人每日食物中约有100-200μg 无机碘化合物,经胃肠道吸收入血循环,迅速为甲状腺摄取浓缩,腺体中贮碘约为全身的1/5。
碘化物进入细胞后,经过氧化酶的作用,产生活性碘迅速与胶质腔中的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上的酪氨酸基结合,形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碘化酪氨酸通过氧化酶的作用,使MIT和DIT偶联结合成甲状腺素(T4),MID和DIT偶联结合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贮存于胶质腔内,合成的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分泌至血液循环后,主要与血浆中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结合,以利转运和调节血中甲状腺素的浓度。
甲状腺素(T4)在外周组织经脱碘分别形成生物活性较强的T3和无生物活性的rT3。
脱下的碘可被重新利用。
所以,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 T4、T3及rT3均增高,而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则三者均低于正常值。
甲状腺素分泌量由垂体细胞分泌的TSH通过腺苷酸环化酶-cAMP系统调节。
而TSH则由下丘脑分泌的TRH控制,从而形成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甲状腺功能。
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甲状腺激素又会反过来刺激下丘脑与垂体,抑制下丘脑分泌的TRH与垂体分泌的TSH,从而达到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效果,这种调节又叫反馈调节。
甲状腺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临床上甲状腺肿瘤往往仅表现为甲状腺结节,因此常把甲状腺肿瘤与甲状腺结节相互混用。
实际上结节仅是形态的描述,它包括肿瘤、囊肿、正常组织构成的团块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甲状腺肿块。
临床上难以确定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即使病理活检,有时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增生,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也不易明确辨认。
因此。
甲状腺肿瘤的发病率不易精确统计。
甲状腺肿瘤是常见病,在不同地区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别。
一般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的甲状腺肿瘤发病率较非流行区高。
甲状腺肿瘤中,最多见的是甲状腺良性肿瘤。
甲状腺癌并不常见,但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手术证明单个结节者80%为良性肿瘤,20%为恶性肿瘤。
单个结节的肿瘤发生率为15.6%-28.7%,而多发结节癌肿的发生率,一般不到10%.说明单个结节癌肿的可能性数倍于多发结节。
就性别而言,甲状腺肿瘤多见于女性,其发病率女性较男性高4倍,但就甲状腺癌和甲状腺结节的比例看,男性高于女性,在每个年龄组中,甲状腺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的发病率相似,但是儿童时期的甲状腺结节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高,约占50%-71%,因此,对儿童期的甲状腺结节,应特别警惕癌的可能.
并发症状
肿瘤迅速变大,压迫气管,浸润食管及喉返神经而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食物时有阻塞感等并发症;严重者还可发生肺转移及骨转移。
发病原因
具体确切的病因尚难肯定,但从流行病学调查、肿瘤实验性研究和临床观察,甲状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放射性损伤
用X线照射实验鼠的甲状腺,能促使动物发生甲状腺癌。
实验证明131Ⅰ能使甲状腺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细胞核变形,甲状腺素的合成大为减少。
可见放射线一方面引起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分裂,导致癌变;另一方面使甲状腺破坏而不能产生内分泌素,由此引起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大量分泌也能促发甲状腺细胞癌变。
2.碘和TSH
摄碘过量或缺碘均可使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如瑞士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为2‰较柏林等非流行高出20倍。
相反,高碘饮食也易诱发甲状腺癌,冰岛和日本是摄碘量最高的国家,其甲状腺癌的发现率较其他国家高。
实验证明,长期的TSH刺激能促使甲状腺增生,形成结节和癌变。
3.其他甲状腺病变
临床上有甲状腺腺癌、慢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某些毒性甲状腺肿发生癌变的报道,但这些甲状腺病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尚难肯定。
以甲状腺腺瘤为例,甲状腺腺瘤绝大多数为滤泡型,仅2~5%为乳头状瘤;如甲状腺癌由腺瘤转变而成,则绝大多数应为滤泡型,而实际上甲状腺癌半数以上为服头状癌,推测甲状腺腺瘤癌变的发生率也是很小的。
4.遗传因素
约5~10%甲状腺髓样癌有明显的家族史,而且往往合并有嗜铬细胞瘤等闰,推测这类癌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遗传因素有关。
结缔组织痣是由真皮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或粘多糖等构成的错构瘤。
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早期又名乳房部位的弹性纤维痣、毛囊性弹性纤维发育不良、毛囊周围假性胶样痣、钳石痣、青年弹性瘤等。
组织学上有不同作者的观察各有所侧重,有的强调胶原纤维改变,有的强调弹性纤维改变。
概述:结缔组织痣(connective tissus nevus)别名connective tissue nevi ,少见,为一种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的错构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疾病伴发,呈获得性或先天性。
好发于躯干,最多见于腰骶部。
皮损单发,但常多发,后者可呈带状排列。
病因:病因尚不明。
临床表现:皮损可为轻度高起,直径1~15cm的斑块颜色淡黄到橘色表面类似鲛鱼皮革。
好发于躯干最多见于腰骶部。
皮损单发,但常多发,后者可呈带状排列。
在Proteus综合征中,结缔组织痣表现为跖部,偶或掌部表面呈大脑状的肿块。
1、获得型结缔组织痣根据损害的数目和主要的真皮纤维成分,分发疹性胶原瘤、单发性胶原瘤或单发性弹性瘤。
临床上不能区分。
2、遗传型结缔组织痣包括Buschke-Ollendorff综合征中的播散性豆状皮肤纤维化病:家族性皮肤胶原瘤和见于结节性硬化病的所谓胶鱼皮斑。
Buschke-Ollendorff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火罐网,可见广泛性真皮丘疹和斑块非对称性发生在躯干和四肢。
弹力纤维增粗,纤维直径显著不一,有些病例锁链素desmosine超过正常的3~7倍。
伴发的全身脆弱性骨硬化,临床上无症状,需经X线诊断,可见灶性硬化性密度增高,主要见于长骨、骨盆和手部家族性皮肤胶原瘤的患者,可在背部出现多数对称性无症状的结节。
通常在青少年时发病。
结缔组织痣也常与结节性硬化病伴发,可见鲛鱼皮革样斑块,与典型的皮肤损害皮脂腺瘤,甲周纤维瘤和灰白色叶状斑伴发。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遗传型结缔组织痣包括Buschke-Ollendorff综合征中的播散性豆状皮肤纤维化病,临床上无症状,需经X线诊断,可见灶性硬化性密度增高,主要见于长骨、骨盆和手部。
治疗:无特效疗法,一般不需治疗
患有结缔组织痣应该如何对待
1结缔组织痣算不算得上是一种疾病呢?应该说是算的,只是因为现在的医学发展还没有达到那样的水平,所以还没有能力区分他的病因以及他可能会对我们人类造成的损害。
2既然医学史上没有对它更多的记录,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表示,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医治,或者我们现在还没有用数据来证明他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呢?其实是的,应该说,没有什么大得伤害,最起码不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
3既然这样,我们也可以根本的判定,在治疗方面,如果是比较干的皮肤,可以有意涂用一些外用的润滑剂之类,但是不要去把他抓伤或者弄破,基本上是不会伤害到我们,也就是不用有意的去治疗即可。
—————————————————————————————————————————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
正常成人每日约产生尿酸750mg,其中80%为内源性,20%为外源性尿酸,这些尿酸进入尿酸代谢池(约为
1200mg),每日代谢池中的尿酸约60%进行代谢,其中1/3
约200mg经肠道分解代谢,2/3约400mg经肾脏排泄,从
而可维持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
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1]。
1.原发性痛风
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
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
其原
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
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
活性亢进。
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2.继发性痛风
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
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
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铅中毒和高血压晚期等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
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