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帝庙位于东山铜陵镇最东端,风动石风景区内。

它濒临苍海,依山而筑,气势非凡。

其后有古嵝山脊(俗称“龙岭”)为靠,铜山古城拱卫于前,左有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民族英雄黄道周故居,右侧不到百米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的东山风动石。

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关帝庙实际占地面积长32米,宽16米,共522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庙虽小而小巧精致,堂皇绚丽,主要建筑艺术品集中于中轴线上,由低而高,层次有序,布局严谨,有门楼、前殿(拜庭)、大院回廊、大殿及花园等。

主座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

整座殿宇飞檐斗拱、雕梁面栋,金木雕、石雕琳琅满目,金碧辉煌。

殿顶琉璃铺瓦,庙脊彩瓷剪贴,一饰“双龙戏珠”,一饰“丹凤朝阳”,其余花鸟鱼兽千姿百态,流光溢彩。

庙宇朝北广场中线上,有一口白石栏杆围塘,曰:“罗星池”,清澈映蓝天,金鲤畅遨游。

罗星池之左有一口八卦井,玉液叮当,四时不枯;之右竖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显示关圣帝君之威严。

广场庙前雕放一对原“天尊堂”古狮,造型凶猛,线条粗犷。

关帝庙庙门为华表楼亭式建筑,俗称“太子亭”,筑在高台之上,由六根圆形石柱并二根石梁承托数百香木斗拱构就。

每拱一斗九升,叠彩垒金而上。

楼亭顶端饰有独具闽南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饰有“八仙过海”、“八兽图”及唐宋帝王将相造型塑像120尊。

华表石柱刻“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

横梁正面刻“嘉靖壬寅五月吉日前劝缘子孙重修”。

飞檐下前额竖一方镂花鎏金匾,上镌“武圣殿”;后额亦竖一方镂花鎏金匾,上镌明
万历年间铜山进士文三俊敬题的《关帝圣君赞》。

“太子亭”建筑艺术高超,巍峨壮观,精美绝伦,历数百年台风、地震而安然无恙。

进山门即到庙中小院。

两厢青瓦回廊,紧抱山门,廊下竖有明清檀越施主芳碑,其中以道光16年福建水师提督许松年偕金门总兵郭继青、陈化成捐金重修武庙记碑更为珍贵。

前殿经前院登石级而上。

门额正中嵌“山西神圣”石匾,两旁石柱刻有山东薛受益所题门联:“山岛雾收舒正气,海门日出照精忠”。

中央堵墙开一大门和文经、武纬两个小门。

大门额上悬“武庙”镶金石匾,后悬“德参天地”石匾。

大门两旁立两个雕花石鼓,上面安放雕龙镂凤鎏金皇档。

进门而至前殿拜庭。

庭廊上方悬挂清乾隆年间,嘉勇候福康安敬奉的关帝颂文匾。

两侧嵌墙柱联为:“入圣门总要请祈休咎,登帝殿便知明断是非”。

拜庭中置有台胞敬送的青石祀案和铜铸双龙大香炉等,香烟缭绕,祀火明盛。

大院回廊全是明清二代艺术精品,左右分附祀马良、廖化二公并护马二将,立有造型塑像。

廊沿各立两对精巧典雅的浮雕龙凤石柱。

左墙竖有一方《关永茂碑记》,刻载东山百姓“共尊关帝圣君为祖”,立“关永茂”为户名,终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式入登清朝户籍一事。

右墙亦竖一列石碑,系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武庙碑记》,刻载海内外含台湾安平、鹿港、澎湖等地,土庶商绅及各界信众捐资重修关帝圣庙的芳名与金额。

左廊边门通达佛教寺庙宝智寺;右廊边门通达花园,园中有妙石、古榕,植花种卉,并筑水池假山,幽雅清静。

大殿丹墀之下镶一石陛,浮雕一龙,鳞角峥嵘,腾云凌空,工艺精奇,为世之所珍。

殿前廊柱刻联:“德配文宣垂千古,功高武穆冠千秋”;“天地间完人第一,古今际正气独尊”。

大殿正面隔屏与嵌墙计有六根青石角柱,分别刻联:“肝胆在中结得君臣兄弟,尊亲无以同兹日月山河”;“情同骨肉兄及弟,义薄云天君与臣” ;“尼山未见之刚者,邹峄难言此浩然”。

丹墀而上至关帝庙大殿。

大殿正中供奉关帝圣君金身神像。

神位之前中央摆放敕建礁溪协天庙馈赠二龙争珠鎏镏金仙大桌;两边奉立随关帝于麦城尽忠的周仓、关平、赵累、王甫四将雕像。

神像上方悬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鎏金大匾,神像前方左右石柱悬挂黄道周于崇祯乙亥八年(1635年)十月亲书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

殿内另有里人陈秋顺撰,台胞蔡宜成敬奉之柱匾刻写长联:“冈势奠龙蟠水秀山明观雉堞日升烂漫丹霞照万古精忠百代仁风贤圣里,屿形呈虎踞地灵人杰仰猊炉香氤氲青霭塞两间正气千秋祀典帝王宫”。

大殿右侧另辟一神位,奉祀周仓。

君臣平起平坐,独开古今关帝庙祀君臣易位共享香火之别例。

周仓神位额匾为:“在帝左右”,匾联为:“气吞吴魏刚强风节凛冰霜,义佐关刘彪炳事功昭日月”。

大殿左畔有一龟趺,上竖明正德年间住持僧月堂和尚所立《鼎建铜城关王庙记》碑。

旁置清代所铸铜一口,高1.2米,底周长2.15米,其音宏亮,响遏行云。

此外,大殿内挂有历年来东山去台同胞返乡朝圣奉送的“忠义千秋”、“圣德流芳”等多方颂匾。

美丽富饶的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唐陈元光开发漳州后,漳州便长期受到中原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关帝文化也在这时传入漳州,经过1000年的演变,自成一家,为漳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关帝文化是漳州民间信仰、也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帝以忠勇仁义的形象为漳州民众所敬仰。

弘扬关帝文化对增强中国的民族凝聚力也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关帝庙数量众多历史悠久
据市、县民族与宗教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漳州地区关帝庙共186座,是各种民间神祇庙宇中最多的。

从关帝庙的分布上来看,沿海及九龙江沿岸较多,山区略少。

各个区、县中,最多还属漳浦县,共30座,云霄县以3座之差屈居第二,诏安县25座,龙海市22座,南靖县21座,平和县19座,长泰县13座,东山县、华安县各6座,芗城区11座,龙文区4座,漳州开发区2座。

众多的关帝庙中,还有1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3座,登记的民间信仰宗教活动场所有40多座。

漳州关帝庙历史悠久,最古老的关帝庙还属宋代的12座:芗城区的漳州武庙始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7年)、龙文区赤岭关帝庙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年)、芗城区天宝镇后巷蔡坑联登宫始建于宋熙宁六年(1073年)、漳浦县旧镇东厝关帝庙始建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芗城区浦头崇福宫始建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漳浦县湖西乡后洞关帝庙始建于宋嘉泰四年(1204年)、芗城区浦头东岗宫始建于宋淳佑十二年(1241年)、漳浦县佛坛镇后社关帝庙始建于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始建于宋代的关帝庙还有平和县五寨乡新美村下店社和桥头社关帝庙2座、诏安县梅州乡桥头大陂关帝庙、华安县华丰镇良埔村南坂关帝庙等。

但漳州的关帝庙大多是明清时期始建。

始建于明代关帝庙有61座、清代72座。

许多府县志对关帝庙均有记载,如《漳州府志》(清光绪版)卷之八《祀典》载:“武庙,武庙在开元街有祀”“龙溪县武庙附府建置”……《漳浦县志》(清康熙志·光绪续志)载:“武庙,射圃暨北门外二处。

”《云霄厅志》(清嘉庆版)载:“关帝庙,一在城外火烧街,明嘉靖间建。

”“关帝庙,一在下港城内,本朝康熙元年(1662年)总兵蔡禄建。

”而今,关帝庙虽然部分存在,部分已没有了,但对研究关帝庙历史却仍然不失参考价值。

漳州关帝文化形成历史背景
漳州关帝文化发展的蒸蒸日上和漳州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独特历史、地理诸因素,漳州关帝文化信仰既传承于中原民间信仰传统,又带有闽南漳州地方特征。

早在唐朝,陈政陈元光入闽开发漳州,带来中原文化,来自中原河洛地区的开漳将士们也把关公信仰、关公庙祀香火从中原家乡带来漳州传衍,这样就使我们认定:
漳州关帝文化发端是中原河洛地区。

关公文化传入漳州,北宋开始建关公庙。

这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美化、神化、圣化关羽登峰造极的前期。

宋元明清社会各界对关羽的美化、圣化和神化对漳州关帝文化的形成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关羽宋封王,明封帝,清代即演化为既是神灵,又是圣人的武圣、关帝。

三教对关羽的尊奉和神化及历朝皇帝的敕封,有力地促进了漳州关帝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漳州关帝文化还与抗击倭寇、明初卫所建置息息相关。

明初,漳州设一卫三所,即镇海卫(今龙海)、六鳌(今漳浦)、铜山(今东山)、悬钟(今诏安梅岭)三守御千户所。

是为防倭寇侵扰建立的较严密海岸防卫体系。

一卫三所都建有关帝庙。

铜陵关帝庙《鼎建铜城关王庙记》碑中载:“本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城铜山,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

”正说明建城、建关帝庙是以防倭寇,保护官兵为主要目的。

因此在沿海、江河口建了关帝庙,如漳浦旧镇、六鳌、杜浔、诏安悬钟、铜山铜陵、港口等地都建关帝庙。

六鳌关帝庙明守将杨江南《鼎建关帝庙碑》载:“汉寿亭侯平倭保境,肃清倭虏,六鳌百姓感恩,纪石以表功迹,为此建关庙,为六鳌人造福。


漳州关帝文化还与清代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罗炤的《关帝信仰与天地会》指出,天地会兴起于漳州南部的诏安、东山、云霄三县,明末清初活动于这三个县的异僧道宗是主持天地会结晶的盟主。

道宗在云霄、东山、诏安修建了多处寺庙,庙内均供奉关帝神像。

尤其是诏安官陂镇下宫墟万古庙(笔者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道宗为奉祀其结义亡兄、郑成功麾下大将军万礼(万礼于金陵战役阵亡—笔者注)庙的供奉主神,即关帝。

关帝庙的建筑
漳州关帝文化包括庙宇建筑艺术。

纵观漳州地区180多座关帝庙建筑,皆具有闽南地方特色,涵盖漳州历史、建筑、文化、艺术、科技、民俗等的重要内容。

关帝庙多数建在沿海、江边、或山坡上、或城镇人口集中的地方。

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芗城区浦口大庙前是浦口港,数百年前这里是通航通商港口;龙文区扶摇关帝庙依山而建,面对九龙江;石码大码头关帝庙面向锦江,靠近码头,靠近街道繁华;漳浦杜浔文卿关帝庙背靠东山湾,河道由庙前绕过;旧镇海屋关帝庙面向旧镇港,周围石刻众多,环境迷人;东山铜陵关帝庙建在山麓,面对东山湾,周围人文景观很多;诏安梅岭悬钟关帝庙建在果老山麓,靠近大海,有30多处石刻;南靖山城武庙在船场溪畔、市区中心地带;平和九峰武庙背靠双塔山,周围青山绿水。

漳州关帝庙建筑属闽南传统建筑,呈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完整保留了闽南古代抬梁式土木结构,三山式悬山顶或硬山顶、单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

庙内雕梁画栋,梁柱间彩色绘图、山水人物,制作精美,金木雕金碧辉煌。

屋脊多为三山式,中间屋脊突起,两边稍低,脊正中有一“火焰宝珠”或塔,两边一对青龙奔向宝珠,称“双龙戏珠”。

屋脊两端起翘为燕尾脊。

屋顶装饰瓷雕人物、花鸟、瑞兽,屋面为琉璃瓦,典雅华丽。

庙一般由大殿、前厅、天井、两廊、广场、戏台、侧室组成。

大门有石鼓、石狮,内外
有石柱或龙柱,气宇非凡,荟萃了闽南古建筑艺术精华。

大殿和下厅有内容丰富的壁画,大多是关帝的故事内容。

整个关帝庙建筑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关帝庙文物丰富多彩
漳州各关帝庙的文物,由于受历史上天灾人祸影响,损失不少,但目前还保存大量的宋、元、明、清的文物,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除了古建筑庙宇外,还有石碑刻、匾、石柱、石雕龙柱、对联、石香炉、石门鼓、钟、鼓、大刀等等。

更显弥足珍贵,这些文物对于研究漳州历史、文化、艺术、民俗、航运、科技、商业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