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构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解构主义
摘要:本文通过从解构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从解构主义的理念出发,以解构主义在建筑和景观设计方向的代表作品为例,总结出解构主义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影响,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解构主义;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园;发展趋势
1 引言
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现代主义设计以多元化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给工业革命以前的设计以毁灭性的打击。现代主义之后又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设计风格,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批判,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其中一种最好的诠释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就是解构主义(Decon Struction)。
现代主义设计是一场充满反叛、革命、民主和造反的运动,代表了工业革命对传统的、上等人的手工艺的宣战,它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无论它的意识形态还是形式特征,都与传统形式格格不入,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是,自从现代主义进入美国,在战后成为独霸一方的设计风格后,它的排他性、风格上的单调性,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民主特征,意识形态上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从形式上看,现代主义长达四十年对设计风格的垄断,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单调、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有人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化的、多变的、个人的、传统的、折衷的形式,由此产生了设计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狭义的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的设计风格和广义的对于经典现代主义的各种批判活动的双重轨道上探索着其自身的发展,这种广义的批判活动并不是设计者对现代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企图通过其他方式来发展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解构主义。
2 解构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构主义的出现与20世纪人类在哲学、科学和社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动密不可分。从哲学内部的发展看,从康德等人开始,就有从本体论转向的趋势。哲学家们越来越对人类把握宇宙本体的能力感到怀疑。康德虽然试图用先验的思维形式来弥合人的经验与物自身之间的鸿沟,但仍然充满了疑惑。19世纪的哲学家对形而上问题更缺乏兴趣,占统治地位的是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意志哲学。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
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1968年,法国的一场“五月风暴”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也只是昙花一现。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兴起了解构主义的哲学思潮,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1930—2004)最早提出的。它在设计领域的影响主要在建筑领域,在70年代之后它的理论被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如埃森曼、盖里、屈米等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并出现大量的文章与书籍对其进行介绍与评论,进而流行于80年代。
3解读解构主义
与其问解构是什么,不如问解构不是什么。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身为海德格尔在法国的思想传人,德里达一方面深受海德格尔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主义的理论影响,另一方面,他又广纳新学,另辟蹊径,大胆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逻各斯中心论的一整套消蚀瓦解的策略。这就有了他20世纪60年代中期名扬天下的解构主义。
3.1 解构主义与语言学、符号学
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言语优于文字的另一体现,是讲话人的“在场”。讲话人在现场,可以准确地解释其“意图”,避免歧义。与之相对,文字只是一系列的符号,由于讲话人的不在场,它们很容易引起误解。德里达的重要性,就在于他在海德格尔批判基础上,针对上述逻各斯中心论的种种戒律提出了积极有效的颠覆解构方法。他声称书写文字并不见得天生就低劣于语言发音,为了打破传统的“语音中心”偏见,他力图建立一种“文字学”,以便突出并确认书写文字的优越性。这种文字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在符号学意义上的“可重复性”(iterability)。
德里达认为,可重复性乃是符号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一个符号能够在不同情况下都被认作为“相同”时,符号才能够成其为符号。符号的另一必备条件是:当听话人对最初讲话人的意图一无所获时,同样也能借助于符号系统了解其意图。符号上述的两个必备特征,即“可重复性”和“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验证了德里达所说的文字优越。在更大的范围说,总体文字包括了整个语言学的符号系统,因而它也是狭义上的言语和文字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便是德里达所谓的“元书写”(arch-writing)。元书写概念一经确立,必然打破逻各斯主义的语音中心说。
3.2 解构主义与建筑
20世纪70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先锋派建筑师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屈米(Bernard Tschumi)等人将解构主义理论用于建
筑实践并从中探索建筑的解构理论。1988年3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的解构
主义学术讨论会和同年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馆由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等人举办的解构主义7人展,使解构建筑这一思潮登上历史舞台。随后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埃森曼(Peter Eissen-mann)、屈米(Bernard Tschumi)的一批解构建筑名作相继问世。其中法国建筑师屈米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其解构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4 解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4.1 解构主义的建筑作品——埃森曼与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是埃森曼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反映
他的建筑观与解构语言的集大成式的设计,
通过对这一建筑的解读,可以比较清晰的
认识埃森曼及整个解构建筑设计对德里达
解构思想理论的回应。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本来是为展览目的而设计的,埃森曼却不甘心让这幢建筑充当艺术的附庸。埃森曼将在工地挖出的废弃军械库地基,当作一个像“幽灵”塔一样的“产物”来构建,使其半暴露并“装订”在他的新建筑上,将它作为视觉艺术中心的“中心”。军械库被夹在一堆杂乱歪斜的长方体中,其中有一条长长的轮廓与有脊的白格网在已有的建筑之间碎裂,然后升起而似一根飞梁。这一方案提示了“挖掘”的意义,埃森曼认为,场地可以当做一个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