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句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句偏误分析及其对教材编写建议
2010级课程与教学论陈景洋1098048
第一章绪言
1.1存现句研究价值和意义
存在句是现代汉语存现句的下位句式,它是表示某处存在某物的句子,存在句中直接映射或隐含着某种“时空关系”,对这种“时空关系”的认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存现句是现代汉语句子中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句型,它是表示某处(某时)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句子,而对于存现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句上,表示存在的存现句即存在句。

存在句最能体现存现句的特点,存在句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这种结构形式的固定上,即:“空间词语(A)段+动词(B)段+名词性词语(C)段”,也可写作“NP1+VP+NP2”,而“NP1”通常是由表示时间、方位、处所的词构成,它构成存现句的(A)段;“VP”是表示名物存在、出现、消失的方式或状态,它构成存现句的(B)段;“NP2”表示存在主体,构成存现句的(C)段。

在这三段关系中,“NP1”和“NP2”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如“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中,“桌子”和“书”的空间位置关系是“附于面”的关系,“书”放在“桌子”上面,而“VP”段在表状态的同时也负载着一定的“时间意义”,如上句中“着”的使用表现了一种状态,同时也表现出“现在时”的时态意义。

在存在句中,“NP1”段与“NP2”段也可以体现某种“时间序向”关系,如“惊蛰过后,夜里落了一场春雨”,在这里,NP1 段“惊蛰过后”与存在物“春雨”之间体现的“时间序向”是“春雨”位于“惊蛰”之后。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留学生来讲,存在句作为存现句中的一种主要句型,也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通过专题测试、课堂笔记、课后作业等途径考察了中亚留学生对现代汉语存在句中“时空关系”的理解,并结合存在句的句法特点及中亚留学生对存在句中“时空关系”的习得情况,
在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编写及课后练习设置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在存在句教学上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本文通过分析“时空关系”在多种语言中的表达,充分表明“时空认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存在句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

1.2理论基础
1.2.1图形-背景理论
北宋文学家苏轼游览庐山时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著名诗句。

这首诗给人的启示之一就是观察事物都有一定的视角,相同的人观察同一个事物往往会由于观察视角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从“视角”的角度来阐释完形心理学家鲁宾著名的图形-背景理论,可以理解为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就会有不同的视角,从而会带来图形和背景的互换。

Leonard Talmy将图形-背景概念引入认知语言学,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图形和背景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和联想特征。

图形具有未知的、需要确定的时空特征,而背景则具有可以标明图形之未知性的已知特征。

图形的联想特征包括可动、较小、较简单、较晚进入场景或意识、受到较多关注、凸显性强、依赖性强等,而背景则具有较固定、较大、较复杂、较熟悉、受到较少关注、背景性强、独立性强等联想特征。

他还指出,图形是一个有定位的未知概念,背景则是实施定位的已知概念。

”可以认为Talmy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自然语言如何表达空间关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Talmy 把空间域内焦点和背景的特征(包括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列表如下:(参见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310 页)
时间事件中的“焦点-背景”定位原则
Talmy 还认为时间事件也可以在“空间关系”中作为“焦点”存在,他将“焦点”和“背景”的定义做如下扩展:“焦点是时间轴上位置不确定的一个事件,可以被视为一个变量,它的特定值是一个相关性的事实。

背景是一个参照事件,处于一个参照框架内(通常是一维的时间轴),拥有一个固定的场景,焦点的时间位置特征依照参照框架而确定”他将时间事件复合句中的焦点/背景定位原则归纳为五条,如下表:(参见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323 页)
1.2. 2 类型-殊形
哲学中的类型-殊型(type-token),类型是相似殊型所体现的那个模式(pattern),或者是由相似殊型所组成的类(class)。

尼古拉斯·布宁指出:“类型不是单个事物或事件,只能通过体现它的殊型才能存在。

殊型是一个特殊的和个别的记号,一个单独的对象或事件。

” Peter S.Fosl认为类型是抽象的,殊型是具体的,而且抽象的类型存在于具体的殊型之中。

正如张克定所说“语言表达中的语句可以分为语句类型(sentence type)和语句殊型
(sentence token)。

一个语句殊型是写出或说出的一个线性的词语或语音序列,分别构成书面语句或口语语句,在确定的空间内出现或在确定的时间内存在。

而一个语句类型则是由不同的语句殊型所体现出的那个类型。


1.3本文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焦点-背景”理论,结合存在句的句法结构及多样的句法表现形式,详细阐述了存在句中体现的“时空关系”,并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考察了留学生对现代汉语存在句中“时空关系”的理解,通过对留学生专题测试及作业中出现的存在句错句进行偏误分析,进一步证明,对存在句中“时空关系”的把握对于留学生习得存在句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运用了语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时空关系”在多种语言中的表达进行分析,表明了“时空认知”在汉语存在句教学中的普遍意义。

第二章存现句的研究概况
2.1 存在句的含义及分类研究
2.1.1存在句含义的分歧
2.1.1.1存在句等同于存现句
一些学者将存现句和存在句看成一种句型,如林可、汪人文(1988)认为存现句包含存在句和隐现句,而接下来对存在句分类及句法分析中又将存现句及隐现句当做存在句研究;王智杰(2003)认为存现句又称存在句,并从存现句构成成分着眼,将其分为完整型和非完整型,完全将存在句与存现句视为一体。

2.1.1.2存在句区别于存现句
张斌,陈昌来(2000)认为存在句即是存现句中表示“存在”的那类句
子;李临定(1986)将存在句的语义概括为:“在某处存在着某种物件(或某种人)表示这种语义的句型,最适于描写场景。

对于林可,汪人文(1988)、王智杰(2003)将存现句与存在句等同的观点,
我们认为是不妥的,存现句是表示存在、出现和消失的句子,存在句也最能体现存现句的特点,存在句主要表示“存在”,不等同于存现句。

第二种对于存在句概念的分析抓住了存在句表“存在”这一属性来进行阐释,这里,我们认同张斌,陈昌来(2000)、李临定(1986)等人的观点,认为存在句是现代汉语中表“存在”的句子,是汉语存现句的下位句式。

2.1.2存在句的分类
目前,对于存在句的分类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大家对此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2.1.2.1“动词”分类法
一些学者依据存在句中的“动词”对存在句进行分类。

张学成(1982)根据动词特点将存在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有”字句、“是”字句、静态存现句和动态存现句;李临定(1986)根据存在句中段动词的性质将存在句分为“坐”型、“垂”型、“长”型、“挂”型、“锈”型、“戴”型、“飘”型和“做满”、动词空缺、另有后续动词等八种类型。

2.1.2.2“状态”分类法
聂文龙(1989)依据存在句中体现的“状态性”,将存在句分为“动态存在句”与“静态存在句”,又将动态存在句分为分为“位移类”和“非位移类”;宋玉柱(1991)的分类在整体上与聂文龙(1989)的分类是一致的,只是,他又将动态存在句与静态存在句细化为“有”字句、“是”字句、“了”字句、“着”字句等若干句式。

2.1.2.3“结构”分类法
雷涛(1993)根据存在句的结构,结合存在句中 A、B、C 三段的出现情况将存在句分为四种类型,A+B+C 式、A+C 式、B+C 式、C 式,在 A+B+C
式中又分为单纯句、判断句、完成句、实现句和状态句五种;储泽祥,刘精盛等(1997)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存在句,他们对存在句的分类与雷涛的基本一致,他们将存在句简单分为四大类六小种:
格局一:A+B+C(前段+中段+后段)
(a)“有”字句:屋顶上有个人
(b)“是”字句:窗外是绿色的田野
(c)“V 着/V 了”句:墙上挂了一幅画
格局二:B+C(中段+后段)
(d)无前段的“有”字句:有一种鸟,(名叫“飞天叫”)
格局三:A+C(前段+后段)
(e)无中段句:桌上一本画册
格局四:C 段(后段)
(f)唯后段句:鲜艳的红旗,动人的笑脸
2.2本文研究的存在句范围
雷涛(1993)、储泽祥,刘精盛(1997)主要从存在句的句法结构入手,根据存在句中“三段”之间的关系及在句中出现的情况将存在句分为若干类型,分类形式稳定、标准一致,本文认为这种分类方式较合理。

本文参照了雷涛(1993)、储泽祥,刘精盛(1997)等的分类标准,考虑到完整结构对于分析存在句“时空关系”的必要性,将以上述分类中的“A+B+C”这一存在句的基本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它形式不做重点分析。

第一种:“有”字句
1.林村村西有个南海大庙
2.第二种:“是”字句
2.脚下是一道长堤。

第三种:“V 着”句
3.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第四种:“V 了”句
4.从此,叫做拉斯维加斯的不毛之地出现了第一个赌场。

第五种:无中段句
5.柜前铺一张长方的小地毯
第三章存在句时空认知的偏误分析
“时空关系”是贯穿汉语存在句句法结构的“本质特征”,本文主要探讨理解和认识存在句中“时空关系”对留学生习得汉语存在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里本文将“时空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时空关系”在存在句教学中的主要意义,并以留学生习得存在句过程中在“时空认知”方面表现的偏误来展开研究。

3.1基于测试问卷的留学生时空认知的偏误分析
本次测试考察了留学生对“有”字句、“是”字句、“V 着”句、“V 了”
句及无中段句等汉语存在句相关句式的习得情况,这些存在句式在汉语表达系统中体现着一定的时空意义,在考察中发现,被试留学生对于存在句的句法结构及其表“存在”的句法意义是有所认识的,这一点可以从试卷中被试留学生对排序题的作答看出。

①放学的时候有很多留学生学校门口。

②学校门口有很多学生放学的时候。

虽然在排序过程中,留学生出现了“时间关系错序”、“时空方位理解错误”等偏误,但在整体上,被试留学生都可以将句式表示为某处有某物的表存在的句意,如:
⑴山坡下一片平原
A. 有
B.是
C.在
D./
此题中,“是”字句、“有”字句或无中段句“山坡下一片平原”都可以解释不同空间关系下句中表示“存在”的意义,是合理的,而“山坡下在一片平原”是不成立的。

在此题的作答中,没有学生选择“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被试留学生对存在句的句法结构已有所了解和认识。

虽然被试留学生对存在句的基本句法结构已基本习得,但在专题测试中仍出现大量偏误,本文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对存在句中某些“时空关系“的错误理解所致,所以说,对汉语存在句中“时空关系”的认知程度决定了留学生习得存在句的情况,以下是本文对留学生认知
存在句“时空关系”的偏误分析。

3.1.1空间关系认知错误
在关于“时空关系”的专题测试中,被试学生出现了对存在句空间范畴认知不清、空间关系理解错位、空间范围错误鉴定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1.空间范围下 B 段动词空间义界定错误
“立”、“放”、“挂”、“坐”这些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使用频率较高,如“立着”、“放东西”、“挂衣服”、“坐下”等,但是,在考察存在句“时空关系”的专题测试中,留学生在对这些词语的使用上却出现了大量偏误。

⑵墙上_____着很多彩色的画。

A.立
B.放
C.挂
D.坐
这道题的错误率为 38%,一些同学选择了 A、B、或 D,他们认为,“墙上立/放/坐着很多彩色的画”这个句子是成立的。

在这里,“墙”是与地面垂直的一个空间平面,“画”在“墙”表面的存在状态只是“挂在上面”,选择“立”、“坐”、“放”都表现了“画”存在于“墙上”的这种状态,但是,这些词语所描述的于“画”与“墙”的空间关系是不合理的,在汉语的表达系统中,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错误的。

要从选项里选出合适的动词,首先,要清楚每个选项中动词的词义;其次,
要正确分析该句中 A 段空间方位词“墙上”与 C 段存在物“画”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在此题偏误中,选择选项 A“立”占 13%,选项 D“坐”占 9%,选项 B “放”占 34%,显然,造成这些偏误是由于留学生对句子中表空间方位的“墙上”与存在物“画”之间的空间关系的错误理解导致的。

3.1.1.2 对于“有”与“是”所表示的空间含义的模糊化
我们在上文的本体研究部分已经对“有”与“是”所表示的空间差异性作了相关论述,“有”字存在句中,存在物不是所描述的空间中唯一存在体,还可能有另一个甚至更多的其它存在体处于该空间中,不具排他性,“是”字存在句中,存在物是所描述的空间中的唯一存在体,是这一空间中存在物的“全部”,具有
排他性;
⑶山坡下______一片平原。

A.有
B.是
C.在
D./
由于本题对“山坡下”这一空间没有清晰界定,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句中方位词“山坡下”与存在物“平原”之间的空间范围关系来确定存在句的 B 段,选择 A 项的同学将“平原”视为“山坡下”地形所涵盖的一部分范围,并不是唯一,而选择 B 项“是”的可能将“平原”视为“山坡下”的唯一地形,还有同学选择无中段句“山坡下一片平原”来表示句中的存在含义,没有同学误选“在”,以上说明,被试留学生能够较清晰地认识“有”字句与“是”字句中体现的“空间关系”。

⑷车路两边全____麦田。

A.在
B.有
C.是
D./
句子中考察 A 段表处所方位的词语“车路两边”与存在物“麦田”之间的空间关系,但是此句不同于上句“山坡下有/是/不填一片平原”,“全”对“车路两旁”这一词语的空间范围进行了界定,同时也限定了“车路两边”与“麦田”的相互关系:“麦田”是“车路”两边唯一的“存在物”,所以,只有“是”字句才能表示这种空间关系,C 项为正确选项。

此题正确率仅为 30%,学生作答中出现了这样的偏误:
①车路两边全有麦田
②车路两边全在麦田
③车路两边全/麦田”
该题的矛盾主要集中在 C 项“是”与 B 项“有”之间,从以上偏误情况来看,虽然被试留学生对于“有’字句及“是”字句中所表示的“空间关系”有所认识,但是,对于“有”与“是”所表示的“空间含义”并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断,出现对于二者所表示的空间含义认识的模糊化及“有”字与“是”字混用的现象。

3.1.1.3空间关系的理解错位
在专题测试中,本文也选取了一些在语法上存在问题的错句,以“判断正误”的形式,更全面、更详尽地考察留学生对存在句中“时空关系”的习得情况。

⑸教室中正挂了一个黑板(×)
这个题目是专题测试中判断部分的一道题,这个句子从空间位置关系来分析是不合理的,是一个错句。

但是,在此题的作答中,很多留学生将这个句子判断为正确的句子,此题错误率为 74%。

此句中“黑板”为焦点,“教室”是它的背景,同时,“中”这个方位词的使用形成了以“黑板”为中心点,由教室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结构。

事实上,我们对“黑板”在“教室”中的空间位置的理解通常指的是“教室的前面挂着黑板”也可以说成“教室的墙上挂着黑板”,所以说“教室中挂了黑板”这个句子中所描述的空间位置关系是含混不清的,无法确定存在物的空间范围。

在专题测试第三部分排序题中也发现类似情况,对“一片”、“山脚”、“广阔的平原”、“下”这些词语进行的排序出现以下几种偏误:
①广阔的平原下一片山脚
②一片山脚下广阔的平原
句中“山脚”与“平原”的空间位置关系是不难判断的,“山”是高的,“平原”是低的,从空间方位来看,很显然“平原”是处于“山”之下的,但是,从被试留学生的偏误来看,部分学生将这种空间关系错误的描述为“山脚”位于“平原”之下,而在第二种偏误中用“一片”来修饰“山脚”说明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对整句话的空间认识仍不够清晰。

从上文对被试留学生的偏误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留学生在生活中对可触存在物的“空间关系”认识到位,但是,在存在句习得过程中他们可能因为对句中“空间关系”的感知错位导致偏误的发生。

3.1.2时间关系认知错误
对于汉语存在句中“时间关系”的认知错误也是被试留学生出现偏误的一大要因素。

从对专题测试的偏误分析来看,被试留学生在对存在句中“时间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时间关系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而且,留学生对于“着”与“了”在存在句中所体现的“时态义”也认识不清,这些也导致偏误的出现。

3.1.2.1对时间词充当存在句 A 段所体现的“时间性”的认知不清
在存在句中,当“时间词”充当存在句 A 段时,它与存在句 C 段构成某种
“时间序向”关系或与 B 段表现的时间意义存在着某种联系,在偏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试留学生对于存现句中时间关系的认知出现,“存在句中 A 段与C 段时间序向不当”及“句中时间关系混乱搭配”的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由时间词语充当 A 段的存在句出现较少,所以说,留学生在处理这类存在句时,对 A 段所体现的“时间义”及其限定范围关注较少,导致了部分偏误的发生。

⑹很多学生学校门口放学的时候有
这是测试题第三部分的一道排序题,正确的排序方式是“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很多学生”有些学生将这道题错误的排序为:
①学校门口有很多学生放学的时候
从此中排序可以看出,被试留学生将“学校门口有好多学生”清楚地组织成句,但却将充当 A 段的时间成分“放学的时候”置于存在句 C 段,没有正确认知它与 C 段“存在主体”之间的“时间序向”关系。

“放学的时候”这一“时间义”的实现决定存在主体“学生”的出现,“放学的时候”与“学生”之间的时间序向是“一前一后”的关系,可以写作“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很多学生”或者“学校门口放学的时候有很多学生”,而“学校门口有很多学生放学的时候”是一种错误的排序方式。

⑺当我回到家的时候,________ 。

A.桌子上正(just right)放着一杯热茶
B.桌子上一直(always)放着一杯热茶
C.桌子上最后(last)放着一杯热茶。

此题正确选项为 A 项,在留学生的作答中,此题的错误率为 61%。

“当我回家的时候”置于存在句 A 段,它界定了句子中所处的时间范围为短暂的某一时刻,只有 A 项中体现的时间关系“正”与句中 A 段时间成分所表示的时间关系“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是一致的。

B 项句意中传达的“一直”为一个时间段,C 项句意中“最后”强调经历某一时间跨度后的结果,B、C 项中体现的“时间关系”与句子中的均不一致,此题中大量偏误的发生说明大部分被试留学生对存在句中“时间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混乱。

从以上偏误分析中,我们认为,对于“时间词语”充当 A 段的存在句,留
学生因为对存在句 A 段所表示的“时间性”认知不清或对存在句中体现的“时间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出现存在句 A 段与 C 段“时间序向”安排不当或时间关系混乱的偏误。

3.1.2.2“V 着”与“V 了”句时态意义的混淆
存在句中“V 着”与“V 了”句都表现出一定的时态意义,“着”用在句子中强调动作遗留的状态,而“了”强调动作造成的结果,两者所表示的时间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着”侧重于某一时间点的保持,而“了”侧重于某一时间段的结束。

尤其当表时间的成分充当存在句的 A 段时,这两种句式所体现的时态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⑻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桌子上放____一本书。

A.有
B.着
C.在
D.了
B 项为正确选项,此题错误率为 30%,被试留学生中一些学生选择了“了”,这里就出现了对“着”与“了”所表示时间含义的错误理解。

实际上“桌子上放着一本书”是正确的句子,而“桌子上放了一本书”也是成立的,前一句强调“放”的状态,而后一句强调的是“放”的结果。

在此题中,“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置于存在句 A 段,它强调了某一时刻,而“着”的状态性所表现的时间概念与之符合,所以“着”是此题的正确答案。

对于此题的作答,留学生需要在对“V 着”与“V 了”句所体现的时态意义进行正确的分析,并结合句 A 段的时间成分对整句话中贯穿的“时间关系”进行正确认知,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本文认为被试留学生之所以对“V 着”与“V 了”句中体现的时态意义辨识不清,是因为他们对时态助词“着”与“了”所表示的时间意义的区分不清而导致了偏误的发生。

⑼他的头上滚动____汗珠。

A.了
B./
C.着
D.有
“他的头上滚动着汗珠”,“汗珠”存在于“头上”是瞬时的,用“着”表示“汗珠”存在的状态,C 项为正确选项。

此题中学生出错的选项主要集中于 A 项“了”,“了”表示时间段的完成,强调的是结果,不符合句意,所以 A 项是错误选项。

从此题的作答中可以看出,被测留学生对“着”与“了”所表示的“时
间性”认识不清。

⑽惊蛰以后,夜里落____一场春雨。

A.了
B.着
C.有
D./
在该题中,一些学生选择了 B 项“着”,“惊蛰以后,夜里落着一场春雨”,从存在句的三段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句 A 段“惊蛰之后”限定了存在物“春雨”的“时间序向”,“春雨”是“惊蛰之后”这一时间发生的结果,强调时间的完成,所以应该用“了”表示时间段的完成,A 项为正确选项。

从上述偏误中看可以看出,由于被试留学生对时态助词“着”与“了”体现的时间性质及其差异性认识不清,导致在结合存在句 A 段时间成分分析时出现“着”与“了”混用,时态意义交错等偏误的发生。

3.2语料库中关于存在句“时空关系”的偏误分析
3.2.1时空词语使用不当
学生在存现句 A 段方位词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误,用例如下:
①我们在生活的这地球里有很多声音,在这声音里有很多噪音。

②城外有一条河流,每天在六月,在这条河流举行水灯节。

从上述三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存现句 A 段中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使用不得当,例句①中“我们在这生活的地球里”应改为“在我们生活的这地球上”,在这里使用“里”字不符合我们用来描述地球的空间标准。

而例句②中,“每天在六月”应该为“每年在六月”,时间表述错误,“在这条河流举行水灯节”表述空间范围有误,应该为“在这条河流上举行水灯节”。

从偏误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对句中所体现的“时空关系”没有正确认知,所以无法对存现句 A段中的时间或空间范围进行有效界定而导致偏误发生。

3.2.2错序
在这些偏误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的句子:
①树木的叶子铺满了地上。

②山上五光十色的花开满了。

这两个句子都应该用存在句来表达,但例句中的语序不符合存在句的语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