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大学教育差异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日大学教育差异的研究
摘要:教育是推进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今中国乃至国际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日两国由于文化差异、重视程度、教育政策等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方面的不同,对于大学生教育也存在基本目标、课外实践活动、思想教育、教育体制和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通过对于中日两国教育的深刻剖析,分析产生中日两国教育差异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而探究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更好的保持中国教育的先进性,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关键词:中日高等教育;教育差异的比较研究;教育改革方向
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中日两国教育各有特色,存在差异。日本高等教育在二战后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教育体制也不断完善。中日高等教育在发展阶段、办学水平、层次结构、制度等方面各有不同,在对差异重点关注,从而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探明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中日大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口号的提出,目前中国教育分为: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制教育和其他校外教育等。但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发展。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下仍存在大量“疯狂补课”、“题海战术”、“重点班”、“填鸭式教育”等现象,说明当今的中国教育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过于功利性的色彩和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现象。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中国受教育程度在不断的增长,教育的普遍化、大众化程度在不断发提高。在经济快速化发展的今天,为更好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水平提高,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扩大化。学校在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不断更新完善教育设施,如投影仪、机房、图书馆等方式为教育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应聘水准和定期培训等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二)日本大学教育发展现状。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十分重视教育,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文化发展水平较差。但也正是其先天不足的文化水平推进了日本向先进文化的学习。通过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更好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早在1872年,日本就已经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人们的识字、文化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在九年义务制教育普遍推广的同时,日本教育也出现了学生
松懒等一些纰漏问题。日本教育在不断发展。目前由于国立大学法人化的推进,日本高等教育和国立大学都在发生着变化。高等教育人口数在1992年达到205万的高峰之后,开始了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日本教育在教育体制、目的、投入等方面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
二、中日大学教育差异体现
(一)教育基本目标。
1.中国大学教育基本目标:培养严密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经典性。
中国在对于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和培养时,注重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经典性。大学生的研究方向更为单一化,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在硕博的学习期间单一深度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学科之间,同一学科之间的划分太过详细,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更为明显。人才大多数为专业上的精英,注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科思维特点。由于新理论和新科技的发展,现实状况对人才的要求,通识性课程、大类平台必修课程在不断增设。不论文理对于近代史、思想修养及法律教育等课程的学习,也证明着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一些理工院校也相继成立人文系和开设相关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总之,在注重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经典性的同时学科渗透、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已成为中国各大学的共识。
2.日本大学教育基本目标:不能只培养“标准化人才”,注重培养个性、创造性。
日本在大学教育中一方面注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性人才。基于日本“科学技术立国”的政策和目标,日本大学教育不只培养“标准化人才”,更注重培?B人才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日本对于学生的标准是:具有“广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这就对于日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日本大学教育基本目标的形成不仅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更有着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阶级等级严森,没有类似于中国科举制的制度来突破阶级统治。人们各司其职,在各自的阶级地位上更注重于适用于本阶级的相关知识,更具有个性和创造性。
(二)课外活动存在差异。
日本大学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由学校组织进行的各项课外活动,涉及经济、政治、体育、艺术等多学科领域。通过课外活动更好的满足了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调节了学习的压力和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了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义务服务,或进行勤工俭学等生活技能的实践。在中国课外时间也开始慢慢发展,但较之于日本,有组
织有意识的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较晚,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渐发展。中国的课外活动主要在于学生社会活动团体的组建。通过一定的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学生社团在中国大学中十分常见,并且成为中国日常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除了勤工俭学,做兼职等活动之外,中国大学会以一定作业的形式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此项目作为“第二课堂”的典型有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以作业形式存在的强制性和形式性色彩。
(三)思想教育存在差异。
日本在思想教育上从基本指导思想、高等教育目的和功能思想、管理思想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四方面有过的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日本高等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和公众对于教育的认识。通过法律、政策等来进行支持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思想教育不断地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在义务制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推进高等教育的大面积普及和受众的多面化。在教育目的和功能的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越分越详细。但是日本的思想教育不开设思想教育课,使得国家思想与大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距离性。日本用课本、日常规则直接教育引导学生,易形成偏激和不直接有效的不良反应。中国在思想教育上,对于大学生开设先关思想教育课,通过集体学习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并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在学校思想教育通过学生自我组织的团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