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历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善译”的标准包括:1/ 译者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 究,熟悉彼此的异同;2/ 弄清 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 它传达出来;3/ 译文与原文毫 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 所译。”
这些都有道理,要求也是很高 的,茅盾曾这样评价“善译” 说:所谓善译,就是“使读者 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 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 感受。”
十六国时期,在译经大师释道 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翻译 变成了有组织的活动,翻译事 业有了很大进步。道安本人不 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力主 严格直译,一字一句地将《嬖 婆沙》译了出来。
鸠摩罗什,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译经大师, 龟兹人(传说其父为天竺人)。幼年即博闻 强记,游历甚广,精通佛教经典。鸠摩罗什 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音,批评了翻译的文体, 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改以前各译家的古直 风格,主张意译,并主张译者署名。他翻译 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 《中观论》、《十二门论》等300余卷,时人 说他的译文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 原作神情,妙趣横生,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 了基础。
唐代出现了翻译界 的巨星玄奘(与鸠 摩罗什、真谛号称 我国佛教三大翻译 家)。
玄奘在唐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去 印度求经,十七年 后回国,带回佛经 657部,并主持了在 组织上更为健全的 译场,19年里译出 佛经75部,共1335 卷。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 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 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 介绍的中国人。

但严复对“雅”的解释在今天看来大有不 妥之处。他所谓的“雅”,是指脱离原文 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 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 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 其实他在翻译实践中也主张“与其伤雅, 毋宁失真”,因而译文不但艰深难懂,且 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于改编。
翻译历史简介
大概在远古时代,我国就有 了传译之事。《礼记·王制》 篇里载有:“中国,夷,蛮, 戎,狄……五方之民,言语 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 象,西方曰狄鞮(音地), 北方曰译。”寄、象、狄鞮、
译都是指通译语言的人。
当时中原文化高于边陲民族, 所以通达志欲只限于言语的沟 通,也即所谓口译。可以说, 中国的翻译史,是从中原人与 周边各少数民族人民打交道开 始的;然而我国用文字记载的 翻译却是始于佛经翻译,迄今 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 历史。
南北朝(420—589)时,应梁 武帝萧衍之聘,一个名叫真谛 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 了49部经论,其中尤以《摄大 乘论》的翻译,对中国佛教思 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 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较短, 仅37年,译者和译著都不多, 其中有释彦中(李姓,赵郡人) 梵文造诣很深,对翻译理论有 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 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 二、襟抱平恕,不好专执;三、 澹于名利,不欲高炫”。
东汉桓帝(刘志) 建和二年(公元 148年),波斯国 太子安世高(安 清),译了包括 《安般守意经》 在内的三十多部
佛经。
此后月氏国(张骞出使西域所 到的地方之一Indo-Scyths)人 支娄迦谶和他的学生支亮以及 支亮的弟子支谦(人称“三 支”)来到中国,翻译佛经十 分有名。
竺法护,本为月氏人,世居敦 煌,幼年出家,发愤求经,随 师至西域,学了多种外国方言 文字,带回许多经书,将其中 175部佛经译成汉文。
SUCCESS
THANK YOU
2019/8/24
严复 (1854— 1921), 字又陵, 福建人。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 家。1866年就学福州船政学 堂,毕业后在军舰实习。 1877年赴英国海军学校留学, 1879年回国,先后任船政学 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教 习、总办。主变法维新,提 倡新学
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是有贡 献的。他提出,翻译标准“既 须求真,又须喻俗”,意即忠 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 意义。译经事业,至玄奘而登 峰造极,后世再也没有能超越 他的佛经译家。
Biblioteka Baidu
唐代末期,无人去印求经,佛 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 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败 景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 林纾、严复,马建忠等为代表 的介绍西欧科学、文学、哲学 的翻译家。
陆续翻译了赫胥黎 (Huxley的天演论》 、 亚当·斯密(A. Smith) 的《原富》、孟德斯鸠 (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等西方科学、 哲学、法学著作。“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的名句
就出自于他。
严复参照古代翻译 佛经的经验,根据 自己的翻译实践, 在《天演论》卷首 的《译例言》中提 出了著名的“信、
马建忠,《马氏文通》的作者, 是唯一的“中国人以官为出洋 学生者惟建忠一人”(梁启超 语)。
这位学贯中西的博士于1894年写了《拟设 翻译书院议》,提出了“善译”的见解: 夫译之为事难也,译之将奈何?……一书 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 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 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 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 阅者所得之益,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 译也已。
达、雅”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 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 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他还说,“至原 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 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 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 为信也。”
这说明他并没有把信、 达割裂和对立起来,他 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 (背)本文”,“达” 是 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 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愿 意原义明显,为“达”也 是为“信”,两者是统一
徐光启(1562---1633, 字子先),上海人, 明代科学家。1604年 中进士,1632年任礼 部尚书,兼东阁大学 士,后兼文渊阁大学 士。科研范围极广, 尤以农学和天文学最 为突出。
他是明代科技翻译的先驱, 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合译了 《几何原本》、《测量法 义》、《测量异同》和 《勾股义》,最早把欧洲 数学引入中国,主持编译 了《崇祯历书》,写出了 《农政全书》等巨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