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电磁学的建立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想告诉你一个新奇但是可怕的实验事实,但我警告你无 论如何也不要再重复这个实验突然,我的手受到了一下力量 很大的打击,使我的全身都震动了手臂和身体产生了一种无 法形容的恐怖感觉。一句话,我以为我命休矣!”
虽然马森布罗克不愿再做这个实验,但他由此得出结论:把 带电体放在玻璃瓶内可以把电保存下来。只是当时搞不清楚起 保存电作用的究竟是瓶子还是瓶子里的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 蓄电的瓶子称作“莱顿瓶”,这个实验称为“莱顿瓶实验”。 这种“电震”现象的发现,轰动一时,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莱 顿瓶的关注。
物理学史电磁学的 建立
一 电磁现象的早期认识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已经发现用毛织物摩擦 过的琥珀能吸引某些轻小物体。Electricity(电)这个字的 起源就来自希腊文的“琥珀”(elec tron)。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已经发现用毛织物摩擦 过的琥珀能吸引某些轻小物体。Electricity(电)这个字的 起源就来自希腊文的“琥珀”(elec tron)。
富兰克林所做的另一项重大贡献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当 时的欧洲和美国的大多数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是天神 发怒的结果。为破除这种迷信 ,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大量的 实验,证明了雷电的电与摩擦电本质上是一样的。彻底破除了 人们对雷电的恐惧、迷信心理。富兰克林据此提出了制造避雷 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富兰克林的理论足以解释当时人们已知的绝大部分静电现象。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电液是不存在的,比较容易迁移的是带 负电的载体——电子,用电液迁移来解释电现象并不科学。 尽 管这样,正、负电的概念和电荷守恒的观念是至今仍然有效的 科学观念,是富兰克林对电学的一大贡献。
(四)富兰克林及其电荷守恒定律
富兰克林还认为摩擦只能使电液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上,即“电不是摩擦玻璃管而 产生的,而只是从摩擦者转 移到了玻璃管,摩擦者失去的电与玻璃管获得的电严格相同”。 这就告诉人们,在任一绝缘体系中电的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 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原理。
• 第六卷试图用物体的磁力来解释行星运动, 当然,他没有成功。
(二) 莱顿瓶的发明
1720年,格雷(S.Gray,1675—1736)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 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随后,他又发现导体的静电感应现 象。
1734 年 法 国 人 杜 菲 ( Charles-Francois du Fay,1696~1739)在实验中发现带电的玻璃和 带电的琥珀是相互吸引的,但是两块带电的琥 珀或者两块带电的玻璃则是相互排斥的。杜菲 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断定电有两种:一种是与 琥珀带的电性质相同,叫做“琥珀电”;一种 是与玻璃带的电性质相同,叫做“玻璃电”。
马森布罗克看到好不容易取得的电很容易地在空气中消失, 所以想寻找一种保存电的方法。有一天,他用一支枪管悬在空 中,用起电机与枪管连着,另用一根铜线从枪管中引出,浸入 一个盛有水的玻璃瓶中,他让一个助手一只手握着玻璃瓶,马 森布罗克在一旁使劲摇动起电机。这时他的助手不小心将另一 只手碰到枪管上,他猛然感到一次强烈的电击,喊了起来。马 森布罗克于是与助手互换了一下,让助手摇起电机,他自己一 手拿水瓶子,另一只手去碰枪管。
1747年,富兰克林提出了单元电液理论。认为带电的两物 体是通过电液的迁移,其一具有比正常情况少一些的电液,另 一个物体具有了比正常情况多一些的电液。相互接触后,又恢 复到都具有正常数量的电液,则两个物体都不显电性。他提出 了正电和负电的概念,他认为缺少电液,就是带负电,可以用 “—”号表示;带超过正常情况的电液就带正电,用“ + ”号表 示。正、负电可互相抵消。正、负电的提出,为定量研究电现 象提供了基础,使人们第一次可以用数学来表示带电现象,其 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磁石论》共分六卷。
• 第一卷介绍了他的磁性“小地球”实验, 得出结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其两极位于地理的南极和北极附近;
• 第二卷详细地论述了电现象的实验研究与 结论,还把电与磁的性质进行了比较;
• 第三卷记载了天然磁石的定向性;
• 第四卷说明了磁偏角与不同地点和高度的 关系;
• 第五卷介绍了测定磁倾角的仪器及各地磁 倾角的大小;
(一) 吉尔伯特与<<磁石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首先对电和磁现象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是英国的威廉·吉尔 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 。他认识到电力和磁 力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他第一个将琥珀和毛皮摩擦后吸引轻 小物体的性质叫做“电”。1600年,吉尔伯特发表了《论磁、 磁 体 和 地 球 作 为 一 个 巨 大 的 磁 体 》 ( De magnete , magneticisque corporibus et de magnomag nete tellure, 简称《磁石论》)。他总结了前人对磁的研究,周密地讨论了 地磁的性质,记载了大量实验,使磁学从经验转变为科学。书 中他也记载了电学方面的研究。
1745年普鲁士(德国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莱斯特(Ewald Georg von Kleist,1700-1748)在实验中利用导线将摩擦所起 的电引向装有铁钉的玻璃瓶。当他用手触及铁钉时,受到猛烈 的一击,他由此发现了放电现象。
1746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马森布罗克(Pieter von Musschenbrock, 1692~1761)在克莱斯特发现的启发下 发明了收集电荷的“莱顿瓶”。
莱顿瓶的发明,使物理学家们第 一次有办法存储大量电荷,并对 其性质进行研究。
法国人诺莱特在巴黎进行的莱顿瓶表演(法国国王路易十五 及皇室成员临场观看)
(三) 两种电流质假说的提出与争论
为了解释摩擦起电及电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法国人杜菲 (Charles-Francois du Fay,1696~1739)认为存在两种流 质,可以通过摩擦的形式把它们分开,使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 而相互吸引,当它们结合时,又彼此中和。这个假设后来被称 为杜菲的“双流说”。
虽然马森布罗克不愿再做这个实验,但他由此得出结论:把 带电体放在玻璃瓶内可以把电保存下来。只是当时搞不清楚起 保存电作用的究竟是瓶子还是瓶子里的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 蓄电的瓶子称作“莱顿瓶”,这个实验称为“莱顿瓶实验”。 这种“电震”现象的发现,轰动一时,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莱 顿瓶的关注。
物理学史电磁学的 建立
一 电磁现象的早期认识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已经发现用毛织物摩擦 过的琥珀能吸引某些轻小物体。Electricity(电)这个字的 起源就来自希腊文的“琥珀”(elec tron)。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已经发现用毛织物摩擦 过的琥珀能吸引某些轻小物体。Electricity(电)这个字的 起源就来自希腊文的“琥珀”(elec tron)。
富兰克林所做的另一项重大贡献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当 时的欧洲和美国的大多数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是天神 发怒的结果。为破除这种迷信 ,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大量的 实验,证明了雷电的电与摩擦电本质上是一样的。彻底破除了 人们对雷电的恐惧、迷信心理。富兰克林据此提出了制造避雷 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富兰克林的理论足以解释当时人们已知的绝大部分静电现象。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电液是不存在的,比较容易迁移的是带 负电的载体——电子,用电液迁移来解释电现象并不科学。 尽 管这样,正、负电的概念和电荷守恒的观念是至今仍然有效的 科学观念,是富兰克林对电学的一大贡献。
(四)富兰克林及其电荷守恒定律
富兰克林还认为摩擦只能使电液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上,即“电不是摩擦玻璃管而 产生的,而只是从摩擦者转 移到了玻璃管,摩擦者失去的电与玻璃管获得的电严格相同”。 这就告诉人们,在任一绝缘体系中电的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 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原理。
• 第六卷试图用物体的磁力来解释行星运动, 当然,他没有成功。
(二) 莱顿瓶的发明
1720年,格雷(S.Gray,1675—1736)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 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随后,他又发现导体的静电感应现 象。
1734 年 法 国 人 杜 菲 ( Charles-Francois du Fay,1696~1739)在实验中发现带电的玻璃和 带电的琥珀是相互吸引的,但是两块带电的琥 珀或者两块带电的玻璃则是相互排斥的。杜菲 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断定电有两种:一种是与 琥珀带的电性质相同,叫做“琥珀电”;一种 是与玻璃带的电性质相同,叫做“玻璃电”。
马森布罗克看到好不容易取得的电很容易地在空气中消失, 所以想寻找一种保存电的方法。有一天,他用一支枪管悬在空 中,用起电机与枪管连着,另用一根铜线从枪管中引出,浸入 一个盛有水的玻璃瓶中,他让一个助手一只手握着玻璃瓶,马 森布罗克在一旁使劲摇动起电机。这时他的助手不小心将另一 只手碰到枪管上,他猛然感到一次强烈的电击,喊了起来。马 森布罗克于是与助手互换了一下,让助手摇起电机,他自己一 手拿水瓶子,另一只手去碰枪管。
1747年,富兰克林提出了单元电液理论。认为带电的两物 体是通过电液的迁移,其一具有比正常情况少一些的电液,另 一个物体具有了比正常情况多一些的电液。相互接触后,又恢 复到都具有正常数量的电液,则两个物体都不显电性。他提出 了正电和负电的概念,他认为缺少电液,就是带负电,可以用 “—”号表示;带超过正常情况的电液就带正电,用“ + ”号表 示。正、负电可互相抵消。正、负电的提出,为定量研究电现 象提供了基础,使人们第一次可以用数学来表示带电现象,其 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磁石论》共分六卷。
• 第一卷介绍了他的磁性“小地球”实验, 得出结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其两极位于地理的南极和北极附近;
• 第二卷详细地论述了电现象的实验研究与 结论,还把电与磁的性质进行了比较;
• 第三卷记载了天然磁石的定向性;
• 第四卷说明了磁偏角与不同地点和高度的 关系;
• 第五卷介绍了测定磁倾角的仪器及各地磁 倾角的大小;
(一) 吉尔伯特与<<磁石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首先对电和磁现象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是英国的威廉·吉尔 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 。他认识到电力和磁 力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他第一个将琥珀和毛皮摩擦后吸引轻 小物体的性质叫做“电”。1600年,吉尔伯特发表了《论磁、 磁 体 和 地 球 作 为 一 个 巨 大 的 磁 体 》 ( De magnete , magneticisque corporibus et de magnomag nete tellure, 简称《磁石论》)。他总结了前人对磁的研究,周密地讨论了 地磁的性质,记载了大量实验,使磁学从经验转变为科学。书 中他也记载了电学方面的研究。
1745年普鲁士(德国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莱斯特(Ewald Georg von Kleist,1700-1748)在实验中利用导线将摩擦所起 的电引向装有铁钉的玻璃瓶。当他用手触及铁钉时,受到猛烈 的一击,他由此发现了放电现象。
1746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马森布罗克(Pieter von Musschenbrock, 1692~1761)在克莱斯特发现的启发下 发明了收集电荷的“莱顿瓶”。
莱顿瓶的发明,使物理学家们第 一次有办法存储大量电荷,并对 其性质进行研究。
法国人诺莱特在巴黎进行的莱顿瓶表演(法国国王路易十五 及皇室成员临场观看)
(三) 两种电流质假说的提出与争论
为了解释摩擦起电及电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法国人杜菲 (Charles-Francois du Fay,1696~1739)认为存在两种流 质,可以通过摩擦的形式把它们分开,使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 而相互吸引,当它们结合时,又彼此中和。这个假设后来被称 为杜菲的“双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