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女性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西亚的形象分析:
剧中性格纯朴、富有才华和正义感的鲍西亚则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个理想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

她年轻、貌美、智慧超人,芳名远播,面对纷沓而来的求婚者,她把人的品行作为考虑的第一条件,而并不看重门第财富。

她遵从父亲遗训,设置了金、银、铅三个匣子供求婚者挑选,结果攫取金匣的摩洛哥王子得了一张骷髅画,拿了银匣的法国阿尔贡亲五看到的是傻瓜画像,只有聪明、坦诚的巴萨尼奥选中了朴实无华的铅匣,得到了藏在里面的鲍西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的倩影。

鲍西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则毫不犹豫地投入这个贫穷的青年人的怀抱。

这一婚姻标准实际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挑战,体现了鲍西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

在法庭上,当凶恶的夏洛克挥舞着借据逼迫法庭镣害安东尼奥的性命时,所有的男人都束手无策,只有智慧的鲍西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看出了契约的漏洞,重新对契约进行法律的解释,制止了满心报复的夏洛克的凶残行为,这又为鲍西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的聪慧形象增添了明丽的一笔。

麦克白夫人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奶汁里都流着毒液的“罪恶的女人”,她舍得把自己喂奶的婴儿,当婴儿对她微笑的时候,她把奶头从婴儿娇嫩的嘴里拔出来,把他摔的脑浆迸裂。

在麦克白的周围,她象踢马刺一样,刺激着、挑唆着麦克白性格中的恶,影响着麦克白,腐蚀着麦克白。

残暴是她的形象,她所犯的罪象梦靥一样压在她的心上,以致得了梦游症,疯癫而死。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所描绘的麦克白夫人是一个阴险毒辣的、没有人性的恶女人。

为了追逐权利,她唆使丈夫麦克白进行谋杀国王等一系列罪恶活动,因而被人们称为莎剧中“最恶的女人”。

麦克白夫人的恶女人形象是现实的反映;她具有多重性格。

文中也论及了其必然灭亡的、可耻的下场
苔丝德梦娜
《奥瑟罗》中苔丝德梦娜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女性,笔墨的赞美写不尽她的好处,她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私自嫁给了强壮的摩尔人,但是却受到了他无端的嫉妒。

她死于自己心爱的人手中,但至死都没有怪罪她“仁慈的夫君”。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的天性的宽恕,这固然是坚贞和勇敢的爱情的表现,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到惨痛的象征性的启示,即纯洁的美被原始力量无缘无故地摧毁。

考狄利娅
年老的李尔王情绪低落,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借此安慰自己的心。

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只有第三个女儿考妮狄娅因表达了自己的朴实而真挚感情被李尔驱逐,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的女儿立刻变脸虐待他,但李尔并没有发疯,而是默默忍耐她们的折磨,他
认为这是自己误解考妮狄娅,理应受到的惩罚。

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

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妮狄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妮狄娅再不会原谅他了。

但圣徒却说,考妮狄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

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妮狄娅。

考妮狄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

最终,考妮狄娅的军队大败英军,李尔又变成了李尔王。

这是一出感人的历史悲喜剧,情节紧凑,动人心弦,人物的行事、对话、反应也都合乎逻辑。

在莎士比亚改编之后,却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情节:如李尔突然暴怒赶走女儿,又莫名其妙认不出肯特,时而发疯时而平静,埃德蒙不可思议的欺骗了埃德加,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弄人与国王作滑稽的对话,考妮狄娅无足重轻的死掉等等。

在人物的对话上,也过多的不符合李尔王时代,像中世纪似的。

托尔斯泰曾详细批判过此剧(论莎士比亚和戏剧)。

但不可否认,这出戏剧在此后的几百年中,一直广受好评,除了托尔斯泰,几乎没有著名的人物对其提出过批评。

客观的说,托尔斯泰的评价并非没有道理,不过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时代,莎氏对此剧本的改编也有其现实意义,或许莎士比亚是想通过此剧来反应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吧。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奥菲利亚
奥菲利娅的善良、美丽,她的内心世界是纯洁的,但是她深处闺阁,又在庸俗的封建朝廷包围之中,自身又脆弱、被动,无力反抗世俗,被父兄利用为报复的工具,最后悲惨死去。

奥菲利娅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哈姆莱特的情人,一个天真的窈窕淑女。

她美丽、善良、温柔,她是每个人心中的女神,是纯洁与善良的化身,是柔情似水的情人。

她认识到哈姆莱特的才学出众,说他是时流的镜,举世瞩目的中心,虽然情人眼中出偏见,但是大体上还是能够认识到当时人文主义者的作用的。

可惜她深处闺阁,又在庸俗的封建朝廷的包围之中,她不够坚强,她太单纯了。

她深爱哈姆莱特,可是她不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

她胆小,没有主张。

面对爱情不敢追求,不敢爱,不敢恨,她是封建礼教统治底下“三从”的典型代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正是她的性格铸造了她的悲惨结局。

她听从父亲,长兄的叮嘱。

父亲是庸俗好事,喋喋多言,投机巧取的御用文人,哥哥是游手好闲,贪慕虚荣的花花公子。

父兄都劝她不要爱上哈姆莱特,因为他们以己度人,认为地位高了,爱情就靠不住,只是逢场作戏。

从家庭方面讲,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她听从父亲的安排,她的生活,她的思想完全掌控在父兄的手上。

她是笼中的小鸟,没有主张,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权利。

她听哥哥的话,不能爱上哈姆莱特,劝她守身如玉的教训,就说:
可是,我的好哥哥
你千万不要像有些坏牧师一样
给我指点上天去的险峻的荆棘之路
自己却在花街柳巷留恋往返
忘了自己的箴言
女神面对长兄的劝阻,她愿意让长兄的长锁封住自己的记忆,拒绝欲望。

在她的思想里,封建保守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把女人的贞洁视为生命,认为女人主动追求爱情是可耻的,是一种背叛,死守着一片自认为洁净的土地。

她不敢追求爱情,在父亲的面前却赤裸裸地袒露哈姆莱特对自己的表白,孰不知却被父亲里利用,成了战场上的牺牲品。

她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不了解社会现实,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

奥菲利娅是美丽的女神,她应该拥有美丽幸福的爱情的。

但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的她却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甚至于她的生活空间也是有限的。

为了打击哈姆莱特,她假装读圣书,当她把哈姆莱特送给她的东西退还给他时,她伤透了情人的心,接近绝望的哈姆莱特疯狂地让她到尼姑庵去时,她也是痛苦的,甚至发出“救救他”的呼声。

在封建礼教下,她想爱却没有勇气爱,在她内心深处,她是深爱她的情人的,她对他的狂言不怨不恨,在他胡言乱语污蔑自己时,她显然是悲痛的。

她一方面要听从父亲的话,一方面却希望拥有情人的爱。

在这个男性主宰一切的国度里,她不敢反抗,不敢拒绝。

面对哈姆莱特的甜言蜜语,无所适从,没有主见。

从侧面也反映出,在封建家庭中,父母之意,媒酌之言,儿女的婚嫁之事全由父母一手包办,违反了这一切就是对社会,对家庭的背叛,遭到社会的攻击和封建礼教的惩罚。

它甚至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没有人敢碰触,亵渎那神圣的爱情。

正是这种保守的思想,伤害了多少相爱的情人,断送了多少幸福的感情。

封建时代的童养媳、冥婚、强婚等,主宰他们命运的是一部分的上层建筑,他们尊为神的东西。

这是钱与权的世界,是一些贵族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把痛苦建立在别人身上的残暴手段和丑恶嘴脸。

奥菲利娅的性格就是封建低层的女性懦弱的性格的反映,她相信爱情,却又背叛爱情,她胆小,懦弱,使自己一步一步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正好相反,一个不坚强反抗,发疯,自杀;一个装疯,虽然想到过自杀,但是坚强反抗,打击了罪恶社会。

她听从父亲的话:“当心你给我捧出个小傻瓜。

”就生气回答说哈姆莱特对她的态度十足是光明正大。

可是她资质太弱,反抗不了。

等到灾祸接二连三地来了,复杂深广的社会也使她朦胧地认识到了,她就受不了了,丧失了理性,虽然她发疯,正如来阿替斯所说:忧思、苦恼、愤恨、甚至于地狱,她都会点化成温柔,点化成爱娇。

奥菲利娅面对父亲对自己心爱的人杀死,心中充满愤恨、怨怒,变得疯疯癫癫,她无力反抗这残酷的现实,只得向王后、哥哥倾诉。

从她的哀伤的语句中,表现了她对哈姆莱特的恨,她并不了解现实,只是凭借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亲眼所见。

她歌唱哀伤的歌曲,而此时此刻也只能用歌曲来寄托内心的痛苦。

她还借用了鲜花来抒情:
这是你给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们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

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得别致一点。

者儿是一枝雏菊;我想要给你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它们全部谢了。

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她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上帝,“求上帝饶恕一切基督徒的灵魂!”她的疯也是对现实的反抗,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她无法逃避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唯有这样才是最好的释放。

残酷的封建统治把善良的人逼疯,让罪恶之人得到惩罚的同时也付出了善良的代价。

奥菲利娅的死亡是美丽的,平静的。

作者把他的死写成似乎是意外,其实是奥菲利娅最美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她的周围铺满了鲜花,落水的瞬间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歌曲。

作者借鲜花,歌谣把奥菲利娅的死写得那样平静,那样的理所当然。

作者给奥菲利娅创设了一个美丽的环境,让读者在瞬间记忆了这美的象征。

面对女神的死亡却不感觉哀伤,因为她的死是美丽的、安详的,是女神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是思想的解放与回归。

作者把死亡与自然紧紧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气氛。

奥菲利娅的死是对封建统治最无情的批判,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里,善良的人们无法逃脱黑暗的魔掌,精神的枷锁紧紧得套在人们的思想之中,没有主张,没有反抗的力量和勇气,唯一的解脱就是死亡。

作者用美的环境衬托了死亡的哀伤,这也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他们相信上帝,想象天国的美好,认为死亡的灵魂能到达天国,自由而幸福。

奥菲利娅是基督徒中忠诚的一员,纯洁的性格和美好的心灵。

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有一处共同之处,在哈姆莱特以外,不算掘坟人甲,就只有她也熟悉民间歌曲,只有她在发疯的时候也哼唱过它们。

她也熟悉民间男女的生活,她熟悉乡下花草的名字和传说,使她的疯话里增加了民间的气息。

她死亡之前还唱着古老的谣曲,让自己充满生活的美。

奥菲利娅从出现到死亡都是美丽的,像一颗流星瞬间划过。

作者并没有给她更多的描述,也正是这简单的几句话,让读者回想连篇。

思考这美丽的陨落背后黑暗的封建统治,借美来写丑,抒发内心的感觉。

奥菲利娅的善良、纯洁与时代并不相符,没有自由,没有爱情的幸福。

在人们心中她是可怜的人儿,是妇女中最伤心悲惨的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