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州建筑风格及其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6oETdEZdwK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近代广州建筑风格及其美学特征再一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的时代大背景下,以建筑风格研究作为切入点,对近代广州建筑美学进行发掘梳理、创新探索的一种尝试。同时,对建筑风格的研究,又离不开对各类不同风格美学特征的发掘。建筑风格作为对建筑的整体描述概括,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这就必然需要通过建筑的技艺个性、造型特征、环境氛围、意境追求等具体的美学特征来加以表现和传达。建筑风格上的延承与创新最终也是通过这些具体美学特征的继承与再塑才得以展现的。综上可见,本选题正是着重从建筑风格这一视角来对“近代”这一特定时域、“广州”这一典型地域的建筑进行考察与研究,试图从中不仅理清近代广州建筑风格演进的线索,发掘出在风格演进的背后成因。而且,要在此基础之上对各类风格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多方面挖掘,以期对建筑风格问题研究与探讨的深入化和系统化有所帮助,并对我们现当代建筑新风格的形成与创新有所辅助。

1.1 1.1.1

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建筑美学研究的现状述评建筑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成为人类文化领地中最具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及群众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中包含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广大群体的智慧、情感、想像、意志等丰富内容,同时又是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结晶体,蕴涵了巨大的美学价值。而对这一美学形态的发掘与研究却相对较晚。建筑美学作为一门美学分支,无疑,源生于美学研究的深入化与具体化。即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中、西方虽已有了很多与建筑美相关的零散描述与思想,但建筑美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诞生却是在 1750 年鲍姆嘉通创立美学之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最早对建筑美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建筑这一艺术形式成为艺术发展三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即象征型艺术的代表。可以说,虽然黑格尔对建筑美进行了专门阐述,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其哲学、美学的最高范畴“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而并不在于说明建筑艺术本身。20 世纪的 20. 30 年代,伴随宗白华、朱光潜等一大批中国学人的留学海外,西方的美学思想被不断传入国内,并对国内的美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作为一种理论模式,而且成为一种治学方法、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学术精神。与此同时,国内的美学研究在蔡元\n 利益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取向,深刻影响到岭南建筑事业发展,以致在建筑创作中一度出现了注重实践而忽视或者淡化建筑理论研究的状况。这样很长一段时期内,岭南建筑只形成许多相对散乱却又十分丰富的创作观念、经验与技巧等,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一种整体效应。岭南建筑文化理论研究这种相对缺乏、落后的状况,己经深刻影响到了岭南的建筑创作,也使得岭南建筑的影响力大为降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 to 年中,全国建筑界仅仅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人们对岭南地域建筑的认识也受到局限,还未能上升到对整个岭南建筑文化进行统一认识的高度,提出岭南建筑这一概念。但不可否认,岭南的建筑创作实践的经验、理念等是相当丰富的,也极富创新意识。由此,20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广东建筑界积极发掘探索,并受到相似气候区东南亚建筑风格的影响,相继推出了北园酒家、白云山庄旅舍、矿泉客舍、友谊剧院等一批轻巧通透、格调清新的代表性作品。至此才有人从学理层面上概括提出了有似“岭南画派”的“岭南建筑”这一概念,“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 (1988 年更名为)建筑系的夏昌世先生 1957 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2] “岭南建筑”的提法很快便得到国内建筑界的认可。之后,岭南建筑创作在这一旗帜统领下,又相继推出了很多能够引领全国建筑创作的作品,几

度出现岭南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例如,继 50-60 年代的北园酒家、白云山庄旅舍、矿泉别墅、广州友谊剧院等这些早期代表作品,70 年代又有广交会、广州火车站、白云宾馆等大型建筑的修建影响全国,打破了这一时期建筑界趋于僵化、讳言创作的状态;80-90 年代,又涌现出“白天鹅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国贸大厦气“南越王墓博、、物馆”等大批优秀作品\n 指时代而言,“中”和“西”是指地区而言。认为在中国,我们建筑创作就应该争取作到“中而新”。也就是不仅要反映中国的地区,还要反映当今的时代,两者都要兼顾。这一理论对于保存和弘扬民族传统风格建筑起到了积极意义。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走过一段弯路,如梁思成先生在何为“中”的问题上,对“大

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屋顶”形式的偏爱推崇等。也正如龚德顺等在《中国现代建筑史纲》中所说的,“以宫殿式大屋顶为特征的复古主义倾向在一个时期内占据了主流,在经济上造成了损失,建筑事业本身也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尽管如此,梁思成先生早期对民族建筑风格的理论与实践却为我们今天的建筑美学理论建设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继梁思成之后,陈志华先生于 60 年代写了《风格试论》一文,对建筑风格问题提出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弥补了梁思成在这一问题上的某些偏失。陈志华对建筑风格的探讨己深刻触及到建筑美的本质,认为“建筑的美就在于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对新风格的探索,是把技术上的合规律性与人的经济功能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产物”‘〕〔。遗憾的是,在这一理论探索还未得以进一步展开和深入之际,在社会日益开放“世界文化趋同”的影响下,“国际风格”便蜂拥而至。延承传统,依据自然环境来进行建筑创作的观念被冲淡了,建筑的民族地域风格特色也趋于淡化。形成了各国各地建筑风格样式的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无个性化”状态。这种状况在我国愈演愈烈,甚至在我们的现当代建筑创作中演变为,一些建筑设计从组合流行材料,如玻璃幕、不锈钢等等,到各种流行建筑“符号”的拼接组装,建成了一批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东西。近几年的所谓“欧式”“美式”建筑,从风格、上则几乎更是无从谈起,它却从南到北到处流行。这种“集仿主义”不能不说是一种缺乏理性反思、缺乏理论根基的表现。其样式上的单调、呆板、枯燥却与人的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本文档为 3A 学习网宣传资料,如需全套资料,请上网站3A 学习网选择,打开百度首页,输入“3A 学习网”字样即可。//****************************************************************************// 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