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未来社会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
刘昀献
2010年02月01日14:2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社会主义。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最高最后的形式,因而市场经济将伴随资本主义走完全部路程,未来社会只能建立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基础之上。

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它的充分发展,人类才能建立产品经济社会。

现实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在国内终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能终止市场经济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用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消灭了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模式,指导现实的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

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失误,甚至在一些国家的失败皆源于此。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如何建设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建立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页空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它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诸多的优越性。

它可以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主义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把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从产品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到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和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提前上百年乃至几百年。

关键词:未来社会构想;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资本主义灭亡;新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勾画了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

20世纪,俄、中等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一度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

这种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苏俄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因而人们习惯于把它称为“斯大林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在以后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中有所改革,但基本上没有突破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

“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是否一致呢?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即“斯大林模式”在与发达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在苏联与东欧诸国已经失败,在中国、越南等国正在被抛弃。

如果二者是一致的,为什么按照科学理论建立的本应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会垮台呢? 如果二者是不一致的,那么,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是什么呢? 这一难题的破解,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改革的现实合理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社会运动来揭示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他们把资本主义放在各种社会形态合乎规律地相继更迭的世界历史链条中进行考察,从而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及其内部矛盾发生的必然结果。

因而他们无论对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还是对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的构想,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同资产阶级所有
制关系的冲突基础上的。

(一)关于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这种必然性是怎样实现的呢? 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历史领域,考察研究了社会历史事件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概括起来有3 种情况。

1. 在资本主义走到历史尽头时实现社会主义。

这种代替的方式是无条件的。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独特的最后产物”[1](P44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2](P33) ;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然,自然历史过程的实现,又需要人的参加,这样便产生了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作用,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起到新社会的助产婆的作用。

因此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是以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点为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的。

马克思明确指出:对资本家的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主义的集中进行的。

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

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的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专业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在增长。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2](P268 - 269)。

2. 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即其还有发展余地时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必须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一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获胜夺取了国家政权,就必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经济危机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 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 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3](P278)。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无须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后果到处都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性品的时候,才来实现这个变革。

”[4](P312)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断说明了两点意思,一是社会主义能够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

这时的资本主义并不是没有发展的余地了,资本主义依然能够通过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来继续自身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已经
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这种代替是有条件的。

其主要条件是:资本主义爆发了周期性危机,生产力提出了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如果同时具备了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夺取国家政权这一条件,就必然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国家,在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 世纪70 年代以后,西欧工人运动处于低潮,东方革命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用大量精力研究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和途径。

他们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社会主义,这个特定条件就是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

因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上实现的,处于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只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战胜资产阶级方面做出榜样和支持;只有从实例中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这些落后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1](P443)。

1881 年2月,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提出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情况,请马克思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各国都必须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

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5](P770),但是要有一定的条件,即要有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

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2 年俄文版序言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一问题。

他们认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P251)。

同年9 月12 日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又指出:像阿尔及利亚、埃及、印度等这些被西方征服的殖民地国家可以在欧美先进国家革命胜利之后,在先进国家帮助下,不必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他说:“只要欧洲和北美一实行改造,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做出极好的榜样,使各个半文明国家自动地跟着我们走,单是经济上的需要就会促成这一点。

至于这些国家经过哪些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同样达到社会主义的组织,我认为我们今天只能作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他国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胜利。

”[1](P649) 1894 年1月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当西欧各国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像俄国这样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

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

他并且认为“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

”[1](P443)
进入20 世纪以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资本主义工业化同时是一个通过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移民等途径使资本主义工业向世界范围扩展的过程。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扩展不仅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增长,也使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广大地区的经济注入了资本主义成分,近代工业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实现未来社会的第三种方式,即“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第一、第二种方式则正在被历史的发展所证实。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它从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其正一步步走向历史的尽头,接近不可避免的灭亡;中、越等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就,则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能够在其走到历史尽头前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二)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
关于未来社会的名称,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肯定“社会主义”概念的同时,也接纳了“共产主义”概念,这时他是把共产主义隶属于社会主义的。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又在更高一级基础上实现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概念的综合,但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同,马克思这时明确地把社会主义隶属于共产主义,把其作为共产主义整个社会形态发展的第一阶段。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分析,预测了未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科学地划分了未来社会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同属于一个社会形态,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成熟程度的不同,其基本特征有 4 个方面。

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3](P286)因此,他们始终把所有制问题即消灭私有制代之以公有制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基本问题”[3](P307)。

他们甚至断言:社会主义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消灭私有制”[3](P286)。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在《1848 -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把它具体化为“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3](P409)。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称其为“个人所有制”,“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P269)。

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和市场。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未来的社会制度中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

“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5](P303 )这样,“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5](P633)”在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由此而来的管理的社会化的基础上,每一个别行业的生产以及这种生产的增加都不再通过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调节,而是直接由社会需要调节和控制,由社会“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5](P646)。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逐步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

马克思认为,为了实现再生产,在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之前,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生产力方面的消耗和需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

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取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5](P30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即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5](P305 - 306)
第四,消灭了阶级,国家逐步自行消亡,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彻底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灭了人对人的统治的时候,国家也就自行消亡了。

“当
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

无产阶级在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P294) 自由人的联合体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组织者,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者。

二、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理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后,必然能够解放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体现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然而,事实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奠定在两个必然基础上的未来社会构想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能更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挫折和失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一下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的关系。

(一)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设想了三种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但事实上,他们的未来社会模式,只实用于第一种情况,即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实现的未来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是正确的。

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尽管社会主义有取代资本主义的可能,但这是有条件的,即无产阶级很快夺取国家政权,如果无产阶级不能很快夺取政权将怎样呢? 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也不能把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在当时不很确定的可能性基础上,只能建立在其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逻辑分析上。

在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中,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无条件灭亡具有普遍性,而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的有条件灭亡则具有特殊性。

他们在设想资本主义灭亡后的未来社会时,是从资本主义无条件地走向灭亡出发的,这是正确的选择。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是从商品的一般性质出发的。

他们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和最后的形式”,[1](P441)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做机器大生产基础上商品生产的唯一方式,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是可以不依赖于资本主义而独立存在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错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等同看待了,所以,在他们做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同时,也就做出了消灭市场经济的结论。

在他们构想的未来社会中,都没有市场经济存在的余地,都将终止商品生产,都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灭亡之后还要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所有的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都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

如果历史的发展始终沿着自然的历史进程前进,没有出现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被取代的现象,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将是无懈可击的,他们的失误也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规律,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人类才能进入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走到尽头之后和资本主义还有发展余地时,这两种情况下建立的未来社会将是生产力发展状况差别极大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

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人们可以有条件地终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根本无法终止市场经济的发展,阻止不了生产力还必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历的发展过程。

这时,人们建立的社会主义还必须是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而当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市场经济也就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将同时走向灭亡,那时,人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则将是生产力在产品经济基础上发展的社会主义。

显然,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和走到尽头后实现的将是具有根本区别的两种未来社会,
一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一种是发展产品经济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失误,使他们没有能够对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社会主义进行科学分析和阐述,令人遗憾地在他们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留下了一页空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无庸置疑地适用于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后、无条件地实现的社会主义,即适用于相对今天来说属于“未来”的社会主义,但却无法适用于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有条件地实现的现实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不仅以此为指导,而且对其坚信不疑。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通过一个“过渡时期”,就将建立起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因此,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这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领导者,无不以尽快建立起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和任务。

他们都成功地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并成功地终止了资本主义在国内的发展。

但在实践中,又都不同程度地发现,在终止资本主义的同时,要完全终止商品货币关系,终止商品生产和交换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这个两难选择中,他们都显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于是只有把商品货币关系看做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在利用的同时尽量限制其存在范围。

尽管从斯大林到毛泽东,几十年间所建设的是一种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主义,因为其还保留着商品生产和交换,但毫无疑问,都是以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为指导进行建设的社会主义。

他们建设的都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国有制体制,一个越来越广泛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个逐渐限制和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体制。

人们习惯于把过去几十年间搞的社会主义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

所谓“斯大林模式”不过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设想在苏联现实中实践的结果。

现实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但却一直在以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后才能建立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为标准进行建设,即建设的是尚属于未来的社会主义。

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却用已消灭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原则来指导,这种做法是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相违背的,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挫折,甚至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失败。

(二)现实社会主义仍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否说明社会主义在工业不发达国家建立是搞早了,过早地终止了资本主义,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呢? 关于工业不发达国家能不能先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早在俄国二月革命后,要不要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人就曾争论过。

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群众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不可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在4 月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则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不一定先从西欧开始,现在情况不同了,俄国无产阶级超过了他们。

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

但在十月革命后,对于这个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论。

第二国际的考茨基以及俄国的孟什维克苏哈诺夫等人指责说,俄国没有条件搞社会主义。

列宁断然否定了这种观点。

苏东剧变后,又有人提出历史上争论过的这个老问题,比如所谓“原罪论”、“补课论”“、失败论”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争论,除了政治上的需要外,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理解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之间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