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漫谈〈一〉
自魏晋以来,讲书法的人,无不从用笔说起。

书法既然首要在用笔,那末这管写字使用的特制工具,先要执的合法,然后才能用的便易。

晋代王羲之之师卫夫人《笔阵图》一文中,就这样说过:“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骨丰筋者圣,无骨无筋者病。

”又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其实所谓的笔力不能单单理解成写字要使劲,要用力气。

如果这样的话不但写不好字而且还觉得很辛苦,也不会有何乐趣可言。

我们看一个字有无力道主要看它的笔划,如果笔划的两側很光滑,点画的粗细,曲直的变化很得宜,我们看着就觉的很清劲很有力道,这主要是因为笔被控制的很好,而要想很好的控制手中的这枝笔,这就是个基本功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要大量的临帖,这主要就体现在要训练我们的手腕功夫,你临的越像就证明你对手中的笔控制的越好。

由开始的拿着笔发抖到可以用手中的笔准确的写出自己想要的点画。

这是和勤学苦练分不开的。

这也是一个由学写字到能写好字的过程,字的好坏,功力的深浅,就是这个过程的最终体现。

写字必先学会执笔,好比吃饭必须先学会拿筷子一样,如果筷子拿的不得法,就会发生拈菜不方便的现象。

因为用筷子也有它的一定的方法,不照着方法去做,便失掉了手指和两根筷子的作用,便不会发生使用的效力。

用毛笔写字时也要与对应的法则相适应,书法家向来对执笔有种种不同的主张,其中只有一种,历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它是
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

那就是唐代陆希声所得的,由二王传下来的,押,钩,格,抵五字法。

笔管是用五个手指来把它握住的,每一个指头都各有它的用场,前人用,押,钩,格,抵五个字分别说明它,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在我看来教条是死的,方法是活的,可以有所变通。

我为何要这样说呢?我见过有人只用三个指头拿笔也能写好字。

反正我是做不到,可是自己做不到不等于别人也做不到吧。

写字何以要讲究笔法?为的要把每个字写好,写得美观。

要字的形体美观,首先要求构成形体的一点一画的美观。

人人都知道,凡是美观的东西,必定通体圆满,有一缺陷,便不耐看了。

字的点画,怎样才会圆满呢?那就是当写字行笔时,时时刻刻地将笔锋运用在一点一画的中间。

这就是书法家常常称道的“笔笔中锋”。

自来书家们所写的字,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往往不同,可是有必然相同的地方,就是点画无一不是中锋。

因为这是书法中唯一的笔法,古今书家所公认而遵循的笔法。

所以我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书法这个问题上你问一百个人,可能就有一百个不同的说法。

所以不要指望拜个什么名师就一下子把字就写漂亮了。

书法漫谈〈二〉
书法是艺术又是技术,讲起艺术两个字来,又很玄妙。

但是它总需要有书写的方法。

怎么样写出来既在字义上让人们认识理解,写法上也很美观。

在这样的情况下,书法的技术是不能不讲的。

当然技术不等于艺术,技术表现不出书法特点的时候,那也就提不到艺术了。

但我觉得书法的技术,还是很重要的。

尽管理论家认为技术是艺术里头的低层次,是入门的东西。

不过我觉得由低入高,上多少层楼,你也得从第一
层迈起。

字形是大家公认的,不是哪一个人创造出来的。

字形从古至今有几大类,最古是像大汶口等这些地方出土的瓦器上哪些个刻划的符号,有人说这是文字最早的形态。

后来到了甲骨文,甲骨上刻的那些字,现在考证出来前期,中期,后期,它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但是毕竟是一个总的殷商时期的文字。

殷商这个时代后来和周又有搭上的部分,那就是金文(铜器上的文字),跟甲骨上的文字不一样。

在今天看来,甲骨,金文,都缺乏一个统一的写法,它有极其近似的各种写法,可没有像后来的各类楷书,草书那样一定要怎么写,还缺少那么一个绝对的规定,但是现在研究甲骨文的人,也考证出来,它在这种不稳定的范围里头,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例谱”可以寻找。

这些共同可认识的地方缘何而来呢?就是由于习惯而来。

所以字形构造,它有一个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习惯,那么我们现在写字,人家都用那么几笔代表这个意思,代表这个物体,你偏不那么写,那是自找麻烦。

字形构造应该尊重习惯。

不管你写那一种字形,写篆书可以找〈说文解字〉。

真书,草书,行书都有碑帖供我们学习。

不能认为我们遵从了这些习惯的写法,我们就是“书奴”,写的就是“奴书”说这是奴隶性质的,盲从的,跟着人家后头走的,恐怕不然。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穿衣裳,上面穿衣服,下面穿裤子。

你说偏要倒过来,裤腿当袖筒,那脑袋打那出呢?所以写出来的字要使看者认识这是学书法的最基本的一点。

写字虽是小技,但它也有它的法则,知道这个法则,也是字体本身所固有的,不依赖个人的意愿而存在的,因而它也不会因人们的好恶而
有所迁就,笔法不是某个先圣先贤根据个人的意愿制定出来的,而是本来就在字的本身的一点一画中间本能地存在着的,是在人体的手腕生理能够合理的动作和所用工具能够适应的发挥作用等两个条件结合的原
则下,才自然地形成,而在字体上生动地表现出来的。

但是经过好多岁月,费去了不少人仔细传习的力量,才创造性地被发现了,因此把它归定成为书法所公认的笔法。

犹如语言一样,不是先有人制定好了一种语法,然后人们才开口学着说话,相反地,语法是从语言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改进演变而成的,它是存在于语言的本身中的。

可是,有了语法之后,人们运用语言的技术,获得不断地进步,能更好地组织日益丰富的语汇,来表达正确的思想。

书法也同样遵守这种法则,违背了这个法则也就谈不上书法艺术了。

书法漫谈〈三〉
我们知道书法虽然包含有很多东西但是说到底只有三个重要的
因素:点画用笔,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俯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

我们当代的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也有:“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就单个字的艺术性而言,就是用笔和结体。

由此可见,结体和用笔共同组合成字,二者不可分割,没有只有用笔没有结体的字,也没有只存在结体而不存在用笔的字。

从书法艺术上讲,二者共同塑造出一个字的体态神情,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

都会直接影响这个字的艺术效果。

在同一种书体中,各家各派的字之所以能成为一体,成为众人学习的典范,关键就在于他的结体独具特色,自成一格。

比如苏轼,
米芾,黄庭坚其书法风格各有特色。

从根本上看,就是由于它们的结体取势不同。

虽然用笔辅助结体共同塑造一个字的体貌神情,但就书法风格而言,单独用笔的变化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中就说:“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

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

路不熟而急奔,难免磕碰,此义可通书法。

轨道准确,行笔时理直气壮,观者常觉有力,此力非真用臂力也。

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

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

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

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

”由此可见我们平时要注重观察所临碑帖上的字的结构,重点把握整个字的的姿态,要在正确轨道上进行不断的重复,要把注意力放在每个点画的中线上,然后按照中线的轨道去写。

同时注意点画的方向,角度,点画与点画间的距离,字中各点画的聚散疏密关系等。

经过反复练习,便会对所练字的结体美有深刻的印象,加上理解了这个字结体美的道理,从而下笔即准。

而一个字好看的原因就在于构成这个字的各个点画所处的位置,角度,距离等对头,“准”了就好看,并不是某一点画写的生动所决定的,所以练字时不要把注意力全都放在每一个具体点画的形态上而忽略了对整个字结体的把握。

临帖主要抓结构,这是主要的。

每笔什么姿势,如这个字的捺笔有个杈,那个字的横笔有个弯,等等,最易迷住眼睛,使人把注意力放在这里,而忽视了它的整体结构。

可见,只要抓住结构,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我们学习不同的结体方式,就是为了汲取他人的艺术风格,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面目,这是书法创新的根本所在.
书法漫谈〈四〉
说到书法就必须提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关于笔,从前有这么一句俗话,叫善书者不择笔,就是说会写字的人拿起什么笔都能写。

这话用在鼓励人,说这人本事大那也没什么。

而事实上要写好字必须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笔。

苏东坡说过一句话,说好的笔是什么?好的笔是在你写字时,手里不觉得有笔,这种笔就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拿着顺手。

用毛笔写字,主要是使用笔头,由于中国书法的运笔有许多法则,如中锋用笔,提,按,点,捺等,为了写字时能得心应手。

对笔毫的选择提出了四项工艺标准,即制作笔毫时要达到“锐,齐,圆,健”四个标准。

这就是明代一个叫屠隆的人所说的“笔有四德”。

而我们就可以把这四德作为我们选择毛笔时的基本要求。

“锐”,是先看笔尖,锋颖尖利,用这样的毛笔书写点线,笔画才能英气飘逸。

“齐”,是将笔头用水润开,刮成扁平状时,笔毛的排列是齐整平匀的。

“圆”,是指整个笔毫要圆实,没有偏虚之处,不然运笔时会锋偏毫绞,运笔时做不到得心应手。

“健”,是指制笔所用毫毛要有弹性,刚而柔,健而韧,笔按毫伏,笔起毫直。

这样运笔才能自如。

毛笔若能具此“四德”,即便不是名笔,也是佳制。

至于说是用羊毫还是狼毫我觉得全凭个人喜好,我主张开始学书法时用羊毫,这主要是羊毫比狼毫软可以在写字的同时锻练悬腕的功夫。

还有就是狼毫的毛比较硬,所以写不了多久就秃了,我以前用狼毫写字,如果天天都写的话不到两个月就感觉笔尖秃了,如果是羊毫的话就相对要用的时间长一些。

另外同种型号大小的毛笔,狼毫要比羊毫贵很多,不管从经济上还是写字的技术层面上讲羊毫优于狼
毫,这只是我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说到墨,有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

古代是拿制成的墨块搁在石头砚上研,现在不必那么费事了,现在有好多已经加工好的优质墨汁,如《一得阁墨汁》《中华墨汁》,商场都有的卖,不过由于这种墨的浓度很高所以在用之前要加水,加水的比例大概是一份水二份墨到三份墨之间,各人根椐喜好自己调配。

有人说写字一定要用宣纸,那是对书法创作时而言的,如果是练字阶段那就根本不存在一定要用什么样的纸的问题。

报纸,包装纸,过期的杂志或者硬纸壳都可以。

纸不一定要什么样的纸,才是练书法的纸,练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大量的纸,所以要从实际考虑以节约为主。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砚,但是现在砚的功能似乎已经只剩下收藏把玩了,所以在此就不提了。

书法漫谈〈五〉
书法并不神秘,说简单点,就是要把字写的“好看”。

“好看”当然是每个人的自我感觉,也许大家对于某一幅字“好看”的标准不一样,但总有一个大致的看法,就如同我们平时说一个人长的好看,总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书法也一样,虽然每个人对于“好看”的看法不同。

但诸如〈兰亭序〉这样的作品,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的。

可见,字的优劣总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虽然通过个人审美去判断,但总可以说出一定的道理。

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必以自己作为最高审美进行判断,因此在历代书论中,书法常被人们富之以生命形式意味,书法的美也常以“人”的各要素进行评说,如大家常用“骨,筋,肉,血”来形容书法等。

这里,我们就试着用“人”的“好看”来形容书法的美。

一个“美”人,
首先在筋,骨,皮,肉这些基本要素上要具有良好的表现形式,如筋骨的劲健,肌肤的光滑,骨肉的匀称等,而这也是书法中所追求的良好的点画效果。

如我们常说点画要“清劲”,就好像肌肤要光滑,筋骨要劲健一样。

从外在表现形式看,就是笔划的两側要光滑,点画的粗细,曲直的变化要得宜,要能体现力度。

除了具有这些基本条件之外,一个“美”人还需要有良好的相貌和身材。

说起好相貌,不仅其单个的五官要漂亮,而且这五官还要长在合适的位置上,相互协调,共同塑造完美形象,倘若嘴歪眼斜,那么再漂亮的嘴巴和眼睛也没用。

在书法中,各种点画就如同五官,不仅点画自身的形态要好,更重要的是它们要能够协调地组合在一起,表现出合理的疏密,纵敛,方圆,长扁,正斜,向背,开合等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好看的字形,展现出一个优美的姿态。

另外,一个“美”人除了应具备上述的条件外,还必须是个“活”人。

需要有良好的举止,表现出典雅高贵的气质。

而这在书法中,就好像一个字要富有生命力,要显的活泼生动,要能表现出如同音乐节奏般的韵律,同时透露出一种雍容典雅的美感。

所以说,写字一定要自信,不要把书法看得多么神秘,字的美丑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眼光去判断,不必依赖他人的言论。

按照自己的审美把字写的“好看”才是练字的目的。

但必需注意的是,审美观需要通过学习先贤的经典之作来不断的树立和完善。

可以说古人的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时代考验的作品,是我们今人学习的永恒基础,可以保证我们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不至于走火入魔。

书法漫谈〈六〉
凡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都要依赖一定的基本原理,规则及表现方法与技巧的来维系特有的艺术特质。

这些基本原理,规则及其表现方法与技巧,是由无数先哲不断的精心研究,反复实践和去粗取精而逐渐确定起来的,是传统艺术赖以存活的,延续和发展的根基,是后辈从艺者不容忽视和随便更改的“老规矩”。

一旦改变,这门传统艺术也就会变质,变味而失其传统的艺术魅力了。

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

真,行,草,隶,篆各体书法在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三个方面各自所应有的基本原理,法则及其表现方法与技巧,都集中存留和体现在历代著名碑帖和其它法书中。

因此,历代著名碑帖和其它法书是后人吸取书法营养的维一源泉,临习古帖是继承和发扬书法传统的根本保证。

这也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别无它途。

学习书法到底学什么,就其本体而言,无非是学习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书理和书技。

书理,就是书法作品成立的理论依据,就是一幅作品缘何要采取这样的章法布局,各个字缘何要这样结体取势。

每个字中的每个笔画为何要采取如此的点画形态和行笔用墨。

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辅相成而营造出这样一种艺术效果的。

这些都是有理可据,有道可言的。

书技,是书法创作的实施技能,就是把各种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所应具有的表现方法和技巧通过运用笔墨而加以实现的能力。

也就是能把自己的艺术构思变成现实作品的手上功夫。

书技是在书理的指导下的规范行为而不是盲目的“胡作非为”,也就是说书技必须受书理制约的。

一个真正的书法工作者必须即明书理又精于书技,只有书理谙娴与胸襟,书技焕发与笔端,方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左右逢源显神通。

如果不懂起
码的书理,不掌握基本的书技,临阵之际就不可能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结果只能是盲目任意地涂抹,贻笑大方。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早就说得很清楚:“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

求其妍妙,不以谬哉。

”而要想明于书理,精与书技,除了临习古帖以外,没有任何别的途径。

所以有关书理书技的著述或他人的口讲指画,即使完全正确{有的往往是以讹传讹},也只能给我们以解惑释疑的启发,提高我们的学习成效,要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要通过临习古帖来反复体味,磨练才能得以实现。

我常说书法就是写字,可写字未必就是书法,有些人说我用毛笔写出的字就是书法,所以有这样一个道理需要明白:汉字书法虽然是以书写汉字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汉字构形本身也带有一些艺术美的因素,但是一般汉字的实用书写与书法是不同性质,不同范畴的两种东西,人们通常使用的印刷体和手写汉字,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文字符号而已,它只具有文字符号的属性。

书法则是汉字书写的再升华,是赋予了艺术生命的再创作。

是具有更高的法度要求和艺术讲究的特殊书写形式,所以书法中的字形体势除了仍有一般文字符号的功能外,还具备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的审美功能。

由于现在一般人不能像古人那样从启蒙就按照书法的基本要求来习字,平常所养成的书写习惯还往往与书法的法度相抵触。

因此,已习惯于写“印刷体”,“自由体”的人学习书法,必须首先破除不符合书法旧习惯而从头开始培养符合书法法度的新习惯,这个弃旧图新的任务不完成,学习书法就是一句空话。

而要完成这个任务,也非走临习古帖这条路不可。

李流芳在《论书》中说:“不临摹,则与
古人不亲,用笔结体终不能去本色。

”他的所谓本色就是指本以养成了的不符合书法要求的旧习惯。

这种旧有的习惯势力是非常顽固的,不下一番临习古帖的功夫就无法将它彻底革除。

有些人的字可能写的熟练流利,但可惜没有经过严格的临习古帖的训练,终未能弃旧图新而升华到书法艺术的境地。

这也说明了学习书法应当从临习古帖起步的重
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