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文言文衔接语法知识(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知识(学生版)
一.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名词,意思是“技艺”。
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
A. 名词用作动词。
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
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目”是“”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B.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普遍名词可以直接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
如:
其一犬坐于前。
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译“”,而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译“”。
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句中的“”“”“”都是时间名词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
这句中的“”就是名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
A.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
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
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字是动词“”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的意思;第一个“幼”字是动词“”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动用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中的“、、、、、、”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渔人甚异之。
句中“”就是意动用法,译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是意动用法。
可译为。
形容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把…当作…”。
D.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如果把这种性质、状态看作是一种抽象事物的名词,那么形容词就用如名词了。
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这句中的“、”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3.动词的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君将哀而生之乎。
其中“生”译为“”,就是使动用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句中的“、”就是使动用法。
B.动词活用做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
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句中的“伏”就是动词用作名词。
译为“”。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
译为“”、“”。
总结:【文言实词活用的特点】
1.名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如处在动词的位置并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就用如动词。
代词、数量词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用的较少。
2.无论是动词还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如果主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就作使动用,如果主语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就作意动用。
3.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理解时必须按照“使宾语怎么样”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但译时不必过于拘泥,只要不违背原意,翻译时可以灵活些,以使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二、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可译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译为:。
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可译为:。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
可译为:。
(3)以动词“为”代替“是”表示判断。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
判断句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1.判断方法“……者,……也”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粟者,民之所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是”字判断句。
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句意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只能根据句意来判断。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2.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
(3)用“见”表示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译为: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
可译为:
樯倾楫摧。
可译为:
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很多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闻()而愈悲。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林尽()水源。
口技人坐()屏障中。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
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甚矣,汝之不惠。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且焉置土石?子何恃而往?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彼不我恩也。
译: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
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忌不自信。
判断方法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
判断方法之三:宾语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为“唯......是......"、"惟......之......"或单用“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这种用法具有很明显的强调宾语的作用。
如:子曰:何陋之有?
唯利是图。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是中心词,“”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
译: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
⑴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译:
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⑶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闻”是谓语中心词,“于诸侯”意思是“在诸侯之间”,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闻”,本来应该在“闻”前,现在后置了。
状语后置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判断方法之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2)判断方法之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
具告以事。
译
(3)判断方法之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时,“乎”的意思相当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状语。
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译:
②名垂乎后世。
译:
实例:如屠惧,投之(以骨)。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咨臣(以当世之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以上这些知识在学习古汉语时都应注意。
倒装句的几种类型一定要记清楚,此为考试之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