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0-10-30
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
的性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
”[1]26“那认识一切而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
因此,主体就是
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
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1]28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完全实在的”但它自始至终永远以主体为条件,“它是随最早一只眼睛张开
而开始存在的,没有认识这一媒介,它是不能存在
的。
”“没有这主体就不能是什么。
”[1]63可见,叔本华从主体出发,主张整个世界只不过是与主体发生关系的
客体,只不过是直观者的直观,只不过是表象而已。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叔本华认为探寻人和世界的
本质不能从人的理性中去寻找,而应该从人的非理性
中去寻找,所以在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之后,他进
一步从人的非理性因素中探讨表象背后的东西,即意志,并提出“世界是我的意志”的论断。
他认为意志是人和世界的本质、是真正的“自在物”、是整个宇宙间的真理。
他说,物体世界除了表象之外,在它的最内在
的本质上,它就是我们直接在我们自身中发现为意志
的东西。
客观世界是意志的客体化,万事万物都有意
志并都受其意志支配。
因此,万物的本源是意志这一
定论最终成为他理解人生与世界的理论根基,且为他
的人生走向悲观主义奠定了基础。
2·意志使人走向悲观、痛苦。
在意志本体论的基
础上,叔本华强调意志的本质是生存意志。
它是一种
非理性的、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求。
叔本华说:“意志是没有一切目的、无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1]235所以,叔本华把意志归结为一种欲求,而欲求就是痛苦。
他说:“欲求和挣
扎是人的全部本质……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
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
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
”[1]427“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状况的不满而产生的,一
天得不到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
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追求
和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
有终止的。
”[1]424。
“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 在原有意义上和本质上都只是消极的,无论如何决不
是积极的”,幸福“永远是一个愿望的满足。
因为满足,亦即缺陷”“缺陷即痛苦”[1]25-564。
因此,世界本原是意志,意志的表现形式却是欲求,人作为意志的表象
从来都是挣扎于欲求之中。
人彻头彻尾都是欲求的化身,人就是这样带着如此多的欲求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人的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
生存通常都是充满忧虑的。
同时,为避免来自四面八
方的各种危险,还需时时刻刻警戒着、小心翼翼迈出人
生之步,因为世界到处都是灾难、敌人和恐慌。
人,从
来都是可悲的。
人生就是在无止境的欲望和暂时的快
感之间不断流转。
偶尔的欲望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
种满足的快感只是暂时的,而暂时的欲望满足之后又
会带来新的欲望,引发新的痛苦。
所以,叔本华说“任
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
[1]429 欲望是无穷的,痛苦也是无止境的,人生也因此而
痛苦。
(二)悲观人生的解脱———否定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虽然是痛苦、悲惨和不幸的,但
人们仍然可以寻找自我解脱的方法。
在他看来,解脱
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意志的暂时否定———艺术;二是意志的绝对否定———禁欲。
1·艺术。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超越自我意
志的,无论是艺术的创造者还是欣赏者都是怀着一种
超意志的理念去看待艺术的,而艺术却又能使人享受
短暂的愉悦、获得短暂的解脱,尤其是作为诗的顶峰的
悲剧和作为艺术最高形式的音乐。
悲剧的目的就是
“表现巨大的不幸”,这种不幸不是罕见的现象,而是
人类生存最无法抗拒的本质。
而音乐使我们抛开了主
观的意志,从充满不幸、痛苦、悲伤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美的愉悦、恬静的快感。
艺术使人忘我、让人舍欲,正
所谓:“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
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2]172正是如此,才能所求生命中暂时的快乐和安慰。
2·禁欲。
叔本华认为艺术只能使人暂时解脱痛
苦,而禁欲却能使痛苦的人生获得彻底的解脱,因为禁
欲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
叔本华认为禁欲可表现
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愿放弃性欲。
因为性欲是生命
意志最强烈的表现,性欲能使一个个生命诞生,这终究
又是延长了个体的痛苦。
因此应该放弃性欲,这样才
能断绝痛苦的延续。
二是甘于默认痛苦。
叔本华认为
一切诱惑都是恶魔的化身,因此人们在品尝无比痛苦
之前,必须先力争毁坏意志,渐进地经过各种痛苦阶
段。
在人们体验到痛苦及乃至绝望之后,能够悄然返
回自我的人,即可认清自己和世界,进而改变自己所有
的本质,超越自身和一切痛苦,进入无比崇高、平静和
幸福的境域。
最后一种是死亡。
叔本华认为死亡代表
着一种极乐,因为人死了,因我而存在的世界也就消失了,意志也就泯灭了。
他说“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
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
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和客体也都取消了。
没
有意愿,没有表象,没有世界。
”[1]25-564
三、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价值向度
尽管叔本华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但我
们还是要用理性的、辩证的思维与态度去评价其悲观
主义人生观。
(一)科学定位“悲观主义”,探寻积极价值
1·直击现实、反思人性。
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
义,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毕竟他这种悲观主义是基于自
己身处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私无情、贪婪狂妄
的本性,更是基于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反思。
他这种人
生反思直击人类的现实处境,是对普世的实实在在的
困惑,而并不是无缘无故空洞的感伤。
因此,尽管叔本·44·
思想表现得那么庸俗和陈腐,但在现实生活中所
浮现出的形态各异的人生困惑向世人证明,叔本华的
悲观主义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纵观现实社会我们会发现为名为利、争强好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精神空虚等等人性的蛀虫。
许多人因这些人性蛀虫而一生烦恼痛苦不堪、欲望难以满足,处于
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处于空虚和无聊之中。
这些人性蛀虫从哪而来?说到底是滋生于人的无
止境的欲求。
很明显,这就是人性丑恶的一面。
叔本
华对人生悲观痛苦的揭示,无疑是告诫人们在物欲横
流的现实社会中不要为物所惑、为人所恨、为情所困,
而要擦亮眼睛、清洗头脑、反思人性、鼓起勇气、敢于直面与挑战人生。
2·立足现实、关爱人生。
现实是物欲横流、争名
夺利,人生是虚无痛苦、空虚无聊。
叔本华的这种揭示
告诉人们:现实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寻求解脱。
如上
文所述,叔本华寻求人生解脱主要是依附于艺术和禁
欲。
他认为艺术是超意志的,能使人忘却所有,能使人
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解脱。
艺术的境界是这样的:
“对内忘却生活之欲,成为纯粹的认识主体;对外忘记
一切物质关系,体悟永恒之生命,物我为一、物我相
忘”[3]129而禁欲却要求永远否定人一切无止境的不当欲求,以达到对意志完全否定,最终达到身心的健康、
心灵的安宁、人生的平静。
这里隐含着这样的思想:人
应该敢于面对痛苦的人生,勇于寻求痛苦的解脱之道,
要关爱自己、关爱人生。
它给我们如下启发:面对人生
中的痛苦要敢于寻求解脱、要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用智
慧战胜意志和痛苦以寻求人生的解脱。
(二)理性看待“悲观主义”,避免消极价值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的本质是生
命意志,生命意志的主要特征就是无意识、无止境、盲目的欲求和冲动。
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都是为生命而
进行挣扎和奋斗,这整个过程因受意志的主宰而凸显
得如此痛苦,所以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每个人一生的痛苦远远多于快乐。
他说:“我们的
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死亡不过是
在吞噬自己的捕获品之前,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
在这未被吞灭之际我们就以巨大的热诚和想方设法的
努力来延长我们的寿命,愈长愈好,就好比吹肥皂泡,
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然而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
”[1]426-427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无限欲求造成了人生的痛苦。
人的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即
便是人的全部愿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又
是困乏和空虚无聊。
“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
与此相似,空虚无聊就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
”[1]429 “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在原有意义上和本
质上都只是消极的,无论如何决不是积极的”,幸福
“永远是一个愿望的满足。
因为满足,亦即缺陷”,“缺陷即痛苦”[1]25-564叔本华就此论断,人生是痛苦,人生无幸福、人生无快乐。
他说:“人生原来就是这么一场悲惨的梦。
”[4]155
叔本华的如上论述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
应该要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地看待其“人生痛苦论”。
首先,叔本华认为欲望即痛苦,缺陷即痛苦。
从逻辑上说,这是不成立的,因为痛苦是因为欲望受阻而不能实
现的心理反应,而快乐是欲望实现的心理反应。
因此
不能说欲望即痛苦(或快乐)。
例如,我们人作为存在
物都有食欲,在此我们绝不能说食欲就是痛苦,而应该
说我们没吃着、没吃饱、没吃好才是痛苦。
所以,不能说欲望即痛苦(或快乐),至多只能说欲望是痛苦(或
快乐)的源泉。
其次,叔本华认为痛苦是积极的(强),
快乐是消极的(弱)。
这也值得商榷,因为痛苦与快乐
都仅仅是欲望受阻与实现的心理反应。
所以,痛苦与
快乐的强弱标准便是所实现的欲望与受阻的欲望之强弱。
那么,究竟人生受阻的欲望强还是实现的欲望强呢?答案当然是对自己实现的欲望强。
因为,从根本
上说,每个人最强烈的欲望便是求生欲望。
因此,每个
人只要能够生存,只要生存欲望得到了实现,那么即使
他的其他欲望都不能实现,他所得到的快乐必然强于
他所遭受的痛苦,因为毕竟他还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
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生目标的
实现过程是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充满
的都是痛苦。
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实,追求目的
实现、欲望满足的过程,既非纯快乐,也非纯痛苦,而是
既有痛苦又有快乐的。
因为:一方面,追求欲望满足过
程的方向和结局显然是快乐而非痛苦的。
比方说,考
博士这个方向和考上博士这个结局显然是快乐的,如
果说这个方向和结局都是痛苦的,那考博士还有什么
意义呢!另一方面,在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成功必
然多于失败,从而快乐必然多于痛苦,否则便不可能实
现目的以达到欲望的满足———这样的话,人的主观能
动性便被扼杀了,结果只能令人怀疑人存在的意义!
因此,整个人生是快乐的,而非痛苦的!
总之,叔本华作为西方伟大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家,其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他的唯意志主义映射
了人生是痛苦的结论,这种悲观主义人生观在当代社
会固然有很多不可取之处,诸如认为人生是虚无、是痛苦、是无聊等等。
但其唯意志悲观主义人生观却赋予
了人直面现实、看破红尘、自我反思、敢于奋争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许文雨.人间词话讲疏[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 1983.
[3]黄文前.意志及其解脱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 2005.
[4]叔本华论文集[M].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4.
责任编辑:陶晖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