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农业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个农业大省。据统计部门统计,到1997年底,全省共设15个地级市,2个地区;114个县(市),44个市辖区。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7.3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33.31万公顷;人口9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44万人,人均耕地1.1亩。199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34元。
河南省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的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山地、丘陵、平原(包括盆地)面积分别为4.44万平方公里、2.96万平方公里、9.3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6%、17.7%、55.7%。西部以山地为主,中东部绝大部分是平坦广阔的平原。平原地区以沙颍河为界,以北是以黄河为主体的冲积扇平原,以南则为淮河及其支流泛滥冲积和洪沼堆积而成的低缓平原。在平原边缘与山地交接地带为洪积平原区。境内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大别山脉。
河南省地貌基本形态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5类。地貌类型虽然复杂多样,但规律明显,且分布与组合的区域差异显著,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改造地貌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部为暖温带,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70%,南部为亚热带。气候过渡性明显,温暖适中,兼有南北之长,利于多种作物生长。但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加之南北纬度不同,东西地形差异明显,气候的地区差异较大,干旱、风涝、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严重。全省年平均气温13~15℃,年平均无霜期为190~23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000~2600小时,热量资源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喜温作物两年三熟轮作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肥水等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南省的种植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50-60 年代种植制度主要有:以冬季(夏季)休闲为主的两-年三熟制、烟叶集中产区的两年三熟制、一年两熟制和棉花、花生一年一熟制。70年代,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以间作套种为中心的种植制度改革遍及全省。主要套种方法有麦垄套种玉米、玉米和大豆间作、麦棉套种及两粮、两肥(或油菜)间作套种。进入80年代以后,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作物种植制度逐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依靠增加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实现多熟高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省农作物复种指数70年代以前为150%左右,80年代为160%,90年代增加至170%以上,1997年达到18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70年代末河南农村经济基本上是农业,农业中基本上是种植业,种植业之中又基本上是粮食生产的格局。通过80年代以来的逐步调整,河南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已趋向合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从第一产业起步的,主要是种植业,其布局重点在豫北平原、南阳盆地。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展到中部地区,伴随着第一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二、三产业的布局,正好和第一产业发展相反,重点在豫西和黄河以北的太行山一线,其次是原来的产粮区,与第一产业发展不同
的是,二、三产业相对集中在小城市、小集镇,以及公路、铁路沿线,人口相对集中,交通、通讯相对发达的地区。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4577.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304.25亿元,第二产业2791.3亿元,第三产业482.24亿元,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是28.49:60.97:10.54。
种植业内部以粮食与经济作物为主体,全省的种植业是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构成。在粮食作物中,主要是小麦、玉米、红薯、水稻、高梁、大豆、谷子、绿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油料(芝麻、花生、油菜籽)、烟叶、麻类等,其它作物主要是蔬菜、瓜果类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明显特点是,始终保持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的三元结构,而且粮食作物所占比重始终居种植业之首,处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河南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1997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他作物的比例已由改革前的83:17调整到72:28。
河南省气候兼有南北之长,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绵延起伏的山脉和黄河、淮河水的滋养,使中原大地物产丰富,名优农产品众多。如:原阳大米,以其无污染、无公害、无残毒、品质优良、晶莹剔透、软筋香甜而享有“中国第一米”之美誉。开封无籽西瓜,花色多,个头适中,皮薄,脆沙多汁,甘甜爽口,中心含糖12度,享有“开封西瓜甜到皮”的美
誉。中牟大蒜,瓣大茎粗、肉白皮薄、味道鲜美、质地纯正、蒜瓣只要不脱离,久放不坏。永城辣椒,不但畅销北京、上海等各大中城市,还远销至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淮阳黄花菜有7 根金针似的花蕊,馏晒后色泽金黄,菜条丰润,油份大,弹性强,久煮不烂,鲜嫩甜脆,品质之优良,居全国黄花菜之冠。信阳毛尖,历史悠久,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洛阳牡丹、鄢陵腊梅等花卉名更是闻名全国。灵宝苹果,具有果实硕大,色艳味浓,含糖量高,耐贮运,易加工等特点,因而久负盛名,享誉国内外。“新红星”、“青香蕉”、“小国光”、“红富士”等品种,在国家组织的鉴评中,多次夺得第一名。位于海拔1300米高的寺河山优质苹果基地,被誉为“东亚第一高山果园”。新郑红枣,味道纯正,甜而不酸,糖量高,水分少,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在同类产品之上。四大怀药,即“怀生地、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是非常名贵的中药材,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日、美等国,有“珍贵礼品”、“华药”之盛誉。其它还有内乡山茱萸、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延津县胙城无花果、卢氏核桃、仰韶杏、信阳板栗、新县银杏、西峡西洋参和猕猴桃等都在国内享有盛誉。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级政府注重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并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性支出,使全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到97年底,全省旱涝保收田达3416.32千公顷,机电井总数达99.99万眼,水库蓄水能力267.30亿立方米。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337.87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40 千瓦。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联合收割机数量达1.1万台,全省机耕面积5282.48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8%;机播面积3392.16千公顷,机收面积3690.48千公顷。全省平均每公顷耕地用电量为1744.45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为524.07公斤,化学农药施用量达8.49万吨,农膜施用量为6.95万吨,农村电气化、化学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