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7月刊

改革与开放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李湘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从化510970)

在社会学的领域里,凡是不符合群体、社会标准、社会期待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越轨行为。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从类型上,可具体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及违规行为,其中违法行为是越轨行为的极端形式,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违警行为介于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之间,是违反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比如违反交通规则、寻衅滋事、赌博酗酒等,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是指超越或违反某些具体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的行为,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传统习惯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又叫做偏差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藏尸案,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砍死教授程某案以及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车后持刀行凶案。血的事实赤裸裸地反映出了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极大漠视,道德品质的严重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淡漠。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探析

大学阶段是人作为个体,心理发展进入“断乳期”的关键阶段,出现依赖性和独立性共存的现象,他们目标增多,但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致使很多目标难以实现。一旦通过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便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①大学生采取非制度化的手段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就是社会越轨行为。分析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学校教育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滞后

我国高校长期实行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僵化无趣的教育内容和简单生硬的教育手段,使很多学生缺乏理想,厌学情绪严重。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和人性化,服务工作常常不能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学生心理出现落差,如果再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就会出现很多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的失衡甚至障碍,进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1、生命道德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缺乏对人性的关怀,没有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学生对生命缺乏尊重和敬畏。社会的浮躁风气影响到学生群体,使学生之间忙于“比老子、比票子、比牌子”,忙于搞关系、评奖评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学生与家长之间缺乏真诚的、有效的、平等的情感沟通。学生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标准收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自身价值体系的混乱。

2、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的复杂变化,大学生就业的沉重压力,校园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丛生。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目前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国大学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专门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配备不到位,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投入不重视,非常不系统不正规,流于形式,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疏导,最终酿成悲剧。

3、法制教育明显不足。

当今大学生很多人对于法律的了解很有限,一般都带有一种“我不犯法,法律与我无关”的心理。这种心理是我国法制教育不到位的体现,因为法律意识不仅仅是犯法与不犯法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权利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的法制教育只是局限于法制常识的教育,由于教学内容的滞后和枯燥以及教学手段的单一和陈旧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过后留下了不甚深刻的印象,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法律去参与社会生活。

4、学生管理工作滞后。

很多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符合学校实际、学生学情的制度,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动态、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掌握的不够全面和及时。总得来看,大学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从“一刀切”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层层负责制,使责任落实到位,可以使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的主管书记、院长、校领导在每一个问题发生的环节及时掌握情况,把握问题处理的时机,将学生的个人和群体行为掌握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预防更大规模、更深程度的越轨行为发生。

(二)家长素质不高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里,家庭教育过分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自律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家长民主与法治观念的缺乏,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使得很多大学生法治民主观念单薄。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造成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事情容易采取过激、走极端的方式。到了大学,学生们就不仅仅面对学习一项任务,还要掌握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就有个别学生由于自我中心的处世态度,采取了极端的行为,一着不慎,容易出现越轨的负面行为产生。

大学扩招之后,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会由于价值观、家庭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不和谐。由于缺乏健康的和谐的家庭环境,比如很多学生来源单亲、离异家庭,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正面引导,心里苦闷,痛苦不能得到理解和宣泄,常常引发更进一步的越轨行为。

(三)媒体的社会责任失守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敏感时期,社会利益分层,人们的思想空前的丰富、多变,新的制度尚未完善,旧的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惯性和影响,人们的心理、道德、法制意识、价值观都存在一定的混乱和敏感,大学生极容易收到这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和渗透,在认知和行为选择上存在极大的矛盾。很多大学生由于身心没有完全成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型,极容易受到自由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侵蚀,缺乏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产生行为控制上的无力感、迷茫感,甚至酿成错误。

大众传播媒介尚未成熟,一些不当的言论会发生负面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媒体是各种文化、价值观、言论思想交锋碰撞的一个舞台,例如拜金主义、脑体倒挂、权钱交易的社会不良现象在媒体上都会有一定的反应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

大学的同辈群体可以分为积极型同辈群体和消极型同辈群体。积极型同辈群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支持和保护,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消极型同辈群体主要由一些各方面表现较差,有劣迹、受过处罚又自暴自弃的学生组成。②大学的同辈群体形式多样,其存在和发挥的作用也常常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交织同时存在,比如学生会、社团组织、老乡会、班委会等等。由于很多同辈群体是非正式组织,缺乏一定的引导和监管,再加上学生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经常会出现跟风的从众行为,比如考试作弊形成风气之后,不作弊的同学反而会受到同辈群体的不容,或者由于一些同学间的争执出现了大家斗殴的行为,都和群体之间的影响分不开。

二、大学生越轨行为的预防机制

大学生越轨行为从原因层面分析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其在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都可以作为防控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切入点。在实践当中,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相辅相成,相互配合,而不能各行其是,造成对学生教育的自相矛盾。

(一)加强学校教育,积极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内化

1、加强辅导员工作

目前我国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正在逐步推进,但是辅导员数量配备不到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一线人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最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方便观察学生情况,及时发现为题并予以预防。但我国很多高校辅导员数量不够,有的高校1000多人才配备一名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必然是力不从心。再加上辅导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影响了学生管理的实效性。辅导员由于工作的需要,应该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或者社学学专业为主,很多学校招收了不少其他专业的辅导员,必然在与学生交往和管理上,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适当的工作方法。同时,还要加强对在职辅导员的再教育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的优秀教师从事辅导员工作。由于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既劳力又费心的工作,锁事缠身。因此,学校的相关政策应当相对倾斜。要适当提高专职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依据国家政策,辅导员即是教师也是干部。高校应当给予辅导员相应的职称晋升空间,使辅导员能安心扎根在岗位上,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新的德育管理机制

德育工作是高校常抓不懈的工作,因为德育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营造出来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工作的点滴细节当中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教化,如果课堂上老师说一套,课下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把课上和课下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要简单地依靠课堂灌输,要加强教学的吸引力,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改革教学,同时努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德育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

(二)提高家长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的影响将伴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虽然在大学阶段,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不可能像中学一样同学生家长密切保持联系,但是也不应该完全自行其是,而是共同肩负起引导、教育学生的职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对于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要勇于提出建议予以纠正,对于学生的特殊家庭背景和家庭需要学校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关怀。同时,家长也应该避免那种孩子考上大学就完全交给老师的错误心理,应该同学生保持及时的情感沟通和信息共享,关心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与教师配合一同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心理疏导,做到事半功倍。

(三)加强社会控制,净化高校及周边的社会风气

学校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再也不是纯净的象牙塔,但是由于教育职能的需要,大学也必须加强对学校环境和学校周边环境的控制和净化。虽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必然要多多少少吹进校园,但是大学可以通过健康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生活动等形式尽可能避免社会的消极影响。校园传媒要宣传主流向上的健康文化,比如校报校刊要多宣传学生喜闻乐见但积极向上的内容,学校的广播站、主体网站、学生论坛BBS要把握文化的底线和原则,将文化糟粕阻挡在校园之外。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考虑,对社会风气进行全面控制是力所不能及的,但是学校可以从周边环境的整顿,同社区等其他社会单位进行充分合作以保证高校周边的社会风气相对比较积极健康向上,例如对学校周边的盈利性组织进行协调和适当的干预,或者同学校周边的社区进行合作,开展公益活动,同其他社会组织单位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关注同辈群体,积极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效应

大学生在同辈群体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中会形成一定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是也有一些亚文化本身包含了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学生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不能生硬地干预,而适宜采取非强硬的控制方式,学校的管理者要对学生的小团体组织,尤其是同乡会等同辈群体进行一定的监控、引导和干预,不能任其自行发展。当然管理者也不适合直接干预,而是选择一些适当的方法,进行隐形的监控引导和教育,既不干涉学生的自主行为和自发组织,由不能任其随意发展,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实践,通过对学生体贴入微的关心、观察和关爱,发挥对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

总的来看,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并不是大学生群体的主流,大多数大学生能够遵守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地约束自己。但是教育者要按照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状态,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施加影响,将越轨行为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14.

②孙洋洋.大学新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3卷第2期.

作者简介:李湘(1984-),女,湖南湘潭人,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青年社会学研究。

文化

教育论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