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精编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高靖晋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

摘要:文章选取了卡夫卡的部分文学作品,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心理对其创作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是孤独意识、负罪意识、阻碍意识和恐惧意识;他的创作主题表现为生存的荒诞与人性的异化。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征具有荒诞性、寓言性,并运用了象征、隐喻和悖谬等各种独特手法,为现代文学开创了先河。通过理解和分析他的思想艺术特征,可以使读者对现代文学的文艺理论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卡夫卡;思想特征;创作主题;艺术特征

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小说的重要人物,他在西方现代文学史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美学、哲学、宗教及社会观念等方面被后世学者广泛地争论,也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和深入分析,可以理解卡夫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进而去探究这位艺术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将他的思想释放出来的。这对于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与自我思考的过程,卡夫卡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他日常所见所闻,根据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读,我发现了在他的作品中存在四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特征,即孤独意识、负罪意识、恐惧意识和阻碍意识。这四种意识影响了卡夫卡本人的生活以及他作品中所塑造人物的种种命运。

1.四大意识的表达

(1)孤独意识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本人的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这种隔绝并不是隐士一般的身处世外桃源,而是心灵上的距离感,卡夫卡终生生活在这种痛苦与孤独之中。由于不接受世俗观念,难于与

人沟通,他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也感觉到“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他曾经在一封致他第一个未婚妻菲莉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小时候我经常孤独,但那多半是被迫的,很少是自己等来的快乐。而现在我投入孤独的怀抱,一如河水流入大海。”后来在致勃罗德的一封信中他对这一问题写得更明确:“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的唯一目的,是对我的巨大诱惑。”[1]47,62他在大量的书信、日记中谈论过对孤独的态度和感受。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2)负罪意识

虽然感受到深刻的孤独,但是孤独并未将卡夫卡引向毁灭。要忍受孤独、安于孤独,就必须“镇压”任何接受诱惑的欲念。卡夫卡则在日记里自我约法三章:谢绝一切来访,把自己关在地窖的最深处;放弃婚姻这个有限的“小世界”;弃绝“一个男子所拥有的一切生之欢乐”。卡夫卡也把当作家看作是为满足“虚荣心与享乐欲”而“与魔鬼拥抱”、“释放魔鬼”的犯罪行为。这种负罪的意识使卡夫卡经常想到“有一把刀子在心中转动。”

在受到社会疏离感的压抑同时,卡夫卡还受到了来自父亲的压抑。卡夫卡的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父亲带给他的是“虚弱、缺乏自信心、负罪感”。而写小说就是卡夫卡对这种感觉的反抗。

小说《判决》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父亲高大强壮而毫无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卡夫卡用主人公的抗争表达了自我内心对罪恶感的挣脱愿望。

(3)恐惧意识

卡夫卡的负罪感加剧了他内心另一种情绪意识即是恐惧与不安。他在作品中的自我剖析和审视让他不断地控诉环境,也控诉着自己。时代巨大的变革让传统的道德和社会体系分崩离析,19世纪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让他感到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谎言的世界,是个令人厌倦的世界,而我们误入其中。”[2]99

《地洞》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的地洞,储存了大量的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我”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主人公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楚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着未知的危险、向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去安全感、生存与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3]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西方正处于“上帝”正在死亡、人文观念发生巨变、时代激烈动荡的历史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喧哗与骚动的时代,清醒者看到的是社会的排斥,内心的孤独,群体的冷漠,个体的无助,环境的恶化,心灵的变形,信仰的荒芜,情绪的绝望,意念的癫狂和行为的荒诞。[4]卡夫卡为这部作品取名地洞,正是源于惶恐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对于一个理想空间的渴望,也是他源于哲学的思考和映照。这里地洞与人就是一个矛与盾的悖论,是自由与顾虑的双重折磨。

(4)障碍意识

面对冷漠的现实世界,卡夫卡将所见所感都融入到了作品中。卡夫卡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梦魇的世界。卡夫卡曾向雅诺赫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崩溃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困惑的世界里,一切都像不能出海的帆船上的桅缆,吱吱扭扭地不停作响。”卡夫卡的这种感受不是偶然产生的,其意识中日益严重的障碍无疑是现实生活在他头脑里一再叠印的结果,其作品有关障碍的描写比比皆是。他的主人公为了正义或辨明真情而奔走,但经常是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越是挣扎,就越陷得深,甚至最后送命了事,如《审判》中的约瑟夫的结局。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