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质疑
【摘要】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把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运用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既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收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质疑方式开展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都有同感,上课时老师问:“好不好”,学生回答:“好”;老师:“行不行”,学生:“行”;老师:“对不对”,学生:“对”……这看似是气氛融洽的课堂,然而我们都深知,如果课堂都停留在这样表面一帆风顺的话,教学似乎有点肤浅与形式化。
要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收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自我主动地学。
当学习兴趣正浓时,教师要趁势而上,引导学生围绕兴趣点质疑探究,透彻领悟。
例如在教学《散步》时,我让学生选择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大部分都选第七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
的。
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正当学生兴趣盎然地在朗读时,教学时可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作者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全班同学立即议论开来,最后,还真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
回来的时候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二、抓住了课文难点,引导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们的赞赏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学生的质疑过程则是经过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无疑学生善于质疑问题,必定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主题、结构、写作技巧等对课文进行质疑,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在学习《芦花荡》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文中写“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的“过于”怎样理解?
问题2:文中“眼望着天边的北斗”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问题3:文中的景物描写那么优美,那样令人赏心悦目,是否和战火纷飞的岁月不和谐?
这些问题的提出富有创见,让人回味无穷,同时也抓住了课文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文中的“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是人物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
过都是由此生发。
文中的“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在敌人严密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又是一种暗喻,即党的光辉的指引。
文中的景物描写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
同时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作品要高昂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三、围绕模糊点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模糊点。
教师如能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抓住这些模糊点质疑解惑,必能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发现学生对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一句理解模糊,“这样”指代什么?是指“我流泪”?还是指“爸妈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好像都有道理。
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把“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放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品味,最终比较准确地体会到奶奶这句话应该是对爸妈说的,爸妈逼孩子去要回送出去的羚羊木雕,一点儿也不尊重孩子,严重伤害了孩子间的友谊,奶奶对这种做法虽然不满,但是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反应。
这样,通过质疑,既使答案更加明确,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
四、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质疑刚开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或者出现提问太大,只浮于字、词表面等情况。
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
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
要使学生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意的地方,探索微言大意,就变成穿凿附会”的道理。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
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四两拨千斤、一通百通的效果。
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当然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
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歧议,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像魏书生那样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
何况韩愈早就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五、珍视每位学生的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向老师质疑的这种意识后,老
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一是要弄清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二是要认真地把课文“自读提示”看清;三是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四是要提出课文中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记在本子上。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提问题也不一样,这时,我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疏理、归纳,整理出比较有价值、有质量的点子上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课文时解决。
这样,就使学生在听课时能有的放矢地主动地投入学习思考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2)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标题质疑。
课文标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如教学中可引用一篇课文的标题来诱发学生质疑: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通过质疑,学生就能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理解全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教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层层递进,巧妙地将课文引向深入。
总之,质疑无疑是教给学生去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知识,还能充分理解课
文。
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