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教师考虑教学的诸多因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情感碰撞达成的。具体来说,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本应该是教师深研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教学诸多因素前提下,将自身素养、品质体现出来的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过程。笔者认为,教学艺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课堂教学艺术就没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我们长期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第一战线的老师们,这也许是很深刻的八个字。那么,“学习兴趣”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来掌握和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因此它和人认识的需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习兴趣是在认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且发展的。说白了,要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就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讲授内容的艺术之美。

1 教学艺术的语言之美

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语言的组织上要逻辑清晰、通俗易懂、抑扬顿挫,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驰有致、轻重适度、缓急合理的良性状态。可以看出,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或演员之所以成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有着良好的语言条件的,有很强的表达能力的。所以,如果一名教师其语言的运用,像主持人一样洪亮铿锵、像故事大王一样幽默风趣、像相声演员一样流畅利落、像辩论家一样逻辑清晰……那么,必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 教学艺术的非语言之美

所谓“非语言形式”,主要是指基于教师素养、气质表现出来的目光、神态、表情、手势等一系列的有助于传情达意的教学活动(甚至是一些不含语意的声调、感叹、惊奇等语助词)。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将精辟的教学语言与生动的非教学语言有机整合的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当传授重点知识时,教师的目光要饱含郑重真诚的神色,暗示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当传授难点知识时,教师的目光必然流露出力求认真思考期盼的神色。当然,与这些目光同步出现的必然是与之相应的种种不同的语调。语调与目光神情的默契配合,是传递情感和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有效因素,也是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同样,学生的面部表情同样会传递不同的信息给教师,如领悟的微笑;思索的凝神;不解的皱眉,无趣的心不在焉等。这里同样可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感知、理解的程度,从而帮助教师及时调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教学艺术的情境之美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

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电子技术中讲解火灾报警器的制作时,就可以通过具体救火现场视频,全球火灾危害的统计数据,拍摄的公共场所的防火设施等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情境教学是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实施的,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富有艺术特性的教学设计。

另外,实施教学艺术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每个老师的激情。是否包含激情对教学艺术的体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激情会传染给学生,会使学生兴奋起来。很难设想,一个萎靡不振的老师能够使学生激情高昂,对学习充满热情。所以上课伊始,应该用激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身上,这样的组织教学才有可能是高效的。因为教学激情真正体现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和对学生的无私的爱。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3).

[3]方可.教学原理与方法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