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我国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纵观我国城乡发展历程,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城乡矛盾日益突出。

这严重背离了党中央的工作方针,更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首先突出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然后重点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希望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可行建议。

标签和谐社会;均等化;统筹城乡;一体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2年末的52.57%,平均每年以1.02%的速度保持稳定增长。

然而在经济总量稳步发展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两者相差甚远。

党中央也逐步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多项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力求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了统筹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江苏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程玉松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不分城乡,居住不分东西,都能平等地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机会,分享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1]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整体,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消除因为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不平等,最终逐步缩短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富民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对比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我国城乡发展二元化制度的影响,尽管近十多年来,政府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试图去促进农村发展,然而城乡发展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1978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是农村居民的2.56倍。

而到2011年,这一数据达到了3.13,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见表1)。

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农村人口为65656万人,城镇化率为51.3%,而2012年末城镇化则达到52.57%,城镇化速度惊人。

针对这一数据,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质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这6.91亿人中有一部分人是”被城市化”的,他们是1.59亿农民工。

从统计资料上他们看是城市人,但他们的福利、住房、教育都是农民工式的。

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40%。

”正如马晓河所言,尽管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被划分到城市人口当中,但是并没有真正享受到与城市人相适应的医疗、教育、补贴等社会保障,从本质上而言,他们和农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统计数据表明,
2011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63,农村居民恩格系数为0.404,从中也可以看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上的差距。

正是由于城乡之间这种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从而导致“农民”不仅成为羞于启齿的职业,也是社会最底层的身份象征。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建设城乡一体化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城乡发展差距的难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因时制宜,采取恰当的措施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制度、法律调整
1.改革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
农民工进城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动力之一。

农民工进城不仅能够解决城市劳动力稀缺的重要问题,同时也能够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经济收入。

然而,由于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手续繁琐,很难进入正规的劳动力市场,只能够充当临时工的角色,游离于城市的边缘。

收入也低于普通市民,也没有城市居民应该享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从而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生存。

我国这种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体系不仅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在城市中定居,延缓了中国城镇化率进程;同时也加剧了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使城乡逐渐分离。

因此,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已经不适应中国社会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制度的制定者,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取消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放开对农民工进城的制度限制,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这既有利于扩大城市规模、推动城市发展,也能够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提高其经济收入。

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别。

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而农民几乎没有社会保障,这是中国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引起的。

农民进入城市后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基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保障等,使农民工进入城市预期利益较小,迟滞了他们进入城市定居,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待遇,使进城农民能够有合理的预期,愿意进入城市居住。

[2]
3.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对于农民的作用无异于阳光之于树叶。

对农民而言,土地不仅是其必不可少的的财产,也是用来生产、创造财富的保障资料。

若取消了城乡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之后,农民就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城,当农民进入城市定居成为市民之后,土地对于农民就不再是必不可少,土地的承办经营权和使用功能也将发生变化。

政府部门可以专门的机构进行土地流转,而流转土地的经营收入可以用来补贴进程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以及职业培训。

对于其宅基地,通过“票据”将其进行
流转,从而解决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难题[3]。

(二)经济支持
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发展速度快,西部慢;沿海地区发展快,内地较慢。

而对于农村发展更是如此,特别是中西部农村自然条件差、资源短缺、经济落后。

为此政府在编制财政支出计划时应按照投资金额的多少,抽取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通讯建设、环保建设,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三)文化建设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乡村文化相对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

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结合当地历史背景和农村风俗习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培训和开展各类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农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结论
城乡一体化建设关乎农民幸福生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生活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政府应该调整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村发展提供法律庇护;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缩短城乡发展经济差距;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静.城乡一体化模式研究略[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
[2]张心淼.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4,(7):9-10
[3]方文.论城乡统筹视域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及其公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 (3):292-297
张维(1989-),男,湖北省鄂州市,重庆大学研究生,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