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康复医学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康复医学评定
康复医学评定又称康复评定 ( 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assessm-ent ) ,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的康复治疗的基础。
康复医疗过程中可能重复多次康复评定,且往往以康复评定开始,又以康复评定结束。
康复评定的内容甚广,它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它涉及到器官或系统水平、个体水平和社会水平等不同层次的功能评定,也可以是以上个层次功能综合评定。
康复评定具有以下目的和作用:①了解残疾所致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结局;②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③动态观察残疾的发展变化;④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⑤开发新的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康复评定的方法包括使用仪器评定,或不使用仪器的评分量表、问卷、调查表等,康复评定方法应具有可信性、有效性、灵敏度和统一性。
第一节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力评定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
肌力测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籍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 MMT )、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等速肌力测试(isokinetic muscle testing)。
一、徒手肌力检查
(一)徒手肌力检查的特点
MMT检查时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处于不同的受检位置,然后嘱患者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作一定的动作,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根据肌肉活动能力及抗阻力的情况,按肌力分级标准来评定受检肌肉或肌群的肌力级别。
MMT具有以下特点:不需特殊的检查器具,所以不受检查场所的限制;以自身各肢体的重量作为肌力评价基准,能够表示出个人体格相对应的力量,比用测力计等方法测得的肌力绝对值更具有实用价值。
但是,MMT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收缩耐力;定量分级标准较粗略;较难以排除测试者主观评价的误差。
(二)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
通常采用6级分级法,各级肌力的具体标准见表3-1-1
表3-1-1 MMT肌力分级标准
零(Zero , O)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微缩(Trace , 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10
2 差(Poor , P)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25
3 尚可(Fair , F) 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50
4 良好(Good , 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75
5 正常(Normal , 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100
每一级有可以用“+”和“-”号进一步细分。
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号,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号,以补充分级的不足。
(三)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
1、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见表3-1-2)
表3-1-2 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
检查与评定
1 级
2 级3、4、5 级
三角肌前部喙肱肌仰卧,试图屈肩时可触及三角肌
前部收缩
向对侧侧卧,上侧上肢放
滑板上,肩可主动屈曲
坐位,肩内旋,肘屈,掌心向下:肩屈
曲,阻力加于上臂远端
三角肌后部大圆肌
△背阔肌俯卧,试图伸肩时可触及大圆
肌、背阔肌收缩
向对侧侧卧、上侧上肢放
滑板上,肩可主动伸展
俯卧:肩伸展30~40°,阻力加于上臂
远端
三角肌中部岗上肌仰卧,试图肩外展时可触及三角
肌收缩
同左,上肢放滑板上,肩
可主动外展
坐位、肘屈:肩外展至90°,阻力加于
上臂远端
岗下肌小圆肌俯卧,上肢在床缘外下垂:试图
肩外旋时在肩胛骨外缘可触及肌
收缩
同左,肩可主动外旋俯卧,肩外展,肘屈,前臂在床缘外下
垂:肩外旋,阻力加于前臂远端
肩胛下肌
大圆肌△胸大肌
△背阔肌俯卧,上肢在床缘外下垂:试图
肩内旋时在腋窝前、后襞可触及
相应肌肉收缩
同左,肩可主动内旋俯卧,肩外展,肘屈,前臂在床缘外下
垂:肩内旋,阻力加于前臂远端
肱二头肌肱肌
肱桡肌坐位,肩外展,上肢放滑板上:
试图肘屈曲时可触及相应肌肉收
缩
同左,肘可主动屈曲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测肱二头
肌)或旋前(测肱肌)或中立位(测肱桡
肌),肘屈曲,阻力加于前臂远端
肱三头肌肘肌坐位,肩外展,上肢放滑板上:
试图肘伸展时可触及肱三头肌收
缩
同左,肘可主动伸曲俯卧,肩外展,肘屈,前臂在床缘外下
垂:肘伸展,阻力加于前臂远端
肱二头肌旋后肌俯卧,肩外展,前臂在床缘外下
垂:试图前臂旋后时可于前臂上
端桡侧触及肌收缩
同左,前臂可主动旋前坐位,肘屈90°,前臂旋前:前臂旋
后,握住腕部施加反方向阻力
旋前圆肌旋前方肌俯卧,肩外展,前臂在床缘外下
垂:试图前臂旋前时可在肘下、
腕上触及肌收缩
同左,前臂可主动旋前坐位,肘屈90°,前臂旋后:前臂旋
前,捏住腕部施加反向阻力
尺侧腕屈肌向同侧侧卧,前臂旋后45°:
试图腕掌屈及尺侧偏时可触及其
止点活动同左,前臂旋后45°,可
见大幅度腕掌屈及尺侧偏
同左,肘屈,前臂旋后:腕向掌侧屈并
向尺侧偏,阻力加于小鱼际
桡侧腕屈肌坐位,前臂旋前45°:试图腕
背伸及桡侧偏时可触及其止点活
动同左,前臂旋前45°,可
见大幅度腕掌屈及桡侧偏
同左,前臂旋后45°:腕向掌侧屈并向
桡侧偏,阻力加于大鱼际
尺侧腕伸肌坐位,前臂旋前45°:试图腕
背伸及尺侧偏时可触及其止点活
动
同左,前臂旋前45°,可
见大幅度腕背伸及尺侧偏
同左,前臂旋前:腕背伸并向尺侧偏,
阻力加于掌背尺侧
桡侧腕长、短伸肌坐位,前臂旋后45°:试图腕
背伸及桡侧偏时可触及其止点活
动
同左,前臂旋后45°,可
见大幅度腕背伸及桡侧偏
同左,前臂旋前45°:腕背伸并向桡侧
偏,阻力加于掌背桡侧
指总伸肌试图伸掌指关节时可触及掌背肌
腱活动前臂中立位,手掌垂直时
掌指关节可主动伸展
伸掌指关节并维持指间关节屈曲,阻力
加于手指近节背面
指浅屈肌屈近端指间关节时可在手指近节
掌侧触及肌腱活动有一定的近端指间关节屈
曲活动
屈曲近端指间关节,阻力加于手指中节
掌侧
指深屈肌屈远端指间关节时可在手指中节有一定的远端指间关节屈固定近端指间关节,屈远端指间关节,
掌侧触及肌腱活动曲活动阻力加于手指末节指腹
拇深屈肌内收拇指时可于1、2掌骨间触
及肌肉活动有一定的拇内收动作拇伸直,从外展位内收,阻力加于拇指
尺侧
拇长、短展肌外展拇指时可于桡骨茎突远端触
及肌腱活动
有一定的拇外展动作拇伸直,从内收位外展,阻力加于第一
掌骨桡侧
拇短屈肌屈拇时于第一掌骨掌侧触及肌肉
活动有一定的拇屈曲动作手心向上:拇指掌指关节屈曲,阻力加
于拇指近节掌侧
拇短伸肌伸拇时于第一掌骨背侧触及肌腱
活动有一定的拇伸展动作手心向下:拇指掌指关节伸展,阻力加
于拇指近节背侧
拇长屈肌屈拇时于拇指近节掌侧触及肌腱
活动有一定的拇屈曲动作手心向上,固定拇指近节:屈指间关
节,阻力加于拇指远节指腹
拇长伸肌伸拇时于拇指近节背侧触及肌腱
活动有一定的拇指指间关节伸
展动作
手心向下,固定拇指近节:伸指间关
节,阻力加于拇指远节背侧
△为躯干肌
2、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见表3-1-3)
表3-1-3 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
检查与评定
1 级
2 级3、4、5 级
髂腰肌仰卧,试图屈髋时于腹股沟上缘
可触及肌活动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
下肢,可主动屈髋
仰卧,小腿悬于床缘外:屈髋,阻力
加于股远端前面
臂大肌腘绳肌俯卧,试图伸髋时于臂部及坐骨
结节下方可触及肌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
下肢,可主动伸髋
俯卧,屈膝(测臂大肌)或件膝(测腘绳
肌):髋伸10~15°,阻力加于股远端
后面
大、长短收肌股海肌
耻骨肌仰卧,分腿30°,试图髋内收
时于股内侧部可触及肌活动
同左,下肢放滑板上可
主动内收髋
向同侧侧卧,两腿伸,托住对侧下
肢:髋内收,阻力加于股远端内侧
臂中、小肌阔筋膜张肌仰卧,试图髋外展时于大转子上
方可触及肌活动
同左,下肢放滑板上可
主动外展髋
向对侧侧卧,对侧下肢半屈:髋外
展,阻力加于股远端外侧
股方肌
梨状肌
臀大肌
上、下孖肌闭孔内、外肌仰卧,腿伸直:试图髋外旋时于
大转子上方可触及肌活动
同左,可主动外旋前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髋外旋,
阻力加于小腿下端内侧
臂小肌
阔筋膜张肌仰卧,腿伸直:试图髋内旋时大
于大转子上方可触及肌活动
同左,可主动内旋髋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髋内旋,
阻力加于小腿下端外侧
腘绳肌俯卧,试图屈膝时可于腘窝两侧
触及肌腱活动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
下肢,可主动屈膝
俯卧:膝从伸直屈曲,阻力加于小限
下端后侧
股四头肌仰卧,试图伸膝时可触及髌韧带
活动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
下肢,可主动伸膝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伸膝,阻
力加于小腿下端前侧
腓肠肌比目鱼肌侧卧,试图踝跖屈时可触及跟腱
活动
同左,踝可主动跖屈俯卧,膝伸(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目
鱼肌):踝跖屈,阻力加于足跟
胫前肌仰卧,试图踝背屈,足内翻时可
触及其活动侧卧,可主动踝背屈、
足内翻
坐位,小腿下垂:踝背屈并足内翻,
阻力加于足背内缘
胫后肌仰卧,试图足内翻时于内踝后方
可触及腱活动同左,可主动踝跖屈、
足内翻
向同侧侧卧,足在床缘外:足内翻并
踝跖屈,阻力加于足内缘
腓骨长、短肌仰卧,试图足外翻时于外踝后方
可触及腱活动同左,可主动踝跖屈,
足外翻
向对侧侧卧:使跖屈的足外翻,阻力
加于足外缘
趾长、短屈肌屈趾时于趾近节跖面可触及腱活
动
有主动屈趾活动仰卧:屈趾,阻力加于足趾近节跖面
趾长、短伸肌仰卧,伸拇时于足背可触及腱活
动同左,有主动伸趾活动同左:伸足趾,阻力加于足趾近节跖
面
母长伸肌坐位,伸拇时于拇趾近节背侧可
触及腱活动同左,有主动伸拇活动同左,固定拇趾近节:伸拇:阻力加
于拇趾近节背面
3、躯干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见表3-1-
4、3-1-5)
表3-1-4 躯干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一)
检查与评定
1 级
2 级3、4、5 级
斜方肌菱形肌坐位,臂外展放桌上,试图使肩
胛骨内收时可触及肌收缩
同左,使肩胛骨主动内
收时可见运动
俯卧,两臂稍抬起:使肩胛骨内收,
阻力为将肩胛骨向外推
斜方肌下部俯卧,一臂前伸,内旋,试图使
肩胛骨内收及下移时,可触及斜
方肌下部收缩同左,可见有肩胛骨内
收及下移运动
同左,肩胛骨内收及下移,阻力为将
肩胛骨向上外推
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俯卧,试图耸肩时可触及斜方肌
上部收缩
同左,能主动耸肩坐位,两臂垂于体侧:耸肩向下压的
阻力加于肩锁关节上方
前锯肌坐位,一臂向前放桌上,上臂前
伸时在肩胛骨内缘可触及肌收缩同左,上臂前伸时可见
肩胛骨活动
坐位,上臂前平举,屈肘:上臂向前
移动,肘不伸,向后推的阻力加于肘
部
表3-1-5 躯干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二)
检查与评定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斜角肌
△颈长肌
△头长肌
△胸锁乳突肌仰卧,屈颈时可
触及胸锁乳突肌
侧卧,托住头
部时可屈颈
仰卧,能抬头不能
抗阻力
同左,能抗中等阻
力
同左,抬头屈
颈,能抗加于额
部的较大阻力
斜方肌
颈部骶棘肌俯卧,抬头时触
及斜方肌活动
侧卧,托住头
部时可仰头
俯卧,能抬头不能
抗阻
同左,能抗中等阻
力
同左,抬头时能
抗加于枕部的较
大阻力
腹直肌仰卧,抬头时触
及上腹部腹肌紧
张仰卧、能屈颈
抬头
仰卧,髋及膝屈:
能抬起头及肩胛部
同左,双手前平举
坐起
同左,双手抱头
后能坐起
骶棘肌俯卧,抬头时触
及其收缩俯卧位能抬头俯卧,胸以上在床
缘外下垂30°,固
定下肢:能抬起上
身,不能抗阻
同左,能抗中等阻
力
同左,能抗较大
阻国
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坐位,试图转体
时触及腹外斜肌
收缩
同左,双臂下
垂,能大幅度
转体
仰卧,能旋转上体
至一肩离床
仰卧,屈腿,固定
下肢:双手前平举
能坐起并转体
同左,双手抱颈
后能坐起同时向
一侧转体
△为颈肌
(四)注意事项
1、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注意防止某些肌肉对受试的无力肌肉的替代动作。
2、选择适合的测试时机,疲劳时、运动后或饱餐后不宜进行。
3、测试时应左右比较,尤其在4级和5级肌力难以鉴别时,更应作健侧的对比观察。
4、对肌力达4级以上时,所作抗阻须连续施加,并保持与运动相反的方向。
5、中枢神经系统病损所致痉挛性瘫痪患者不宜作MMT。
二、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在肌力较强(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作较准确的定量评定,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测试。
常用的方法有握力测试、捏力测试、背拉力测试、四肢肌群肌力测试等。
(一)握力测试
用大型握力计测试,以握力指数评定。
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
握力指数正常值为大于50。
测试时将把手调至适当宽度,测试姿势为上肢在体侧下垂,用力握2~3次,取最大值。
(二)捏力测试
用握力计或捏力计测试,拇指与其它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肌力及屈曲肌肌力,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左右。
(三)背拉力测定
用拉力计测试,以拉力指数评定。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
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
测试时两膝伸直,将把手调膝盖高度,两手抓住把手,然后伸腰用力上拉把手。
进行背拉力测试时,腰椎应力大幅度增加,易引起腰痛发作,故不适用于腰痛患者及老年人。
(四)四肢各组肌群的肌力测试
在标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与滑车装置牵拉固定的测力计,可测试四肢各组肌群(如腕、肩、踝的屈伸肌群及肩外展肌群)的肌力。
三、等速肌力测试
等速肌力测试需等速测试仪,目前市场上已有Cybex、Biodex、Kin-Com、Lido、Ariel等多种型号供选择。
(一)等速肌力测试的原理
等速肌力测试仪是为等速运动(isokinetic exercise)训练和测定设计的。
等速运动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的运动方式。
等速仪器内部有特制的机构使运动的角速度保持恒定。
如确定角速度为60°/s以后,运动时受试者用力越大,机器提供的阻力也越大,反之亦然,这样使运动时的角速度保持不变。
(二)等速肌力测试的方法
通常利用等速测试仪进行不同速度的肌肉等速向心性收缩测试,也可进行离心性收缩或等长收缩测试。
测定时先规定运动的角速度,然后将肢体或其它被测部分固定在仪器的传动杆或机构上,肢体运动时,带动传动杆绕轴运动,力的大小即可用力矩表示出来。
向心测试中,运动速度不同时肌肉力矩输出不同,临床上一般以小于90°/s为慢速,90°~180°/s为中速,大于180°/s为快速。
速度过慢,关节局部受压较大,易引起疼痛及损伤;速度过快,则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下降。
设定速度超过关节实际的最大运动速度时,无可显示的力矩产生。
(三)等速肌力测试的评定参数
1、肌力(力矩)根据部位不同设定角速度30°/s,或60°/s,让患者稳健有力地用力伸、屈运动5~6次,测出5次峰值的平均值,即为肌力。
2、峰力矩(peak torque , PT)为力矩曲线最高点所代表的力矩值,单位为牛顿米(N/m)。
每千克体重的峰力矩(×100%)称峰力矩体重比(peak/BW),此值可供横向比较,有高度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是最有价值的肌肉功能指数之一,对下肢负重肌肉的评定更有意义。
3、达到峰力矩的时间从肌肉开始收缩至达到峰力矩所用的时间,单位是秒,是反应肌肉爆发力的客观指标之一。
4、耐力比(endurance ratio)反应肌肉连续重复收缩的耐力指标。
耐力比=(最后20%收缩的峰力矩平均值/最初20%收缩的峰力矩平均值)×100%。
若耐力佳,数值较接近100%;相反,耐力不佳时,此数值将远离100%。
也通过50%衰减试验测量,具体方法是以180°/s或240°/s速度连续作最大收缩,到2~5次不能达到最初5次平均峰力矩的50%为止,以完成的运动次数为耐力参数,或以健侧的峰力矩为准。
5、爆发力(explosiveness power)或力矩加速能量(torque acceleration energy , TAE) 测定是依据力矩曲线头1/8s所包围的面积推算,它代表头1/8s的做功量。
为瞬间能爆发的力量,用以代表肌肉活动的灵敏度或爆发力,是最具有特异性及敏感性的肌肉功能指标之一。
6、拮抗肌力矩比或屈伸肌力矩比(flexion:extension)计算公式为:(5次屈肌力矩平均值/5次伸肌力矩平均值)×100%。
此值反映拮抗肌肌力平衡情况。
肌力平衡明显失调可影响关节的稳定性,为潜在的关节损伤原因之一。
7、总作功量(total work , TW) 指1次或一定次数运动所作的功,即力矩曲线下面的面积之和。
单位为焦耳(J),也可以其体重比表示。
8、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 , AP)是指单位时间内平均作功量,单位为W。
9、其它等速测试还可以进行以下测试:最大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 ROM)及平均ROM测试、重力效应力矩、力矩曲线分析、力量控制精度测验、峰功率测试等。
(四)等速肌力测试的优缺点
1、优点能提供肌力、肌肉作功量和功率输出、肌肉爆发力和耐力等多种数据;可同时完成一组拮抗肌的测试,还可以分别测定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及等长收缩等数据;测试参数全面、精确、客观。
等速肌力测试已被认为是肌肉功能评价及肌肉力学特性研究的最佳方法。
2、缺点测试仪器价格昂贵,操作较复杂,不同型号的仪器测试的结果有显著差异,无可比性。
四、肌力测定的禁忌证
严重疼痛、关节活动极度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软组织损伤后刚刚愈合、骨关节不稳定、关节急性扭伤或拉伤等为绝对禁忌证;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亚急性或慢性扭伤或拉伤、心血管疾病为相对禁忌证。
(刘宏亮)
二、关节活动范围测定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 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
因关节活动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所以关节活动范围亦分为主动的与被动的。
主动的关节活动范围是指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被动的关节活动范围是指由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决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三:一是关节的解剖结构情况,二是产生关节运动的原动肌的肌力,三是与原动肌相对抗的拮抗肌伸展性。
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包括: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
短与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关节内游离体;关节结构异常;各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运动控制障碍等。
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定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关节活动范围障碍的程度;根据整体的临床表现,大致分析可能的原因;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作为治疗过程中的评定效果手段。
一、测量工具与测量的方法
(一)测量工具
1、通用量角器为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工具,量角器的两臂(其顺一臂有刻度,另一臂有指针)由一轴心连接。
使用时,在标准的测量姿势体位下,使关节绕一个轴心向另一个方向运动达到最大限度,把量角器的中心点放置在代表关节旋转中心的骨性标志点,将量角器的两臂分别放到两端肢体的长轴,然后在圆规上读出关节所处的角度。
2、方盘量角器为一正方形、中央有圆形分角刻度的木盘,其刻度自0点向左右各为180°连线平行。
指针由于重心在下而始终指向上方。
使用时使肢体在垂直位,以方盘的一条边紧贴另一端肢体即可读得关节所处的角度。
方盘边缘的选择以使“0”点指向规定的方向为准。
(二)、测量方式
使用测角计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时,可用下列方式:
记录关节活动范围时,确定关节活动的起点即“0”点十分重要。
通常对所有关节来说,0°位是开始位置。
对大多数运动来说,解剖位就是开始位,180°是重迭在发生运动的人体一个平面上的半圆。
关节的运动轴心就是这个半圆周或运动弧的轴心,所有关节运动均是在0°开始并向180°方向增加。
这一方式在临床上应用最普遍。
二、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
(一)上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方法(见表3-1-6)
表3-1-6 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
关节运动受检者体位
测角计放置方法
正常活动范围轴心固定臂移动臂
肩屈、伸坐或立位,臂置于体
侧,肘伸直肩峰与腋中线平行与肱骨纵轴平
行
屈:0~180°
伸:0~50°
外展坐或端位,臂置于体
侧,肘伸直肩峰与身体中线
(脊柱)平行
与肱骨纵轴平
行
0~180°
内、外旋仰卧,肩外展90°,
肘屈90°鹰咀与腋中线平行与肱骨纵轴平
行
各0~90°
肘屈、伸仰卧或坐或立位,臂
取解剖位肱骨外
上髁
与肱骨纵轴平
行
与肱骨纵轴平
行
0~150°
旋前旋后坐位,上臂置于体
侧,肘屈90°尺骨茎突与地面垂直腕关节背面
(测旋前)或掌
面(测旋后)
各0~90°
腕屈、伸坐或站位,前臂完全
旋前尺骨茎突与前臂纵轴平
行
与第二掌骨纵
轴平行
屈:0~90°
伸:0~70°
尺、桡侧偏移(尺、桡侧外展) 坐位,屈肘,前臂旋
前,腕中立位
腕背侧中点前臂背侧中线第三掌骨纵轴桡偏0~25°
尺偏0~55°
(二)下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方法(见表3-1-7)
表3-1-7 下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180°方式)
关节运动受检者体位
测角计放置方法
正常活动范围轴心固定臂移动臂
髋屈仰卧或侧卧,对侧下
肢伸直股骨大转子与身体纵轴平
行
与股骨纵轴平
行
0~125°
伸侧卧,被测下肢在上股骨大转子与身体纵轴平
行与股骨纵轴平
行
0~15°
内收、外展仰卧骼前上棘左右髂前上棘
连线的垂直线
髂前上棘至髌
骨中心的连续
各0~45°
内旋、外旋仰卧,两小腿于床缘
外下垂
髌骨下端与地面垂直与胫骨纵轴平
行
各0~45°
膝屈、伸俯卧或仰卧或坐在椅
子边缘股骨外踝与股骨纵轴平
行
与胫骨纵轴平
行
屈:0~150°
伸:0°
踝背屈仰卧,膝关节屈曲,腓骨纵轴线与与腓骨纵轴平与第五跖骨纵背屈:0~20°
三、测量的准确性与影响测量的因素
(一)测量的准确性
准确性即信度,是所有测量技术的必要条件,ROM测量仅允许有3~5°的误差,为此,检查者应训练有素并须细致地进行测量,以提高准确性。
(二)影响测量的因素
许多因素均可影响结果,诸如关节活动的方式(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者或检查者的不良体位、测量工具放置不当、参考点未找准、软组织过多、关节活动时患者感觉疼痛、随意或不随意的阻力、患者缺乏理解与合作、手术伤口、限制性支具以及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等。
检查者在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时应尽可能排除或减少影响测量的因素,保持测量时相关条件的一致性。
四、评定分析及测量的注意事项
正常关节有一定的活动方向与范围。
同一关节的活动范围可因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而异,因此,各关节活动范围的正常值只是平均值的近似值。
不及或超过范围,尤其是与健侧相应关节比较而存在差别时,就应考虑为异常。
正常情况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要小于被动活动范围。
当关节有被动活动受限时,其主动活动受限的程度一定会更大。
关节被动活动正常而主动活动不能者,常为神经麻痹或肌肉、肌腱断裂所致。
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部分受限者为关节僵硬,主要为关节内粘连、肌肉痉挛或挛缩、皮肤瘢痕挛缩及关节长时间固定等所致。
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不能者为关节强直,提示构成关节的骨骼之间已有骨性或牢固的纤维连接。
临床上以关节活动受限较多见。
关节活动超过正常范围亦是一种异常表现,可见于周围神经病损所致的肌肉弛缓性瘫痪、关节支持韧带松弛以及关节骨质破坏等患者。
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以及作出合理评价,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体位,防止邻近关节的替代动作。
2.固定好量角器,其轴心应对准关节中心或规定的标志点,关节活动时要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