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生活习惯对学习习惯的正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生活习惯对学习习惯的正迁移
——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
黄浦区教育学院吴晓芬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不容易改变的活动倾向,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幼儿生活习惯是指在幼儿生活方面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实则就是个体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人类的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反之,则终身受其害。”《幼儿园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幼儿文明的生活习惯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未来一代新人应具备的素质。
因此,如何捕捉和利用幼儿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
以本区两个幼儿园为实验园,设计家长问卷,调查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习产生的影响。
调查内容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笔者发现幼儿在生活中存在以下比较集中的问题:
这些数据表明,幼儿在饮食习惯、起居习惯、规则意识和意志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与部分家长的访谈,我了解到,有的家长虽然知道培养孩子自理能力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事事由父母包办代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长的观念落后,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行动慢,还不如自己亲自做更省事;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总怕孩子磕着、碰着;也有的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时间;还有的家长虽然知道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但是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生活习惯对学习习惯的迁移作用
大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殊不知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到他的学习习惯。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做心理老师时,一个叫欢欢的学生因为学习效率低来咨询,他说上课时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开小差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开小差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开小差了。这种情况从他记事起就出现了。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有时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也都与学习相关,这便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生活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良好起居习惯和规则意识的幼儿,在他入学后,往往能够很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能与同伴保持良好的互动。一个不任性的孩子,往往能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独立地、勇敢地面对。
三、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
1.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根据《幼儿园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
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
2.模仿榜样,动力定型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有很多复杂的行为是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简单地加以控制或改变的,必须通过观摩、示范和学习,通过模仿才能获得。心理学还认为,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心理学把这种模仿成为“仿同”作用,仿同是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行为的倾向。而孩子们常常模仿、吸收的是身边令他喜欢的同龄同伴的行为。幼儿园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吃饭的万式万法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在家娇生惯养,不会自己吃饭,全靠大人一口一口地喂;有的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吃饭,一边玩一边吃等等。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强,因此,对于初入园的孩子,可以将录制的一些如:小朋友自己正确使用餐具,独立吃饭的录像片播放给幼儿观看,也可以在园内选拔一些做得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演,组织幼儿观看为其提供模仿的榜样。教师也及时地给予讲解引导,慢慢地使幼儿养成专心、独立吃饭的好习惯。
3.抓住愿望,因势利导。
幼儿吃饭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往往使家长和老师很头疼。
中班有个孩子叫婷婷,老师说她是很乖巧,她除了吃饭慢、爱挑食之外,其他方面是无可挑剔。一天我到他们班级去观察,当孩子们用餐结束,我正准备走时,突然身后传来一个细微的声音:“老师,我也想帮你拿东西。”我转身一看,正是这个女孩对班主任在说话。原来,他们班每天午餐后,老师都会叫几个小朋友帮忙把餐具送到食堂,这对孩子们来说,既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又是一个奖赏的机会,因为小朋友觉得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我从老师那里了解到,用于她每天总是很晚才吃完饭,所以帮忙送餐具这件差事早就被其他小朋友预定了,所以,她一直没有机会帮忙。老师发现她那眼神中充满了渴求与期待,于是,就和她约定,如果她以后吃得快点,就会请她帮忙。她高兴极了,点着头坚定地说:“好的”。
后来,我听老师说,第二天她果然一改常态,适量地往嘴里送食物,并尽快
地往下咽。虽然,她不是第一个吃完的,但是,比起以前,总是拖到最后,要好多了。于是,老师给了她帮忙的“机会”。从那以后,老师发现,婷婷再也不挑食了,而且,最后吃完的“队伍”中再也没有她的身影了。
因此,一些教育行为看似简单,却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儿是非常单纯的,一个秘密的约定,就能悄悄地改变一个幼儿的习惯。
4.儿歌故事,无痕教育
排队,似乎是成人世界里一条很自然的规则,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成年人经常会因为排队的事起争执。成人尚且很难自觉遵守秩序,那么,更何况幼儿呢?
老师们说,每天午休前,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提醒下,会一窝蜂似地挤向卫生间。在拥挤的情况下,有些调皮的男生就会特别来劲,经常出现推来挤去,老师稍不留神,就会一片混乱。
我与老师交流时,提出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或故事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如一首叫《门口》的儿歌:四只小猴,挤在门口,你挤我挤,谁也难走。四只小狗,排在门口,有先有后,出了门口。我建议老师先把它编成故事,再讲给幼儿听。
后来,老师们说,幼儿上厕所拥挤推拉的情况果然大有改观,消除了一大安全隐患。
又如,幼儿喜欢看书,但往往不懂得爱护图书,幼儿园里的图书损耗率相当严重。
一次,李老师说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说她先“下令”禁止幼儿看书三天,以示惩罚,在开禁的第一天,她给幼儿们们讲了一个故事: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当你们昨天晚上,在家里睡觉的时候,我们书架上的书宝宝哭得可伤心了。他们睡不着,有的书宝宝说胳膊疼、有的书宝宝说头疼、有的说腿疼……他们说他们身上的伤都是小朋友弄的。白天,有的小朋友用手撕他们脸,有的还踩到他们的身上去呢,他们全身都痛。幼儿们们听了以后,非常同情书宝宝,有的幼儿还伤心得哭了。
在轻微的惩罚和感人故事的相互配合之下,幼儿们终于自觉地爱护书本了,之后再也看不到撕书的现象了,而且更喜欢看书了。
5.家园合作,共进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