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新进展精品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受到质疑
CAST试验后的几项药物试验结果相似
IMPACT试验:美西律治疗心梗病人心律失常时,随 访12个月中死亡率7.6%,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4.8%)。
提示: 1. 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不仅要看
III类
急性短期疗效,还要重视远期预后
(死亡率等)。
种类少 时间短 经验少
倍他乐克
Ⅲ 阻断钾通道(向外) 胺碘酮
Ⅳ 阻断钙通道(向内) 异搏定
10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心律失常,至今仍是各种心律失 常最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但药物研发、应用与社会和医学对抗心律 失常药物的渴望、需求相比: 相形见绌,远远落后。
11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令人忧心忡忡
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几乎都有心脏副作用、 致心律失常作用、程度不同的心外副作用。
多项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实,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除β 受体阻滞剂之外,尚无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降低有猝 死高危因素患者的死亡率和猝死率。
19
6.多项循证医学的资料证实,对心肌或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没有 直接电生理作用的药物,不仅能有效的治疗房颤,而且能有效
的预防猝死,降低总死亡率。 主要包括:ACEI、 ARB 、降脂药、螺内脂、抗栓药、溶栓药等。
) 五、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包括特发
性、束支折返性和疤痕性室速等 七、心房颤动(房颤)
26
一: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7
一: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率:> 99%,复发率<1%
28
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9
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率:> 99%,复发率<2%
效不错、至今在2006年国际抗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尚属重
要的药物,中国医生在临床可以选择的抗心律失常 药物的种类,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了。
16
3.没有一个十分理想的新药横空出世
目前仍和20年前一样,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不 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这些药物临床应用后对患者预后及疾病病程“净效应”是有
20
心律失常的治疗
❖ 非药物治疗: 射频消融术及心内电生理检查
21
常规电生理导管介入部位
高位心房电极-股静脉 右室尖部电极-股静脉 希氏束电极-股静脉 冠状窦电极-头静脉或
左锁骨下静脉 大头消融电极-股动静脉 HALO电极-股静脉
22
导管在心内的安放位置
23
正常心脏起搏点及传导系统
24
射频消融术(RFCA)
5
心律失常治疗
心律失常
病因学治疗
对症治疗
......
可逆性
不可逆性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6
心律失常的治疗
❖ 药物治疗
8
心律失常的治疗
❖ 药物治疗
9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
类别
机制
药物
Ⅰ 阻断钠通道(向内) 利多卡因、心律平
Ⅱ 阻断b受体
※2.药物治疗的天平似乎向Ⅲ类抗心律 失常药物倾斜
种类多 时间长 经验多
I类
质疑!
15
2.抗心律失常药物开发进展缓慢
抗心律失常药物与20-30年前临床应用的几乎一样,除个 别药物外,几乎没有新药出现;
目前口服与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数不超过20个品种; 随国内目前已经不再生产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疗
心脏射频消融术 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 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 特定部位,释放射频 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 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 性坏死,达到阻断快 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 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 技术。
直接损 伤区
热传导损伤区
25
射频消融术适应征:
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
一、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 二、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双径路) 三、心房扑动(房扑) 四、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期前收缩(房早
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1
正常心脏起搏点及传导系统
2
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病理生理分类
临床心率变化分类
冲动起源异常 冲动传导异常
快速型心律失常 缓慢型心律失常
3
Leabharlann Baidu
心律失常的分类---按其发作时心 率的快慢分
4
心律失常的症状评估
心悸 胸闷 气短 疲乏 活动耐量降低 心衰
头晕眼花 眩晕 黑朦 晕厥 抽搐 精神错乱
益还是有害,仍然是个谜。
17
4.新研发的Ⅲ类药物令人失望
CAST试验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威信下降; 人们把希望寄托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钾通道阻滞剂); 几种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已经应用到临床,包括:
依布利特、多菲利特、 阿齐利特 经证实,这些新药对终止心房扑动,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有一
定的突破,其应用后所产生的心外副作用比胺碘酮低; 但这些药物引起的致命性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发生率不低
结论: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控制心梗后室早,却明显增加死 亡率
13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受到质疑
CAST试验影响与评价:
(1)CAST试验的意外结果震惊中外,是心脏病学史的 里程碑。
(2)药物增加死亡率的机制至今不清,可能与负性 肌 力、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
(3)美国FDA规定:I类药物不能用于心梗后无症状的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仅限于治疗威胁生命的恶性室 性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I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 全性受到了质疑与挑战
于胺碘酮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冲击。
18
5.药物仅治标不治本,而且不降低猝死率
抗心律失常药能改变心脏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降低 自律性,起到抑制心律失常的作用;但针对心律失常的致 病原因,其作用几乎为零;
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药物需持续应用到致病因素减弱 或消除后,心律失常才能被药物“根治”;病因不去除而 患者过早的停药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反跳;
30
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31
三维射频消融术
二维:X线下透视 呈平面图
最令人担心的是其能增加用药者总死亡率。
12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受到质疑
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正式试验(1987-1992年)
药物: 英卡胺、氟卡胺、乙吗噻嗪
结果:(1)入组人数:1455例 (2)CAST I:(英卡胺和氟卡胺) 死亡率7.7% vs 3%,英卡胺、氟卡胺停止试验
(3)CAST II:(乙吗噻嗪) 死亡率2.3% vs 0.3%,乙吗噻嗪停止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