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自然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自然”思想在其诗歌中的体现
中文系051班34号李仕梅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这在他的众多诗歌中都有体现。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那么,陶渊明的诗歌是如何体现出自然这一思想的呢?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陶渊明希望返归自己本来的、末经世俗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直一),表达出返回自然后由衷折喜悦之情。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从陶渊明的《饮酒序》中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自然思想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歌中都有表现。
我们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多么纯朴
自然的感受啊,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
故而我们伟大的诗人发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感叹。
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
“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
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
山花
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
再来看开《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陶渊明写给他自己的挽歌辞。
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都是最可怕最恐怖的。
可是超尘出世的陶渊明却以豁达的态度将死亡看成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故能悟出“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禅理。
这在在某些人追求长生不老万寿无疆的时代,实属难得的一大奇迹。
让我们来看《归园田居》中的笫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面对污浊的官场生活,诗人不禁发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
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早已存于心中的那个情结。
于是诗人毅然选择了远离官场污浊与世俗尘嚣,回归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或许在专食俸禄的贵族看来,这种自耕自作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实在是不值一提甚至是极其愚蠢的,可这恰恰反衬出陶渊明的高人之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简简短短的八句,便将清新静谧而又悠然闲适的乡村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极富自然之情趣,让读者不禁为之一叹,向往不已。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
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
归田后陶渊明感到无比愉悦。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诗人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
“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
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是诗人辞官回归田园后最大的解脱与由衷的欣慰。
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对自然的追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可见陶渊明并不刻意追求劳作的收获是多少,而是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舒适的田园生活。
这样的起句显得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而这更是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哲学。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诗人,崇尚自然是他的人生哲学之一。
在陶渊明的许多诗歌作品里都可以体现“自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