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
本职能
骆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
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
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
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
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
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
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科学研究是基石。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从事着国家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在这当中,高校责无
旁贷。
与此同时,科研工作对于推动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关键的意义,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既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
因此,高校应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行科学规划、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高校要发挥知识和科研优势,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建设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同样也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强力支撑。
同时,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还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等事业中,高校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高校必然对社会的发展承担相应的职责。
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纷繁复杂的,高校的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高校的发展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但高校又具有独立的发展机理,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首先必须顺应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发挥高校的优势作用和提升高校的办学实力。
鉴于高校的自身特征,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更应注重知识的沉淀、潜能的挖掘和创新思想的培育,应该做到努力构建科研转化机制、积极提升理念引领作用、主动把握前瞻社会问题,为提高所在地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层次、经济发展层次、全面提升所在地区和社会的整体素质不懈奋斗。
高校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能。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
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之间具有着互动的、双向的密切联系,高等教育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要进一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就应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就应当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就应当处理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的关系,就应当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文化进一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承担起应尽之责。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关系着民生、科技、生产、科研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等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成为向全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
要依托高校人才荟萃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统一起来,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近年来,南阳师范学院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务实肯干,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持续推进“多元办学、重点突破”、“特色名校”、“沃土和谐竞争”三大战略,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内涵带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就,谱写了学校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为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质量工程
坚持贯彻“巩固评建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质量工程,注重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强力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模式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教学资源建设由传统的分散单一型向集约型、立体化、网络化、共享型转变,教学管理机制由过于强调规范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转变。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严格规范并定期开展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抽查等活动。
积极开展教学名师、教学优秀奖、教学新秀奖、优质课大赛等评选活动,规范了教学风纪、强化了教学监督、提升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广大师生投身教学研究的热情。
(二)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深入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按照“双素养+五能力”的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文素养类教育课程+科学素养类教育课程”模块,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大力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实现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突破,省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建设成就喜人,学生就业率、考研率、考级过关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卧龙学子在全国、全省各类大赛中捷报频传。
学校现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拥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
(三)强化实践创新教学,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
全面实施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培育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指导训练实验基地”的作用,做好大学生岗位技能对接培训。
坚持“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实行“模块化”、“订单式”等实习与就业模式,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家级铜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国家二等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国家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在河南省第八届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13项,并荣获团体一等奖和最佳优秀组织奖。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生考研录取人数分别为502名、553名、715名,其中被“985工程”和“211工程”以上院校科研机构录取数分别为279名、359名、388名;2010年有366名应届毕业生通过河南省组织的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四)创建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健全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
创建富有特色、宜于操作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先后两次在全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讨会上介绍经验并向全国高校推广交流。
突出学科建设增强科研实力
(一)着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高学科发展水平
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展传统学科,壮大优势学科,扶持特色学科,发展新兴学科,重视应用学科,培育交叉学科,突出重点、凝练方向、彰显特色,努力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
以专业硕士点申报标准为建设目标,加大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特别是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学科建设力度,促进重点学科快速发展。
进一步发挥特色学科优势,重点扶持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以点带面,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发展水平。
坚持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抓手,以学术骨干培养为重点,倾力打造学科队伍,承担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积极推进“科研强校”战略,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
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实施“科学研究提升”工程,汇聚队伍、搭建平台,以硕士点申报、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科研学术水平,在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等方面取得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50余项,我省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立首批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有我省高校生物质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汉史研究基地”、文化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落户该校。
与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先后有15名教师被校外聘请为兼职研究生导师。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三)根植地域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两面学术旗帜
针对南阳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生物极具多样性的特性,全力打造生物学科昆虫生物学研究,与英国皇家洛桑研究所联合建设中英昆虫生物学实验室,进而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伏牛山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根植南阳丰厚的楚汉文化底蕴,成立汉文化研究中心并获立全省首批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入推进汉代文化研究。
将昆虫生物学研究和汉文化研究这两个最具特色的学科作为建设重点,一中一洋、一文一理,打造两个学术品牌,铸造学科两面旗帜,通过特色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学校内涵建设快速发展。
(四)外引内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围绕做强优势学科、培育特色学科、提升科研水平的目标,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实施“双百计划”和青年教师博士化、硕士化工程,重点培育教授、博士人员,抓好骨干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实施“卧龙学者”特色人才品牌工程,培养学术带头人,创建高水平学术团队。
加强科研学术带头人在团队和梯队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发挥学术骨干培养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广邀名人方家来校讲学,承办大型高端学术会议激发学术思想,创办“博士论坛”、“教授讲座”等学术品牌活动,活跃学术氛围,传播前沿思想。
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访学、参加重要学术会议等方式,开阔学术视野,提升承担重大项目和产出重大成果的能力。
发挥功能优势积极服务社会
(一)建言献策,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聪明才智,围绕地方教育文化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社会发展事业,通过专题调研、对口支援、主题报告会等方式途径,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提供咨询服务,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南阳城乡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突出在地方发展中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主动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
结合地方发展实际,积极调整学科结构,打造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学科专业群,实现学科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轮驱动”。
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战略规划、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切实增强了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全力以赴,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师范性是学校的一大特色,由学校的传统积淀所决定。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师资培养为己任,针对基础教育,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关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双向互动,受到广泛关注。
教育科学学院与南阳市教育局合作完成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成人教育学院连续开展地方初中校长培训班,组织开展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研讨会,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活动精彩纷呈等,把高校拥有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教育发展优势,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三)汇聚优势,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学校注重教学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应用,提升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用。
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并推进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有学科特色的科技产业,成为地方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
姚伦广博士、阚云超博士等发明的“侵染蛋白介导生产重组杆状病毒粒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生产安全、高效的新一代疫苗提供了技术平台;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党元林、郭戈老师主持的河南省重点科技公关项目“秸秆纤维复合隔音保温隔断墙体”,为建筑材料领域提供了一种秸秆纤维水泥复合材料,具有替代节约木材、方便环保,具有防火、防水、保温、耐久等明显优点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农业生物质资源化专业实验室,申报并成功获批了“农业生物质资源化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形成高新产品与高新产业化技术为目标,进行生物质能源化、产品化和制品化等研究开发;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郭广猛“使用多元卫星遥感数据监测震前热异常”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地方进行防灾减灾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以校长石恒真教授为首的河南省高校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开发环境友好型高效可见光光催化体系,以替代化学杀菌剂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实验支持,并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丹江口水库库区生态监测研究,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防治各类污染源的产生提供智力支持,为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四)热心热情,开展教师回报社会系列活动
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乡村,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回报社会系列活动。
教育科学学院定期到各中学为学生作义务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讲座,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法学院义务为学生、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援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教师深入工厂、农村举办讲座,指导科学生产和科学种植,既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又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教师回报社会系列活动,展示了教师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奉献社会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了学校良好形象。
承扬特色文化实现文化创新
构建“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和谐兴校”工程。
坚持教书与育人、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努力建设体现历史传承、时代风格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依托中原地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底蕴丰厚的卧龙岗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塑造与弘扬相结合,开展特色文化和地域特征研究与教学,打造学校的地方特色,真正发挥地域特色文化特殊的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并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助推叫响地域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地域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依托南阳独特的楚汉文化资源,开展汉文化研究
南阳历史悠久,是中国楚文化的摇篮。
东汉时期南阳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
南阳汉文化在汉代文化史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顶峰和代表。
南阳汉画像石和汉画砖是汉代生活画卷的记录,更是南阳汉代文化繁荣的铭石,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纯粹的本土艺术”、“敦煌前的敦煌”。
南阳汉画馆馆藏汉画像石2000余块,数量居全国之冠。
依托丰富独特的楚汉文化资源,广纳专家名人,汇聚人才队伍,凝练学科方向,进行重点建设、深入挖掘,建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汉文化博物展馆和学术窗口,建成了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文化研究中心,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汉史研究基地”,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承担了国家级项目“河南汉代文化研究”、“汉画与汉音乐文化研究”等,成功举办了“中国南阳汉文化研讨会”等大型会议,现已出版汉文化研究学术专著20部,刊发论文100余篇,完成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项目十多项。
汉文化研究已叫响国内外。
(二)依托南阳独山玉资源,开展玉文化研究
南阳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世界上独一无二,仅出自南阳独山。
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阳玉文化已开始萌芽。
之后,南阳玉文化日渐繁荣,并兴盛至今。
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