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药作用的双向性(2012s425 药剂学 王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摘要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具体又从中药性味、所含成分、机体机能状况及炮制与配伍等几个方面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字中药双向调节作用

双向性是指同一种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在功效、作用部位等方面产生截然相反的两种效果。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1]。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人体的正常生理是脏腑经络相互配合,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发生疾病时,打破了表里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升降等相互协调的平衡,出现了偏盛偏衰状态。用药的目的是多层次、多系统地对机体进行调节,损其偏盛,补其偏衰,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中药的双向性调节作用,在于同一种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它是临床应用中的一大特点。随着对中药药理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显示出中药运用的复杂性、灵活性和西药不可替代的多效性。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特别是近几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1 传统中医药中的双向作用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里,反映在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同时也可以反映在相应的药理实验中。

祖国医学认为三七、蒲黄可以活血化瘀,一方面治疗咯可血、便血、衄血、吐血等内外出血病症,另一方面可用于治疗血瘀证。药理实验表明[2],它们对凝血与纤溶过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出血停止,又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兼具止血和活血的双重作用,收到了“止血而不留瘀”的药效,这是其它西药止血药所没有的。又如,枳实是理气的代表药,临床用于治疗胸腹痞满、胀而作痛、食少欲呕、便秘或腹泻等脾胃气滞证。药理实验表明[3],枳实对胃肠平滑肌呈双向调节作用,既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其收缩增强,蠕动加快,又可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使蠕动减慢,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的肠痉挛。枳实兴奋胃肠功能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消化不良、便秘等胃肠功能低下的药理学依据;而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的作用则可能是其治疗腹痛呕吐、泄泻等胃肠运动亢进症状的药理学基础,枳实可能正是通过对胃肠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调整异常的胃肠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状态。

2 影响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因素

由于中药的性味不同,成分的多样性及不同患者的机体机能状态情况差异可导致中药产生双向调节作用。有些中药,直接应用就可产生双向性作用,其中有的同一种药对人体不同部位产生双向性,有的同一种药对人体同一部位即可产生双向性。还有些中药通过不同的炮

制、不同的剂量或不同的配伍亦产生双向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2.1 中药的性味

一般来说,每种中药只表现为单向的升浮或沉降,但也有某些中药同时具有作用趋向相反的双向性。如麻黄辛苦性温,辛温升散,可发汗解表;味苦沉降,可平喘利尿。菊花辛凉疏风清热,苦降平潜肝阳。又如当归辛甘苦温,甘温可补血止血,其水溶性、非挥发性、结晶性成分能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加强;辛苦可活血止痛,其挥发油能抑制子宫平滑肌而使子宫弛缓,从而对子宫表现出“双向性”调节作用[4]。

2.2 中药的成分多样性

中药是个多成分的集合体,单味药是这样,复方更是这样。

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因而同一种药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作用,同一种药可能含有药理作用一致的多个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数量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化学成分。如大黄中含有的番泻甙A为大黄泻下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另外还含有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5]。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在麻醉及不麻醉犬每分钟静滴1-4μg/kg后,呈现血压下降、外周动脉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却具有升压作用[6]。

中药复方是多个单位药小复方组成的更多成分的大复方,如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麻黄汤中,不仅含有兴奋中枢神经的成分麻黄碱,也含有中枢抑制成分桂皮醛;既含有扩张血管的成分桂皮油,又含有收

缩血管的成分麻黄碱[7]。这些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成分,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如某一剂量、某一机体的状态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产生某一特定的药理作用,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3 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不同,药物的效应也不同。就单一成分而言,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药理作用一般会增强。换言之,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大小一般与药物的剂量成正比。然而各种不同的药物成分,其药理作用增强的幅度可能不同。倘若是含药理作用方向一致的各种成分,一般其药理作用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如果是药理作用方向相反的两种成分,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总的药理作用的强弱就与这两种成分的阈剂量组合时各自剂量的比值和各自随剂量增加而药效增强的幅度有关。因此在中药中经常出现小剂量和大剂量药理作用相反的情况。

例如大黄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内钙释放影响不大,而对钙内流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剂量增加钙内流减少[8]。黄芪水煎液在高浓度时能抑制T淋巴细胞转化,低浓度时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转化[9]。研究证实,三七皂甙对血凝素(PHA)诱导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2,具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的双向作用[10]。黄芪水煎液小剂量时(<15%)有升压作用,而大剂量时(>35%)有降压作用[11]。2.4 药物炮制方法

药物炮制前后,其效用不同。通过对药物进行一定的加水、加热、加辅料(如酒、醋、盐水、蜂蜜、药汁)等炮制处理后,药物不仅在物

理性状上发生改变,而且其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由于炮制使药物的纯度、溶解度、有效成分的质和量发生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亦因之而变。生黄芪具抗利尿及升压作用,炒黄芪有利尿及降压作用[12]。生地黄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熟地黄有滋阴补肾、补血调经的作用。

2.5 药物配伍

配伍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中药配伍以后可产生不同于单味中药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同一药物由于配伍不同,则作用迥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药物配伍组合成方后,其相互之间产生协同、拮抗或相乘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或络合物,则整体作用发生改变。在方剂配伍上,就出现两种性质相对、功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即双向配伍原则,如寒与热、升与降、收与散、动与静、补与泻等。二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起到补偏救弊、调整阴阳的作用。如四君子汤中既含有兴奋胃肠平滑肌的水溶性成分,也含有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的脂溶性成分,两类成分共同完成对小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该作用是四君子汤治疗脾虚患者存在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药理依据[13]。在桂枝汤中,既含有升压成分Fr.B,亦含有降压成分Fr.A和Fr.E,它们一起共同完成对血压的双向调节[14]。

2.6 人体机能状态

药物的作用是以人体的机能状态为基础。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不同。中药所含的拮抗性成分是产生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而机体的机能状态则是中药产生双向调节的另一个重要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