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三首》课后检测及相关知识复习

一、文学文化常识:(15分)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其做过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5分)

2、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或晚唐)(朝代)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4分)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文学团体)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我们学过的作品有《前赤壁赋》(或《念奴娇·赤壁怀古》《承天寺夜游记》)。(6分)

二、默写文章内容:(15分)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碳翁》)《琵琶行》等。(2分)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2分)

A、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该句纪实性交代了客居地点、时令节日,既表明游子离家在外,又暗中让读者想象像邯郸这样一座繁华大都市,外面肯定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

B、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面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

C、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D、这是一首四言绝句,(应为七言绝句)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3、高适有一首《除夜作》,内容如下,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将高诗与白诗加以比较。(4分)

附: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答:相同:(1)都抒发了离乡的游子节日灯前对故乡的思念。

(2)都是七言绝句。

(3)都使用了对面落笔的写法。

不同:(1)所写的节日不同,高诗是除夕,白诗是冬至。

(2)同是对写法,白诗的后两句都是对写,而高诗只是第三句对写,第四句又回到一、二句的思路上来。

(3)同是故乡人思念游子,白诗只限于此时此刻,而高诗却延伸到“明朝又一年”,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流派)的代表诗人。从题材上看,本文是一首送别诗。(2分)

2、对本诗分析错误的一项为:( B )(2分)

A、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

B、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的反衬。(应为对比)

C、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

D、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3、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4分)

答:诗歌的前两句主要是实写。第一句交代送别的地点,点明水乡的特点,漂泊之感顿生。第二句的“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这是在交代送别的对象、事件和心情。“渺茫”二字含义隽永,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而且一语双关,即描写了眼前烟波渺茫的景致,又写了再见面的机会渺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对友人的关怀之情写的不露痕迹。

诗歌的后两句主要是虚写。想象友人去后的情景。第三句照应第二句的渺茫,

正因渺茫,才没有把握。正因为没有把握,才无法预知归宿。这一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日暮”两个字又为茫茫江水中的一叶孤舟笼罩了一层黯然的色彩,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但这一切只停留在此后时空的精神层面。最后一句淋漓尽致地传达别后无尽的感伤与依依不舍。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五、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将本诗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加以比较。(4分)

登幽州台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陈子昂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答:相同点是两诗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二者在意境创造上的侧重点不同。李诗运用的是景中藏情式,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绘来蕴涵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经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而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住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也表达了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眷恋。表面上都是写景,实际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而陈诗在意境的创造上则采用了情中见景式的手法,直抒胸臆,不用写景,而景物却历历如视。本诗看似抒情,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却能看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一片浩淼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曲忠烈凄怆的悲歌,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在诗人的悲怆中,我们还仿佛看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还能联想到唐王朝武氏专权的可怕世态,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而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宇宙的和人生的思索,都会随着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弥漫了整个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