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与六朝思想文化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与六朝思想文化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

陶礼天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100871)

Ξ

摘要 从《文心雕龙》的“文”的观念与模式、辨名析理的方法、才性之辨与言意之辨等层次,概略地讨论了《文心雕龙》与玄风笼罩下的六朝思想文化的关系;并从其“唯务折衷”的批评个性出发,就六朝文艺批评派别的分野、拟古诗作与文体论的关系以及审美心物观等问题,简要地论述了《文心雕龙》与六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体用结构 辨析名理 拟古诗 心物观中图法分类号 I 206.09

一、引论:通人恶烦 羞学章句

《序志》篇云:“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

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①

。许多研究者

联系这段话的上下文,说明刘勰《文心雕龙》崇尚儒家的思想倾向和文艺观念。这显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问题也并不如此简单,联系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将《文心雕龙》从这种文化大背景中凸现出来,我们就会对“儒家主导”说发生种种的诘难。其实,刘勰所梦见的圣人孔子,其“形象”在不同的时代也是并不相同的,刘勰之所以放弃注经而去论文,也不仅仅是由于马、郑诸儒成就在先、自己难以“立家”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受到汉魏以来“通人”理想人格的影响,认为“通人恶烦,羞学

章句”(《论说》),这与《文心雕龙》提倡“体要”、“约

简”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随着近十余年来的研究进程,对《文心雕龙》的思想倾向提出了种种新说,诸如“儒玄合流”说、“道体儒用”说、“以佛统儒”说等等②。我们认为《文心雕龙》表现了儒、道、释相结合的文艺观,其中虽然儒家思想比较突出,但在创作思想上则受老庄道家思想

影响很深。而在论述方法和全书严密的逻辑体系方面也表现了佛学思想对它的影响。六朝思想文化逐步形成儒、释、道三教相互交融会通的整个发展倾向,就是以玄学为结穴的,或说玄学是沟通三教合一的内在精神媒介。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玄学家们以体用、本末来进行阐释,使“将无同”的思想流行一时③。从经学历史看,魏晋以来,经古文学虽居主要地位,但经今文学注重“微言大义”的哲学性阐释方法亦得到新的延伸,义疏之学代替了章句之学。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而造成文化地域的明显分野,北方固守传统,南方玄风仍炽,遂有北学“深芜”、南学“约简”之别④。其时经学研究,也还受到由“格义”而逐步走向“教门”的佛学的反馈作用。《文心雕龙》的经学观,基本上属于经古文学一派,但也包容了经今文学的思想特色,并吸收了经今文学派许多重要观点,特别是其文学批评方法,不仅受到佛学的深刻作用,也受到义疏之学、辨名析理的玄学方法论的深刻作用⑤。因此,就其三教会通是在玄风鼓荡中演进的这一角度而言,我们还可以对《文心雕龙》儒、道、释三教结合的文艺思想作出进一步的开掘,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心雕龙》与六朝思想

9

44《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1997)第4期Journal of A nhui N o rm al U niversity (Ph il&Soc Sci )V o l

.25№.4(1997)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7-09-16

文化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

本文拟从相互联系的两大方面作一些思考:一是视《文心雕龙》上、下四十九篇(下篇除开《序志》)为一种体用关系,执本驭一,体用相即。由此,本文从其文的观念与模式、辨名析理的方法、才性之辨与言意之辨等层次,概略地讨论《文心雕龙》与玄风笼罩下的六朝思想文化的关系;二是从其“唯务折衷”的批评个性出发,就六朝文艺批评派别的分野、拟古诗作与文体论的关系以及审美心物观等问题,简要地论述《文心雕龙》与六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

二、《文心雕龙》与玄风笼罩的

六朝思想文化

清人孙梅《四六丛话》有语云:“尔其徵家法,正体裁,等才情,标风会,内篇以叙其体,外篇以究其用,统二千年之汗牛充栋,归五十首之掐肾擢肝,捶字选和,屡参解悟;宗经正纬,备著源流。此《文心雕龙》所以探作家之旨,而上下其议论也。”⑥将《文心雕龙》五十篇概括为“内篇以叙其体,外篇以究其用”,孙梅恐是第一人。《文心雕龙》五十篇,整体理论构架以及层次结构、文体模式的建立,均体现了玄学本体论哲学的体用观念。哲学是思想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哲学思维方式不同,乃是决定一种文化之类型、特定时代文化之个性的根本原因,作为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批评与理论,必会受到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可以说体用结构确立了《文心雕龙》的文化的观念与模式及整体理论构架;“辨名析理”表明了其具体问题阐释的批评方法。从玄学的角度出发去看六朝儒、道、释的交融关系,进而由此研讨《文心雕龙》文艺观念与批评理论,古今学者也不乏其人,但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开掘,还有所不足。同时我们并不赞同将刘勰纯然视为一个“玄学论者”⑦,玄学的方法论的运用,并不妨碍刘勰具有“宗经”的思想。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玄言诗兴盛以后,以刘勰、钟嵘等人为代表的许多文论家,给予了严肃的批评,但他们的批评是从文艺的审美特性出发的,因为如谢灵运之颐情山水,亦为清谈精神的体现。关键在于是“为文而造而情”、还是“为情而造文”,是充满老庄辞句的哲理形式,还是情采丰蕴的审美艺术。我们不能根据这一点来否认玄学对《文心雕龙》的重大影

响,或认为这种影响只是局部的、微乎其微的。

体用结构关系,包蕴层次非常广泛。刘勰自己说:“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序志》)那么“其一不用”的“一”当是指全书总序的《序志》篇,刘勰在该篇中表明了《文心雕龙》以探讨“为文之用心”为主旨,概略地说明了自己的创作动机与目的,评述了前代文论著作的长短,总括了上下篇章的主要内容,还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因此,《序志》虽非论述“为文之用心”的内容,却规划了全书的写作纲领,是不用之用,故《序志》与前面四十九篇,是一种体用关系。前四十九篇,上二十五篇论“文之枢纽”与各种文体,下二十四篇论为文的各种“用心”问题,也是一种体用关系。就上篇而言,“文”源于“自然之道”,也是“自然之道”的显现,道与文(包括“圣因文以明道”的五经)同样是一种体用关系。而五经与各种文体、“神思”与其它创作之“用心”,均可作如是观,这样就形成了体用相生相成的网络结构,本末同功互用的理论环扣,能够弥纶群言,建立起“体大而虑周”的恢宏构架⑧。《原道》篇云:“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原道》即是原“文”之道。汉人与魏晋玄学家对太极的理解,有一个从“生成结构论”到“哲学本体论”的转换。正如汤用彤先生《王弼大衍义略释》所云:“王弼虽知汉代宇宙学说,但其解《易》则扫旧说,专阐玄理。玄学与汉学差别甚大。简言之玄学盖为本体论而汉学则为宇宙论或宇宙构成论。”⑨刘勰《原道》篇有将“构成论”与“本体论”合一的倾向。从生成论角度讲,“文”(包括天地自然之文与人文)都本于“太极”,文的起源是与天地(两仪)相并生的,虽然先有天地自然之文,其后才有圣人参赞天地而创造的“人文”,但究其本源,同样是源于“太极”。正是从生成论上看,人文的最初形式,可以说就是圣人所制的八卦符号。这就叫做“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章本于五经,故文章之道就是自然之道分化而来的儒家之道;从本体论角度讲,一切“文”都以“道”为本,故对“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玄黄色杂”的自然之文,是“道之文也”;“五行之秀”的人所创生的“人文”,也是“道之文也”。两方面合而观之,结论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道、圣、文三位一体,是《文心雕龙》的

054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