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的生长 第2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生物下册鲁科版】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2.了解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难点: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

《【教学实验】对某种植物进行无土栽培》视频资源、《【教学图片】正常和缺氮、磷、钾营养的大豆植株》图片资源、《【教学图片】植物因缺乏无机盐而表现出的症状》图片资源、《【教学图片】正常和缺氮、磷、钾营养的草莓植株》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尖的结构及叶芽的结构,现在我们回顾一下!

1.根尖的结构:

根冠:保护

分生区: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多

根尖

伸长区:细胞体积增大,使根伸长

成熟区:有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叶芽的结构:

不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地补充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思考:农民给农作物施肥是为了补充哪种营养物质?

讲解:种庄稼要施肥,养花种草也要施肥。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无机盐与植株生长的关系。

【新知讲解】

(一)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提问:土壤中真的有无机盐吗?无机盐可以溶解在水中,如何能够看到无机盐的存在? 演示实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

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的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株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

(注:1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土壤浸出液,2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蒸馏水。) 讨论1.描述两株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颜色,茎、叶、根的生长状况。 讲解:1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土壤浸出液,玉米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2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蒸馏水,玉米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变浅发黄。

讨论2.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在成分上有什么区别?

讲解:蒸馏水的成分主要是水;土壤浸出液中除了水,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如Mg 、Ca 、K 、Na 、Fe 、Mn 、Cu 、B 、P 、S 等。

叶芽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芽

讨论3.为什么土壤浸出液能够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讲解:因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所需要的多种无机盐,如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实验表明,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玉米幼苗要比蒸馏水中培养的玉米幼苗生长得好,这是因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长所需要的多种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展示正常和缺氮、磷、钾营养的植株。

讲解:缺氮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缺磷时,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缺钾时,植株的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除了上述三类无机盐以外,植物还需要许多其他种类的无机盐。其中,有些无机盐的需要量十分微小,但它们在植物的生活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缺少含硼的无机盐,油菜就会只开花而不结果实。

在农业生产上,施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度施用化肥,就会使土壤板结。农田中的化肥被雨水冲到湖泊或池塘中,会使这些水域中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这将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造成水体缺氧,鱼、虾死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可以跟家长探讨合理施肥的问题,建议他们多用农家肥。

思考: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无机盐的需求量是相同的吗?

讲解: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无机盐的量是不同的。例如,油菜的营养器官生长时期,需要大量含氮的无机盐,而在开花结果时期,则需要更多含磷的无机盐。

(二)无土栽培

传统的作物栽培是离不开土壤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却可以不用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就是无土栽培。

(三)技能训练:解读实验数据

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可以用表格或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下表是对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转换成柱形图。

各发育期的天数和需水量

请分析:

1.小麦的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是怎样的?

讲解:小麦的需水量随着发育时期的推移而增加。

2.哪个发育时期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

讲解:抽穗期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

3.计算表中各个发育时期每天的需水量,并以柱形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讲解:返青期每天需水量为21.9 m3/hm2,拔节期每天需水量为38.1 m3/hm2,抽穗期每天需水量为47.8 m3/hm2,灌浆期每天需水量为38.5 m3/hm2。形成的柱状图如下:

典型例题

例1.小华将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水稻幼苗,分别有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生长正常,乙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此实验说明()

A.水稻生长需要无机盐

B.水稻生长需要微生物

C.水稻生长需要有机物

D.水稻生长需要水

答案:A

解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上述实验中,土壤浸出液培养的植株生长正常,而蒸馏水中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则可能是缺少无机盐的症状,且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各种无机盐,而蒸馏水中没有,因此可以说明水稻生长需要无机盐。

例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植物的生长所需水量相同

B.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C.同一植物不同时期所需水量相同

D.植物生长只需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答案:B

解析:不同植物所需的水量不同,如仙人掌需水量小,荷花需水量大,A错误;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发黄,B正确;同一植物不同时期所需水量不相同,C错误;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D错误。

例3.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植物生长需要()

A.维生素

B.有机物

C.水和无机盐

D.土壤微生物

答案:C

解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例4.施肥必须科学合理,下列符合合理施肥观点的是()

A.植物生活需要肥料,所以肥料越多长得越好

B.根据植物的种类、生长时期、土壤性质施加不同的肥料

C.化肥币农家肥见效快,所以多用化肥

D.农家肥中含有多种无机盐,肥效较快

答案:B

解析:施肥的作用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不同植物对肥料的需求不同,同一种植物生长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要也不同,因此要做到合理施肥,并不是施肥越多越好,故A错误,B正确;根据施肥的原则,施肥时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C错误;农家肥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经过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以转化为含氮、磷、钾等的多种无机盐,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和利用,肥效持久、但见效慢,D错误。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并了解了无土栽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无土栽培: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

七、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二)无土栽培

(三)技能训练:解读实验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的生殖及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一些进行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一些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亲本。 【教材分析】 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生物界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类。有的植物既能进行有性生殖,又能进行无性生殖。在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已详细介绍了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因此本节从植物有性生殖的复习引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回忆、观察与思考等活动,明确常见植物生殖方式的种类、实质及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进而使学生明确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无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无性生殖的因素,从而初步认识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进化顺序,以契合整套教材的编排暗线——生物进化次序。 【重点和难点】 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一年级下学期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被子植物的开花、传粉、受精、结果以及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虽然已在前面介绍过,但学生并未建立有性生殖的概念,并且学生对传粉受精过程已经有所遗忘。因此,课堂老师要充分利用南瓜生殖发育示意图,描述有性生殖的过程,重点描述被子植物传粉和受精过程,总结有性生殖后代中遗传物质的来源,从而为理解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其进化关系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实物(甘薯、富贵竹、竹节兰、多肉植物、)

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种子植物》教案5

《第三节种子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说出种子植物比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高等的原因。 4、说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区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目标 1、识别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常见植物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种子的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提前泡软的菜豆、花生、玉米、小麦的种子,新鲜的玉米,解剖针、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等用于观察的用具。 学生:请同学课下收集带来常见果实1~2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多种多样的被子植物的种子,如最大的椰子种子,最小的兰花的种子,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种子的作用。学生会非常容易认同,种子是植物所特有的繁殖器官,它承载着繁衍植物后代的作用。然而为了繁衍后代,植物种子成熟后脱离了植物体,它又具备了哪些结构来保证新植物后代的成长呢? (二)观察种子的结构 每2个同学为一组,教师给每组分发玉米、小麦、菜豆、花生的种子,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四种种子。在观察过程中要参考教材中的观察步骤从外到内依次观察,比对教材中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了解种子的结构,并依据观察后的结果将为4种种子分成2类。 在观察中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在观察中的问题。特别是观察玉米和小麦种子结构时,学生很难剥离和观察到独立的胚的结构,教师适时地给各组发放新鲜的幼嫩玉米种子,通过观察幼嫩玉米种子,剥离出完整的胚,进一步理解,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特点。 通过合作,对应种子结构模式图,学生能认识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和名称。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将4种种子,按子叶的数量分成两类。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归纳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都具有种皮和胚这一重要结构,能准确的说出胚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确,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子叶数量不同以外,还应该强调单子叶有胚乳,通过胚乳储存营养物质,而双子叶植物将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中。在种子植物的分类中,是以子叶的数量为分类依据,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有关种子胚乳方面的知识。 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部分双子叶植物的胚乳较大,种子成熟后依然维持完整的胚乳,这类植物称为“有胚乳种子”。有些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在胚发育的过程中,会逐步吸收胚乳的养分,等到成熟时,胚乳全部消失,这些种子称为“无胚乳种子”。这类植物的代表有豆科植物、兰花、油菜、甘蓝、杏仁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种子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解剖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情感。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请同学们将课下收集的常见果实,如苹果、梨、花生、芒果等用解剖刀切开,找寻种子,思考种子以外的部分,即果皮存在的生物学意义。 1、果实在发育过程中,果皮一直在外层,对未成熟之前的种子起到保护的作用; 2、在种子成熟后作用,果皮能协助成熟后种子的传播(比如有的果皮变成刺状,当有动物经过时,它就会粘在上面,这样,种子就随动物到别的地方去了;还有的果皮特化成轻柔的絮状,能随风飘飞,如蒲公英)。 3、很多植物的果皮一般贮存着养料,为植株的生长提供营养。观察后,教师归纳,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接下来,教师分发红松球果和柏树的种子球,引导学生观察木质的鳞片,掰下几片鳞片,观察种子在鳞片上的着生方式。观察后,教师归纳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是裸子植

初中生物_第二节(第一课时)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植株的生长》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植株的生长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描述根的生长过程。 具体内容: ①通过观察根尖纵剖图,总结归纳出真菌的结构特点,进而推出根尖各部分的作用;通过微课堂探究根的哪一部位生长最快,给学生提供直观感知。动手测量获得数据,并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小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根生长的原因。 ②通过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识别根尖基本结构,举例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掌握根生长的原因。 2、难点: (1)描述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各部分作用。 (2)探究根生长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种子萌发长成幼苗,幼苗生长长成植株,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植物体就要开花结果。因此,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种子的萌发”,并为下一节“开花和结果”和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于“幼根的生长”,教材首先介绍根尖的结构,是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做铺垫。此部分较为简单,只介绍了根尖的四个分区。对于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也不做具体要求,让学生做大体了解。“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这个实验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测量数据的方法及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根纵切面细胞的特点,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和根生长的原因。 学情分析 植株的生长是自然界的常见现象,学生在此方面有一些知识的积累。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有以下的知识基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特点等。但是根尖结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植物的生殖 一、教材分析: 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生物界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类。有的植物既能进行有性生殖,又能进行无性生殖。 在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已详细介绍了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因此本节从植物有性生殖的复习引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知回忆、观察与思考等活动,明确常见植物生殖方式的种类、实质及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进而使学生明确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无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一个亲代的遗传特性。 本节的重点是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无性生殖应用的认识,教材安排了扦插材料处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能力目标: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并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 3.情感目标:认同生殖方式多样性的适应性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比较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过程及遗传物质的差异,说出两者的本质区别,认同生殖方式多样性的适应性意义。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1课时

三 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刚才同学们学习了有性生殖和无 性生殖,两者有什么区别?请同 学们拿出导学案,完成表格 学生思考 上台展示 通过观察 图片,引导 学生列表 比较有性 生殖和无 性生殖的 区别,提高 学生发现 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 力。 四、 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果农经常用 枝条繁殖葡萄这种方法叫做扦插 (PPT)扦插如何操作?请同学们 带着问题观看兴趣小组同学课前 录制的视频。 同学们看明白了吗?课后同学们 可以自己尝试一下用扦插的方法 来繁殖一株葡萄。 结合刚才的视频,扦插和用 种子繁殖相比有什么优点? 果农在栽种葡萄时,还经常用压 条的方法来繁殖后代,(出示图 片) 谁能根据图说一下,什么是 压条? 思考:压条与扦插相比有何优 势? 看来无性生殖的形式多样,我在 葡萄园采摘葡萄时,还看到这样 一种现象,在这颗葡萄树上结出 两种不同品种的葡萄。果农是怎 样做到的呢? 嫁接如何操作? 自主学习课本P5,小组合作完 成问题。 1.嫁接的方式有哪几种? 2.接上去的芽或枝叫什么?被 接的部分叫什么? 3.嫁接成功的关键? 学生观看视频 繁殖速度快,保持亲代的优 良性状。 学生回答 成活率高 嫁接 学生看书思考问题 枝接和芽接 接穗砧木 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紧密 通过观看 扦插视频 让学生学 会扦插的 方法,提高 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 力,提高科 学的探究 能力。 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 力,帮助学

《植株的生长 第2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生物下册鲁科版】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2.了解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难点: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 《【教学实验】对某种植物进行无土栽培》视频资源、《【教学图片】正常和缺氮、磷、钾营养的大豆植株》图片资源、《【教学图片】植物因缺乏无机盐而表现出的症状》图片资源、《【教学图片】正常和缺氮、磷、钾营养的草莓植株》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尖的结构及叶芽的结构,现在我们回顾一下! 1.根尖的结构: 根冠:保护 分生区: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多 根尖 伸长区:细胞体积增大,使根伸长 成熟区:有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叶芽的结构:

不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地补充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思考:农民给农作物施肥是为了补充哪种营养物质? 讲解:种庄稼要施肥,养花种草也要施肥。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无机盐与植株生长的关系。 【新知讲解】 (一)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提问:土壤中真的有无机盐吗?无机盐可以溶解在水中,如何能够看到无机盐的存在? 演示实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 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的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株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 (注:1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土壤浸出液,2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蒸馏水。) 讨论1.描述两株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颜色,茎、叶、根的生长状况。 讲解:1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土壤浸出液,玉米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2号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蒸馏水,玉米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变浅发黄。 讨论2.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在成分上有什么区别? 讲解:蒸馏水的成分主要是水;土壤浸出液中除了水,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如Mg 、Ca 、K 、Na 、Fe 、Mn 、Cu 、B 、P 、S 等。 叶芽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芽

初中生物_植株的生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材料和阅读文本掌握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及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2.通过回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理解芽发育成枝条及木本植物茎加粗的原因。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植物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并能判断缺少某种无机盐的症状。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创新等技能。 通过学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让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我们迎来 了美丽的春天,同学们从生物 的角度去找一找春天的影子 吧,说一说周围的生物都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春天美吗? 所以诗人贺知章写下了千古 名诗《咏柳》 “绦”是什么意思? 说一说春天来了,周围的 生物发生的变化:发芽、 变绿、开花等等 读诗,感受春天的美丽, 通过解释“绦”自然过渡 到新课的学习。 从学生身边生物 的变化入手,配 以古诗,不仅给 予学生美的熏陶 还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芽发育成枝条过渡:其实万千枝条和绿叶都 是由芽发育来的。 那么,芽是怎么发育成枝条的 呢?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思考:茎、叶在植物体结构层 次上属于哪一层次?(器官) 器官由什么组成,组织又是怎 样形成的呢? 所以在芽的结构中肯定有保 持旺盛分裂能力的细胞,这些 细胞构成的是分生组织。 质疑 1.观察枝条,说一说枝条 由哪几部分组成? 2.看课本32页图Ⅲ-20, 说出叶芽每部分的发育 情况,并完成任务单中的 填图。 回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推测芽中有分生组织 通过观察实验材 料,让学生对枝 条有一个直观的 认识。 芽发育成枝条的 过程比较抽象, 无法找到合适的 视频资源,因此 只能依靠学生已 有的知识:“植 物体的结构层 次”,去引导学 生理解。 芽的分类那是不是所有的芽都会发育 成枝条呢? 根据发育结果不同我们将芽 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叶认识花芽、叶芽、混合芽芽的分类虽是了

鲁科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清单

初一生物知识清单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50万种,共有两大类:一类是靠孢子繁殖后代的孢子植物,另一类是靠种子繁殖的种子植物。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种子是一种生殖器官。孢子生殖只有在水中进行,而种子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 一、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生殖方式都为孢子生殖。 (一)藻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2)、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3)、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2、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意义: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②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约占90%)。③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④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药用。 3、其它:藻类植物几乎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二)苔藓植物: 1、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也没有真正的根,只有起固着作用的假根。 (2)孢子生殖,生殖离不开水 2、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意义: ①苔藓植物能腐蚀岩石,形成土壤,是自然界重要的“拓荒者”。 ②生长密集,有助于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③苔藓植物的叶大都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苔藓植物的叶片不仅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吸收水分无机盐。 (三)蕨类植物: 1、蕨类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强的原因:(1)有真正的根;(2)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 2、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2)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而且有专门的输导组织;(3)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生殖离不开水。 3、蕨类植物的意义:①蕨菜,上等的山珍②有些可酿酒和食用③有些可供药用,如贯众、卷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一)种子的结构: 1、菜豆种子的结构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2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生物下册鲁科版】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 者》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于构建植物体,而且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2.认同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概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于构建植物体,而且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2.认同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难点: 1.概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于构建植物体,而且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2.认同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机物构建植物体及养育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和产物,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1.为什么把天竺葵在实验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讲解:黑暗处放置一昼夜,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消耗掉。 2.只将完整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 讲解:除了光这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3.酒精有什么作用?

讲解: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4.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 讲解:酒精易燃,需要隔水加热。 5.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是来鉴定什么成分的? 讲解:淀粉遇碘变蓝,滴加碘液可以用来鉴定是否含有淀粉。 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都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部位。 叶绿体因含有叶绿素而呈现出绿色。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的作用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研究。 【新知讲解】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将少量小麦面粉用纱布包起来,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不断揉挤。当清水变成乳白色时,取2毫升乳白色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成糊状。冷却后滴加碘液,发现液体变蓝,说明种子中含有淀粉。 将纱布内的物质反复揉挤,剩下的黄白色胶黏物质就是面筋,取一小块放入培养皿中,滴加双缩脲试剂,发现面筋变成紫色,说明种子中含有蛋白质。 将花生种子的种皮去掉,在白纸上挤压,发现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种子中含有脂肪。

六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教材分析 鲁科版(五四制)

“种子的萌发” “种子的萌发”是鲁科版《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是本章学习的一个重点。前一节学习了种子植物,对植物种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下一节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植株的生长,所以本节内容在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两个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目的是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感知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自身条件。对照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次探究是学生们继“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蚯蚓对环境的影响”之后接触到的第三个探究活动,学生们在前两次的探究中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多个变量同时呈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仍较难理解,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活动重在训练学生对有多个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所以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 我们知道种子的萌发需要时间,在一个课时里完成所有内容得出实验结论显然不可能。为了使学生更科学的理解多个变量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又便于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示范,我计划采用两课时、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完成本节教学。其中第一课时主要侧重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梳理分析使学生明确由“一个变量一组对照”到“多个变量多组对照”优化设计的方法,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可借助课前实验拍好的照片展开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课后布置学生根据完善好的方案实施种植实践,做好记录。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汇报展示实验现象、表达交流,在学生亲身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再用课件动态展示种子萌发过程,使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并渗透情感教育。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本设计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1 / 1

鲁科版(五四制)六年级生物下册:3.2.2植株的生长(第1课时)---幼根的生长教案

第单元第课时授课人:签字:日期:

学习任务二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1.说出本实验的探究思路? 2.你的探究实验中,应选择什么样的根? 3.本实验的探究方案是? 4.讨论 (1)根的画线部分的生长情况是怎样的?据此判断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与其他小组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看看测量的数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请分析原因。 (3)当各组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时,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应当怎样处理? (4)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 5.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细胞的特点? 6.归纳:幼根的生长过程? 三、问题探究、 交流展示(15分钟)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分析探讨不懂的问题。 2、收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全班交流探讨。 3、以小组为单位,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为线索,向全班做汇报发言。

四、精讲点拨、归纳提升(10分钟)1.分生区属于分生组织,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不断补充根冠和伸长区细胞。 2.伸长区是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成熟区细胞停止分裂,且已经分化,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伸形成根毛,内部形成导管,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4.根的生长,一方面依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依靠伸长区细胞的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 五、达标检测、反馈讲评(5分钟)1.如图为某同学探究根的哪一部 位生长最快时所绘制的根尖各段 长度图,请你猜测生长最快的一 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植物的根不断向下生长的过程 中,损伤的根冠细胞由哪一部位 的细胞来补充( ) A.成熟区 B.伸长区 C.分生区 D.根冠 3.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时,选用的材料应该是( ) A.生有根毛且挺直的幼根 B.生长健壮的白色的根 C.生长缓慢的黄色根 D.生长缓慢的老根 4.下列关于伸长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伸长区细胞体积小,具有分裂能力 B.伸长区细胞来自成熟区 C.伸长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D.伸长区下部细胞较小,越往上细胞越大 5.在“观察小麦根尖结构”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根尖上有很多的“绒毛”。这些“绒毛”集中生长的部位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6.小明在观察根时,不小心伤了根的分生区,会出现的情况是( )

初中生物_种子的萌发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五四制教材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2. 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能力目标: 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 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快乐。 二、教学重点 描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取样,同时为了减少误差,要设置重复组取其平均值。 四、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 本节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所了解,并且本节内容有很多的生活经验支撑。有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学习生物的基本方法。 2.学生的本身特点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从父辈那里学会播种,有的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有的喜好人际交往为社会调查奠定了基础。七年级学生对生物有深厚的兴趣,好奇心强、好动胆大、敢问敢讲,玩的成分占优势。 本节课需要课前做实验,所以须对学生加强引导,关注弱势群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探究课题,然后完成展示资料、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在课堂上应加强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在满足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潜能。针对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教材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并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过渡:咱们班好像还有几个人做了银杏的实验,那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看来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还要再加上这一条,现在你能概括出什么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了吗?以虽然能萌发,但是长势较瘦弱。 说出实验现象并尝试分析原因。学习种子的休眠部分。 总结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和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还要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PPT展示资料:因劣质种子 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问:如果你是农民,在购买 种子前会做些什么呢? 过渡: (有的小组计算30粒的发 芽率,有的小组计算4个人的总 数)。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呢? 引导学生学习抽样检测及 注意事项。 阅读教材,学习种子发 芽率的计算方法。 分组合作,计算发芽 率,进行汇报交流 思考: 测发芽率时,你能把整 袋种子都用上吗?有人说: “为了避免浪费,用三五粒 种子测一下发芽率就行 了。” 通过 阅读资 料,了解 测定种子 萌发率的 必要性和 实际应 用,并与 前面的知 识联系, 形成完善 的知识网 络。 设计 问题,给 学生时间 和空间提 出自己的 疑问。 新授二、种子萌发的过程整体感知过渡: 其实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 的过程中,你已经观察到了种子 的萌发过程,那么这些变化是如 何发生的呢?种子萌发的力量 来自哪里? 播放种子萌发的延时视频。 回顾整节课的知识并 结合起身体验畅所欲言。 思考: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 构先发育? 2. 胚根、胚芽、胚轴 先分 享自己做 探究的观 察过程, 再看视频 留下更直 观连续的 印象

鲁科版六年级生物下册:3.2.2植株的生长(第2课时)教案

边院中学课时教案统一用纸 第单元第课时授课人:签字:日期:

2.阅读教材32页并结合图Ш-20,回答:枝条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3.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什么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4.结合课本图Ш-21,说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由几部分组成? 5.木本植物的茎为什么会逐年加粗? 学习任务二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1.无论是根的生长还是枝条的发育,都需要营养物质,那么植物生长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2.阅读34页“演示实验”,分析教材讨论题: (1)两组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颜色等)是怎样的? (2)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在成分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土壤浸出液能够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提示:(1)这两组幼苗的生长状况不一样。用土壤浸出液培养的玉米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而用蒸馏水培养的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发黄。

2.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 述中,正确的是( ) A.结构①比较坚硬,可做木材 B.结构②是由③分裂分化形成的 C.结构④呈浅绿色且比较黏滑 D.茎的加粗与结构⑤的细胞分裂有关 3.下列关于植株生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幼根的生长依靠分生区和伸长区 B.柳树的茎能加粗是形成层细胞分裂的结 果 C.芽发育成新的枝条 D.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来自土壤 五、梳理总结、 反思升华 (3分钟) 引导学生谈课堂收获,并绘制属于自己的思 维导图,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展示交流、集 体完善。 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2课时) ---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和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一、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 1.芽的发育: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2.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二、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氮、磷、钾等)、 有机物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_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开花和结果》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深入教材,结合六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有: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好课件中花的结构视频,描述花的结构是本节课的基础,生动形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描述学习的好习惯。 2、观看动画,学生对传粉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区分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了解那些花是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理解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通过观看“受精的过程”视频,让学生逐渐理解这一过程:雌蕊能产生卵细胞,雄蕊能产生精子,卵细胞和精子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种子中的胚,受精极核发育成种子中的胚乳。引导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3、阐述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花的各部分结构最终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哪个部分,使学生理解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本上图例,读取相关的花的结构、传粉、受精的过程知识,并观看动画和视频,自主描述花的结构,了解传粉和受精的过程,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过程,重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看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一种观念: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形成,培养学生形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开花和结果》教材分析 《开花和结果》是六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开花”是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前提,对学生全面认识绿色开花植物起着关键作用,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前两节学习了“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生长”,本节学习“开花和结果”順理成章。同时,本节的内容也为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植物的有性生殖学习做了铺垫。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第二课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过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的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描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2 )能力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抽样检测的方法。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种子的萌发过程”在生物圈中完成的这一事实,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通过参与培植大豆、玉米幼苗的活动,感悟生命的顽强,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发芽率 2、在研究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针对本次探究实验的特点,我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制定测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方案,然后指导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完成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种子选用大豆(测发芽率,及演示种子的萌发过程),银杏种子,(用于验证说明种子有休眠期),全班36名学生分成3个小队,第一小队用从种子专卖店买回的种子做实验,第二小队用从集市上买的种子,每个小队分为6组,每组随机抽样100粒大豆种子,第三小队测银杏种子,也分为6个小组每组银杏种子50粒,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提供相同的环境条件,每天同一时间专人记录数据,其中录制学生从取样到测发芽率的有关的视频,每天观察种子发芽的视频。本实验的设计一是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二是让学生在测得发芽率后直接观察没有发芽的种子,找出其没有发芽的原因,从而归结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所以在这些种子中直接掺杂进、瘪粒的、切除胚的、全部切除子叶或胚乳的种子。利用银杏种子的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引出“休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油菜花开了》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出于“油菜花开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之所以选取油菜花作为观察材料,是因为取材方便,全国适用范围广泛,而油菜花的构造典型、简单,学生也比较熟悉。而我们把“油菜花”换成“芥菜花”主要是因为学校实践基地里的有大片的“芥菜花”可供学生观察学习,而且芥菜和油菜同属十字花科,开的花不论是花的大小、颜色、形态都十分相近,同样很适合学生研究学习。 本课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采取总——分——总的顺序,通过到菜地里观察一棵芥菜,再对一朵芥菜花进行解剖观察;并由一棵芥菜植物上不同形态的花朵,推测一朵芥菜花成长为芥菜果实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观察各种花;探索雌蕊、雄蕊是如何产生新生命——植物种子的过程;以及动物新生命产生的过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三年级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已经自己种植和观察了凤仙花,知道它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个部分,还知道一朵凤仙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组成。 2.解剖时学生一般动作快,但可能有拉破、解剖无序、排列无序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带来麻烦。因此这儿引导学生讨论很必要,此环节采用视频演示,再用三个要点12个字小结方法:由外向内,夹住基部,依序排列。学生能很直观地学习到正确的解剖方法。 3.对果实是怎么来的,部分学生模糊知道是花,但具体是由花的哪部分变成,是怎么变化而来是不太清楚的。所以前面解剖时要注意着重引导学生描述雌蕊的颜色形态,为这一步作个铺垫。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渐变的过程;注意抓住个别学生的发现大做文章,如雄蕊上有花粉,而且容易掉落,推测花粉很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