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省作为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市之一,本人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认为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现将新旧《课标》从课程性质、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的理念,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把握到今天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转变。

一.课程性质比较,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注:划线部分为新增要求)它与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

二、指导思想比较

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例如(3):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意味着打破了过去学科知识的体系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系统联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这些既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如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如倡导教师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充满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既涉及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问题,如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优良传统.又涉及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问题,鲜明地凸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如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各种生活关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同时,还涉及了政治课必须面对的更富挑战的问题:如在“应试教育”影响至深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能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又能考查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新课程标准容框架的比较(如下图)

思想政治 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 2

(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 4 (生活与哲学)

3.国家和

国际组织常识2.科学社会

1.经济

4.科学思维常识

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思想政治 3

(文化生活)

主义常识

常识

新课程标准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旧课程标准

经济常识

哲学常识

政治常识

全部必修

旧《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全部设定为必修课,课程框架比较简单;高一年级为经济常识;高二年级为哲学常识,高三年级为政治常识。各年级教学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充分考虑了高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接、有机统一。

新《课标》确定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模块的容学习主要在高一、二年级完成,每个模块2个学分,共计8个学分。这构对应与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就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容。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6个模块,共计12个学分,主要在高三年级完成。这一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四、新旧结构体系的比较

旧《课标》的结构体系为:序言;教学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学习评价与考核。新《课标》的结构体系为:前言;课程目标;容标准;实施建议。

由此可见,两种《课标》都论及了前言(序言)、课程容,但“小”同“大”异。就课程性质而言,(略第一点以说明)这里要说明的是它把往日混淆的“德育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就课程性质而言,

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里,往日混淆的“穗育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此乃“大异”。但它们都一致承认,“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并且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此乃“小同”。另外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新《课标》提出了“教科书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旧《课标》虽然也有“教材编写与选用”栏目,但过于笼统、原则,又主要指向于狭隘的教学,“学科本位”意识浓厚。新《课标》主要指向于“课程”,它涵盖了政治课程的所有容。其实,这种差异与人们对课程和教学的关系认识有关,旧《课标》显现的是大教学、小课程的观念,新《课标》则凸显了大课程、小教学的观念。

五、课程目标比较

通过比较可知,新《课标》所提的目标有所增加和调整,总的趋势是由“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增加的目标部分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我国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所缺失的,如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等。二是时代发展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如知道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究的能力。三是政治与文化效应及育人功能的丰富和发展,如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调整的目标部分有:一是调整名称和容,如将旧《课标》中的“觉悟”目标改为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更有弹性和操作性。二是位置调整,如将原来“恰当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具辅助教学”的容,从“教学原则与方式方法”移到“分类目标”的“能力”栏目中,并将其表述为“发展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课程目标分别如下:旧《课标》的总目标: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年级分科目标:(略)

新《课标》的总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类目标:知识(略);能力(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略)

六、教学建议比较

旧《课标》为教学原则与方式方法的建议: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配合教学容,开展多种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用具。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例如新课标的具体容中使用了“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两栏,实际上是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建议。

“容目标: 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学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

是学生。”

“提示与建议:针对‘容目标’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容和路径,是可选择、供参照的建议。运用主体是教师。”

可以看出,新旧《课标》在教学方法改进、实践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能力、育人功能的开发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新《课标》突出了以下几点:依托生活背景,强调整体素质: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平等、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

七、评价建议比较

旧《课标》的评价建议: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水平以及教师教学效果;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途径相结合;学习评价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

新《课标》的评价要求: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途径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

不难看出,旧《课标》的评价建议包含以下三点: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途径、评价标准。新《课标》则强调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还提出了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尤其是“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拓展了旧《课标》中“了解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水平”的评价目的,也超越了旧《课标》的“评价途径多元、评价标准多样”所能涵盖的容。

八、教材编写建议比较

新旧《课标》有个非常明显的差异在于,新《课标》提出了以下的教材编写建议:(1)鲜明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目标要求;(2)把握容标准的要求与编写教科书的关系;(3)发掘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4)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学生使用的需要;(5)倡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

无疑,这些建议对于教材编写人员和编写单位,准确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达到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着重要作用和启示价值。

不可否认,旧《课标》曾经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多年来对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对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重构和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旧《课标》的弊端愈发明显,主要在于:(1)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2)对教学工作规定得过于具体、细致,教师只能被动执行,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3)课程缺乏弹性,无法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4)统一教材“统”得过死,难以发挥地区特色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凸显了三个基本转向:

1.从“知识本位”转向“发展本位”

以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被看成规、严谨、有序的学科知识的简单合并,教学过程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塑造。开展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课程不再被看成是“跑道”,而是看成“在跑道上跑的过程”,即政治课程从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向动态的知识体验,学生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展示独特的个性和智慧,既能获得政治课知识与技能,又能体现政治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2.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以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在教学周期之前和生活情境之外早已设定的固定的目标和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果也是事先“约定”的,设定的假想情景也只是为了“验证”知识的科学性。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课标》

卡教材、教材卡教师、教师卡学生。在重重关卡之下,教师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容,都必须执行规定而不考虑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封闭性,必然导致师生双方创造性的压抑与束缚。新《课标》则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参与、验证、研究与交流等活动;教师要了解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会在构建生命课堂的过程中,获得政治课的真理意义和价值意义的双重建构。

3.从“统一”转向“差异”

以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强求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要求之下,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则局限在毫无自主性和选择性的狭小的教学空间。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因材施教,而是置学生的差异于不顾一味地进行灌输,导致学生成为没有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知识存储器。正是如此,新《课标》力图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的现状,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有差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重磅:高中各科新教材介绍来了!新旧教材对比,一文让你看懂!

重磅:高中各科新教材介绍来了!新旧教材对比,一文让你看懂! 2019年5月9日,新教材正式发布!新版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包括数学(A、B两个版本)、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体育与健康、美术、日语、俄语、信息技术等学科。同期投入使用的还有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即思想政治、语文、历史。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为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三科 语文 新版教材语文必修共两本,分为上下册,如下图: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诗文占比近半,袁隆平、屠呦呦等事迹入选。

新版语文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67篇,占课文总数(136篇/首)的49.3%。《短歌行》、《归园田居》、《声声慢·寻寻觅觅》、《静女》均被选用。 高中语文新教材共5册28个单元,册数较以往版本有精简 普通高中《语文》全套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册。据悉,高中语文教材较以往其他版本相比,总册数上有所精简。 教材设计了28个学习单元。其中包括22个以课文为核心的单元,以及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和4个活动类单元。其中,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另外,教材设计了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板块。 温儒敏特别指出,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 课文选材上体现了革命文化。其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等5篇(首)文章,鲁迅《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还有《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省作为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市之一,本人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认为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现将新旧《课标》从课程性质、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的理念,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把握到今天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转变。 一.课程性质比较,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注:划线部分为新增要求)它与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 二、指导思想比较 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例如(3):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意味着打破了过去学科知识的体系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系统联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这些既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如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如倡导教师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充满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既涉及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问题,如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优良传统.又涉及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问题,鲜明地凸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如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各种生活关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同时,还涉及了政治课必须面对的更富挑战的问题:如在“应试教育”影响至深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能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又能考查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新课程标准容框架的比较(如下图) 思想政治 1 (经济生活)

新旧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新旧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课程标准指导着国民教育的各个方面,对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估和国家管理评估教育的基础,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比较不同版本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利于了解中国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前景。本文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2003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比较两版本课程标准各个方面的异同,以了解我国思想政治课程发展的动态和前景,为现阶段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一些建议。研究发现2017版课程标准逻辑严谨、语言简洁地在课程性质部分定义了高中思想政治的本质,在基本理念部分凸显“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结构部分变化较大,必修是培育全体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新增的选择性必修是选考思想政治学生的必学延展课程;在教学建议部分,主张“议题式”教学,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评价方式部分,与以往版本课程标准表现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深入研究2017版课程标准的核心变化——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探索核心素养培养、学业质量划分和活动型学科课程开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两版本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后,针对新课程标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出几点建议,为思想政治教师处理好新旧课程标准的衔接、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适应好利用好新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但目前的研究还

不够完善,要了解新课程标准对育人的指导效果,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 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 高中思想攻治课程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 实验稿 )》(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新《课标》自始至终貫穿着全新的教育理念 , 它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下面, 笔者对新旧《课标》从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 , 希望能帮助政治教师准确地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理性地看待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一、指导思想比较 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 , 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 , 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 , 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 ; 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例如 , 它既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 , 如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又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 , 如倡导教师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 , 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 既涉及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问题 , 如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优良传统 ,又涉及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问题 , 鲜明地凸现了 " 以学生为本 " 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 如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各种生活关切 ,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 同时 , 还涉及了政治课必须面对的更富挑战的问题 : 如在 " 应试教育 " 影响至深的背景下 , 如何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 , 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 如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 既能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 又能考查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 , 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 二、结构体系比较 质而言 , 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 ,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指出 ,"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 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 。这里 , 往日混淆的 " 德育课 " 与 " 思想政治课 " 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此乃 " 大异 " 。但它们都一致承认 ,"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 , 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并且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 。此乃 " 小同 " 。另外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 , 新《课标》提出了 " 教科书编写建议 " 和 "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 。旧《课标》虽然也有 " 教材编写与选用 " 栏目 , 但过于笼统、原则 , 又主要指向于狭隘的教学 ," 学科本位 " 意识浓厚。新《课标》主要指向于 " 课程 ", 它涵盖了政治课程的所有内容。其实 , 这种差异与人们对课程和教学的关系认识有关 , 旧《课标》显现的是大教学、小课程的观念 ( 课程是教学的下位概念 ), 新《课标》则凸显了大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及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 2017年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在以下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1.课程性质中的“变” 旧课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内容、学习高中政治的好处、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政治课程的地位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并没有明确的告知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

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学习解读: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变” 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变为“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学习解读: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迁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迁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内容经历多次变化,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发生在课程性质、目标等多方面,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都影响深远。课程改革中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里我们主要发掘新课标对之前的课标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方面及其启示。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1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标准概述 1.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的定义,准确来说就是国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目标与要求,是国家制定,能够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并能够指导学生使其明确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1.2课程标准的内容。课程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做了严密的规定,同时体现了对旧课标的批判、继承以及新课标本身的创新、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更为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这一点与教学大纲有所区别。 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迁 2.1课程性质的变化。在课程性质上,仍然坚定其政治方向,坚持

正确政治思想。《1996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称1996年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具有崇高素质的公民。《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称2004年课标)中阐述: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基本内容既包括马列主义等的本质观点的教育,为其发展打好思想根基。《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政课教学其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将能够培育学生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提上日程。我国课改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本质上坚持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在政治方面的先进性、思想性和坚定性,相比1996年的双基目标,2004年三维目标的提出,严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根据社会生活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开展探究学习和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价值,建构如识的框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等。《新课标》则提出高中思想政治在性质上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思想的政治方向、要求建立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事务的理解和参与能力,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任务。2.2课程目标的进步。由1996年提出的“双基”目标到2004年提出的“三维”目标向2017年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进步。《1996年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一个个部分,明确提出了每个年级都应该有其教学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知识的框架掌握以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2004年课标》在教学目标上的表述更为精细化,提出三个层次:总目标———分类目标———内

2022年2023年思想政治新高考对比

2022年2023年思想政治新高考对比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2019年统编政治新教材开始试行,高中政治课进入新旧教材交叉使用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首先要明确新旧教材的内容调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材;衔接 (一)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调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考改革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6年,广东省公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9年出台了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伴随着课程标准修订和新教材的使用,广东省的政治课教学进入新旧教材交叉使用阶段。 三年之内,广东省交叉使用的思想政治教材有两套,一套是2004年初审通过的教材(即旧教材),现高二和高三在使用,另一套是2019年审核通过的教材(即新教材),现高一在使用。新教材包括: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必修四哲学与社会、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二)新旧教材调整的整体对比 从指导思想上看,出新教材突出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注重政治学科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学生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从整体上看,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情境问题、活动设计,为议题式教学留下了大量的思维和活动空间,更加突出教材是教学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用好教材。“总体来说,删除内容、简化内容、降级内容(从正文到辅助文)属于教材弱化的部分,在实际教学中重要性下降,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增加内容、完善内容、升级内容(从辅助文到正文)属于教材强化的部分,在实际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突破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逻辑体系,尽快适应新教材。” (三)新旧教材模块内容调整对比 一是新教材有整体性新增内容。如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册书作为学生接触政治学科的第一本书,可见其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旧对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旧对比 一、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也适时发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对于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 1. 课程理念方面 旧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中心,而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素养本位和全面育人。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 课程内容方面 旧课程标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相对陈旧,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而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拓展,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 教学方法方面 旧课程标准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 评价方式方面 旧课程标准注重终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而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1. 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选择。鼓励学校和社会各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 4. 加强评价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发挥。

关于普通高中恩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关于普通高中恩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比 研究 论文摘要:2003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1996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相比,在课程性质、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有了许多更新与发展。这些变化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比 2003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各方面体现了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1996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相比,有以下特。 一、课程性质:坚持政治思想性,创设有效途径 《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使其成为具有很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这样阐述:“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两个课标都坚持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但从实现途径看《旧课标》仍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导致在教学中仍是以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为中心,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这个根本目标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新课标》坚持了新课程的价值观,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资源开发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三维目标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究和实践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生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升华素质。这就为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找到了一条通道。虽然这还要受到课堂教学、教师素质、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因素的制约。 二、课程目标:由单一的知识目标向三维目标发展 《旧课标》只是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提出了每年级的教学目标,仍是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课程目标仍存在睦知识倾向。《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先细化,提出了总目标一分类目标一内容目标三个层次;其次在三类目标中体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提示与建议中”提出了大量应用“演示、讨论、撰文、活动、讲演、模仿”等要求,表明十分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但笔者认为,新课标在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中没有明确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是一个缺陷。 三、课程结构:由固定化向模块化、选择性发展 《旧课标》注重了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固定性,高中三年分别讲述经济常识、

2004年版与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004年版与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比较研 究 2004年版与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课程标准是指导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比较分析不同时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能准确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有效的指导。故本论文以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2004年版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本论文从框架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对两版课程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框架体系方面,两版课程标准都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建构框架体系,都包含“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业质量”“附录”。在课程目标方面,两版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都遵循相同的指导思想,体现相同的课程性质,表达相同的功能;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2004年版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课程目标,凝聚了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在课程实施方面,两版课程标准都坚持教学实践要“以生为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重发掘教材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2017年版课程标准提倡打造以“议题”为中心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为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教学思路。在课程评价方面,两版课程标准都重视评价的作用,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2017年版课程标准增加了

学业质量标准,为培育和测评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抓手。这些变化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变革,同时,也为教师教学实践提出了新要求。基于以上对比分析,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精准解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开发“议题式教学”;深度理解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总之,两版课程标准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成就之一,都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导,2017年版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作用,仍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挖掘和落实。

浅谈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及内容设置的优缺点

浅谈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及内容设置的优缺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国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尤其是新的思想政治( 高中) 课程的设置,使德育和社会教育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我认为新课程在显示出它的明显优势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在此发表我的一些意见,希望有助于课程改革的深化。 一、新课程的优点 1、注重生活性 思想政治新课程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思想政治”新课程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它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鲜明的体现在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特别是必修课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这一改过去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的弊端。同时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突出实践性 “实践性”是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开展的高中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新课程标准遵循高中生活的逻辑,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后、课内、课外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大量的实践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参与性极高,他们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谈感想,知识的多维性和立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有利于从行动到知识再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教育部于2004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给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知识、能力、 态度的有机整合,改变了过去强调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 展为本的思想。新的课程标准在其每一细节中都渗透出对学生的生命的关怀。 (一)确立学生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和谐,倡导新的教育、学习、评价模式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一种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化了学习的过程性,强调了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索,使得以往的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好得和学生的成长融合在了一起。 新的课程标准在讲到教学观时,认为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升华,认为通过这种互动和交往,可以达到师 生之间的共同发展,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共同列为对人的生命发展的一种关怀,而这种关怀更全面,更富有人性化。 在知识获取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和学生作为获取同样“新鲜”知识的“受众”,学生渴望获得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而教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和学生分享新的发现,达到一种共进、共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实现对“新鲜”知识的挖掘、发现。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就淡化了知识的简单传授与预设,学生通过研究,慢慢掌握知识生成过程的理念,而教师在其中既充当了学生这种理念形成的引导者,也可以成为这种理念形成的受益者。 在教育价值观上,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只片面强调学生学习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而新的课程理念确立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偏向于对学生 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关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方式是多样的,渗透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评价,教师要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的形成性评价,起到教育评价应有的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比较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比较研究 作者:陈宵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28期 摘要: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于2018年重新进行修订。通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从旧到新发展的背景,比较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总结新教材在编写依据、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提出教材变化对广大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新要求和新启示。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fd19235437.html,ki.1672-3198.2019.28.061 本文提到的高中思想政治旧教材,是指按照实验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编写的版本;而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是指按照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编写的版本。比较研究新旧版本的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不仅可以总结教材建设经验,丰富教材理论研究,而且对促进教材的完善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开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从旧到新的背景 1.1 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许多内容,都是思想政治教材在落实课程设计和确定内容选择时的重要根据。因此,2018年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教材又进行了修订。 2018版高中政治教材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本必修教材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动。《经济生活》中增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这一节内容;《政治生活》在最后一课中融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生活》改动的篇幅最大,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生活与哲学》是四本必修教材中改动最小的,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框题改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这些改动的内容中能看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已经作为学校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全面融入进中学思政课的教材。因此,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与教材编写的关系,理解相关内容设计的时代需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1.2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对文本的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对文本的分析 200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它的实施给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及其教学带来新挑战。面对“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师们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新课程目标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展?”本文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选取1996年编制、2002年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程标准”)作为比较对象,对国家规定和陈述的“课程目标”进行分析,以探讨和阐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内涵。 一、总目标方面的传承与变化 在总目标上,新课程承续了旧课程中的培养目标。作为国家在高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课程必定会与意识形态相联系,所以在课程目标上,仍然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了思想政治课程目标里面的新内容。 (一)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2002年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体现在“序言”部分,具体的规定和表述为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新课程标准则专门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进行说明。各自具体内容的陈述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新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表述上虽在文字上有一定的变化,但总的来看,实际内容却存在一致性,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顾名思义,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政治上的教育,同时与相关科目和其他各项德育工作配合,完成德育任务。思想与政治是与一个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意识形态。新课程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其前言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我们所比较的新旧两个课程标准在时间上的跨度很小,出于这样一种课程性质的限定,使得它们在总目标上不会产生大的变动。 (二)变化与发展

新课改视角下对比高中政治新旧课程目标

新课改视角下对比高中政治新旧课程目标 摘要:课程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明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 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本文运用李艺的“三层架构”理论对新旧 课程目标以统一的维度进行了划分,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的 同时,也明确了课程目标四个指向的三个层次与三维目标的差异。厘清三维目标与 核心素养和新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教师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设计 和实施教学,提升教师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三层架构;比较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核心素养”这一舶来品逐渐出现在教育界中,并应用于我 国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普通高中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教育任务。2017年,教育部发布《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构建了以政治 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以学科核心 素养为导向的,强调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此课程目标与以往的三 维目标大不相同。 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一)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的新课程目标 所谓课程目标,就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 标准,是通过完成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 与以“三维目标”为依托的旧课程目标不同,高中政治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的,目标指出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思想政 治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来说,要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素 养的学生、具有法制意识素养的学生、以及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从政治学科角度,为了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科学生活和 适应社会需求而提出的,是由政治课程抽提而成的学科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它比 三维目标更加具体化、功能化和整合化,把学科本质、特有价值的内涵外显了一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主要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 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养,是这一学科素养的灵魂, 细化出来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1]。二是核心能力,即学科能力,主要指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等[2]。 二、核心素养目标的探析 李艺在《教育研究》上发文,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观点、欧盟 等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观点,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阐释,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把握,底层为双基层;中间层为问题解决层;最上层为学科思 维层。这三个结构,既不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认知(分类)目标的描述形式, 也不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目标的描述形式,“这是一个不同于既往的学科发展目标的描述框架。”[3]或许,这就是核心素养肇始者们的额言外之意。根据各 路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笔者构建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三层架构模型,如下图。 三、思想政治新旧课程目标的比较

思想品德新旧课标对比

认真学习2011年版思品课标 不断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 遵循与时俱进的精神,教育部组织有关人员对2003年5月印发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了认真修订,并于2011年12月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予以颁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改的总章程。它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实施教学的指南。只有反复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了解其主要变化,弄清其具体内容,落实其各项要求,才能提高思品课程教学效益,才能确保思品课改深入进行。 本次思品课标的学习、研讨活动之内容,拟由“简要介绍2011年版思品课标的主要变化及其具体内容”“实施2011年版思品课标必须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2011年版思品课标的主要变化及其具体内容 一、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 2003年版表述2011年版表述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思品课标(2011年版)对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与2003年版相比更

加全面、清晰,凸显了两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重要观点。一是强调这门综合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二是明确这门综合课程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对于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应这样理解:第一,指的是学习主体的生活,即学生的生活,但不排斥成人的生活。第二,指的是现实生活,但不排除以往生活和未来生活。 在初中阶段,国家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在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据此,“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表述明确地写进了课程性质中。这一表述,鲜明体现了思品课程的德育性。 二、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 2003年版表述2011年版表述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与思品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的表述顺序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的对比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的对比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I之’S‘rllESIS 摘要 我国在21世纪初进行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进行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变革。其中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对课程改革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对教材改革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及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基于知识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引下,学 生要求获得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也需要一套全新的教材。本课题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以人教社96版课标指导下 的教材和04版课标指导下的教材为载体,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编写依据在总 分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较旧教材的编写依据更能体现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教材在教材结构上实现了由“以本为本”到“以生为本”的转变;在教材内容上 有所增减整合,使内容设置更能体现时代性;在呈现方式上,教材栏目更加多样化,版式设计和图文风格更精美新颖。新教材较旧教材所发生的变化给教师教学以新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树立新的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建立开放互动 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做学生学习的 促进者,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最终目的是实现教材改革的目标,完成课程改革的任务。 教材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新教材在内容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步 伐,在体系上适应了新的课程理念。通过对教材的比较研究,可

以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顺利达到高中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研究教材有助于高中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顺利实施新课程。研究教材给教师的教学以启迪,教师根据教材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使教材、教师、教学融为一体。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比较研究;教学启示 ③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自1999年起,我国思想政治改革进程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1999年6月,《中 央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随后教育部又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由此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根据新课改的精神,2003 年和2004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 治课程标准(实验)》,并于2004年7月编写完成《经济生活》教材后于2005年相 继完成《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编写工作。在这套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前,全国选用的思想政治教材是根据原国家教委1996年6月印发的《全日 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编写并于1998年投入使用的教材。随着新 课程改革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出现了很多变化,以《经济生活》和《经济常识》为例对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意义重大。 首先,以《经济生活》和《经济常识》为例对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进行比较 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对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