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沉积微相研究
一.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相分析
1.沉积相类型
孤岛油田馆上段3~5砂组表现出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特征,砂岩含量平均30%,各砂组间砂层发育有差异,河道形态也有较大差异。
孤岛油田馆上段为河流相沉积,其中1~5砂组属曲流河沉积,依据如下:(1)岩相类型具有曲流河沉积的二元结构特征,砂岩具有典型的下粗上细的正旋回特点;
(2)粒度分布特征以跳跃和悬浮组分为主,粒度偏细,具曲流河沉积特点;
通过对取心井粒度、测井曲线特征等资料分析,沉积韵律、沉积构造、粒度结构、泥岩、砂体形态等特征,在系统取芯井单井相分析研究基础上,将沉积类型划分为四个亚相带,不同的亚相带沉积环境不同,油气富集程度不一。
主河道(河床亚相),包括河道滞留充填沉积和边滩沉积,以侧向加积为主。
以中、细砂为主,沉积物粒度粗,粒度中值0.15mm,含油饱和度57.4%,含油丰度23%,渗透率平均值4215×10-3μm2,物性好,油层厚度>5m,油气富集程度高,是曲流河沉积中主要砂体和有利的储集相带。
河道边缘相,以粉细砂为主,泥质夹层变多,沉积物粒度较粗,粒度中值0.12mm,含油饱和度46.6%,含油丰度15%,渗透率平均值2737×10-3μm2,物性较好,油层厚度2~5m,油气富集程度较高。
河漫滩沉积,以粉砂岩为主,沉积物粒度较细,粒度中值0.10mm,含油饱和度33.6%,含油丰度11%,渗透率平均值1948×10-3μm2,油层厚度<2m,油气富集程度较低。
泛滥平原沉积,沉积物以泥质和泥质粉砂为主,油气富集程度低,不予考虑。
2.馆上段沉积物源和水系
馆陶组沉积时,区内主要发育了三条水系、三个物源区,它们是以埕宁隆起为主要物源的惠民—车镇—北部沾化凹陷的水系,以垦东—青坨子凸起为物源的孤南水系,以埕子口凸起为主要物源的埕北凹陷水系。
根据区域研究资料,孤岛油田位于沾化凹险与渤中凹陷的结合部,而沾化凹
陷属于济阳坳陷的一部分。
在馆陶组的早、中期,整个坳陷明显受断层活动控制,北缘以断层为界,地层厚度等值线在邻近断层的南盘密集分布,说明当时地形高差悬殊,物源供给充分,为断陷式盆地的沉积特征;在济阳坳陷南部,地形平缓,地层厚度等值线分布稀疏,表现为坳陷式盆地的沉积特征。
馆陶组晚期至明化时期,整个坳陷的沉积范围逐渐扩大,地层厚度分布稳定,济阳坳陷有可能与渤海湾其它地区相互连通。
根据地震资料可知,位于济阳坳陷东北部的渤中坳陷上第三系地层厚度最大,主要发育为大套泥岩,可能为主要的汇水区。
根据馆陶组各时期砂岩的分布状况,惠民、车镇、沾化凹陷是砂岩集中发育区,尤其是在惠民、车镇凹陷内,形成围绕埕宁隆起南麓分布的冲积扇群,说明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埕宁隆起区,东营凹陷馆陶时期也有冲积扇的分布,根据冲积扇的分布位置来分析,物源可能来自广饶、潍北凸起。
明化组下段,整个凹陷中泥岩广泛分布,泛滥平原亚相发育,为河流中下游的沉积特点,由此推断,此时坳陷距物源区较远,物源方向可能来自太行山隆起区的东麓的燕山褶皱带的西段。
根据对馆上段砂岩碎屑成分的镜下观察结果,岩屑的成分以石英岩、花岗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碎屑为主,与埕宁隆起上出露的前寒武系古老变质岩系的组分相同,说明这个隆起可能为该时期的主要物源方向。
表4-1 车10井-埕101井馆陶组重矿物含量表
根据车镇凹陷车10井和沾化凹陷埕101井的重矿物资料分析(表4-1),车10井主要稳定重矿物的含量46.08%,而位于东部的埕101井稳定重矿物的含量66.54%;相反,由车10向埕101井方向,不稳定性的重矿物明显减少。
由此推断,物源方向来自西北方向。
3.馆上段河流流向
根据前面对馆陶组河流物源方向和汇水区的分析,不难看出,河流从南西向北东方向流动,最后汇水于渤中坳陷。
在馆上段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图上,主要小层的河道呈南—北、南西—北东方向展布。
当然在局部地区,受同沉积断层活动等因素影响,河流流向会出现
变化,在孤南断层下降但综观全局,仍然呈南西—北东方向的格局。
地层倾角测井是判断古水流流向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这方面的资料较少,但从现有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分析,各层倾角矢量图显示的水流流向与区域背景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依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表明馆上段沉积时期的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朝北东方向流去的。
二.馆上段3~5砂组砂体沉积微相划分
(一).单井微相分析
孤岛油田南区渤64块内共有取心井7口。
通过岩心观察和对取芯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以及测井反映的综合分析,总结出如下主要特征:
1.岩性特征
孤岛油田馆上段地层属河流—泛滥平原沉积体系。
粗碎屑质沉积以中细砂岩为主、粉细砂岩次之,部分为含砾砂岩,粒度中值从1+2油层组到6油层组分别约为0.117、0.121、0.118、0.142、0.201,粒度总体向上变细。
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变质岩屑为主,砂岩中石英含量50-60%,长石30-40%,岩屑15%左右,岩石结构和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且多为泥质胶结,砂岩较疏松。
细碎屑质沉积以杂色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局部可见铁质结核,钙质团块等。
表岩石结构参数
2.沉积构造与韵律组合
通过单井岩芯观察,所见主要沉积构造有底冲刷构造、槽状交错层理、斜层
理、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块状构造等。
各井所见岩性韵律组合总体上呈正韵律组合。
包括正韵律型,正复合韵律型,随机型和均质型,以前两者为主。
3.古生物特征
在细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常见炭质植物碎片。
埋藏深度大约在1400m左右的粉砂质泥岩或灰绿色泥岩中见腹足类和瓣鳃类化石碎片。
经CB20-1井介形虫组分分析:1349.5—1400.2m的黑色炭质泥岩、灰绿色砂质泥岩中见到鱼骨、鱼牙碎片。
此外,孢粉分析表明:馆上段发育较丰富的孢粉和藻类化石,以被子植物占优势。
孢子以粗肋孢属为主,藻类以盘星藻属为主,其次为葡萄藻属、卵形孢属等。
图4-1 孤岛油田?井馆上段单井沉积微相图
4.粒度分析及应用
重点对孤岛油田馆上段CB22井和CB20-1井,这两口取心井的粒度分析做出了数百个点的粒度概率图和C-M图。
概率曲线上呈现明显的两段式,主要为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截点大致位于2.75-3. 5¢之间。
粒度概率图虽为两段式,但同一砂体内部在垂向上的概率图型变化比较明显,底部砂岩中跳跃组分含量高,曲线斜率陡;中部砂岩跳跃组分含量少,曲线斜率较缓。
砂岩上部的粉砂岩,悬浮组分占优势,跳跃组分含量少。
造成概率图型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碎屑颗粒搬运方式和沉积方式不同,在砂体下部,碎屑颗粒以垂向加积为主,同时也反映出水动力条件由高向低的变化过程(图4-2、图4-3)。
馆上段C-M图反映为牵引流特点,(如图4-4所示),以PQ、QR段为主,沉积物以递变悬浮为主并含有少量滚动搬运组分。
孤岛油田馆上段粒度分析图
(二).馆上段沉积微相划分及依据
1.沉积微相划分
根据对取芯井的观察和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测井相研究,研究区馆上段1+2~5砂组归纳为四种亚相:(1)河道充填亚相,(2)河道边缘亚相,(3)河漫亚相,(4)废弃河道亚相;五种沉积微相类型:(1)边滩,(2)河道充填,(3)河漫沼泽,(4)决口扇,(5)废弃河道(图4-5)。
图4-3 研究区馆上段细粒曲流河沉积模
式图 ch an n el
deposit
图4-5馆上段沉积微相模式图
2.测井响应特征
测井响应是沉积特征的综合反映,根据岩芯资料确定沉积微相,并于相应的测井曲线对比,寻找沉积微相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
孤岛油田馆上段自然电位曲线的总特征是馆上段5-6是以箱形、钟形箱形、箱形叠加为特征,反映心滩沉积的特点;而馆上段l+2~4是在自然电位基值背景上发育的钟形、钟形箱形及低幅齿形组合,反映砂层薄,泥岩层多,边滩、天然堤及决口扇沉积的特点。
总结孤岛油田曲流河五种微相的电性模式,边滩微相自然电位存在三种情况:箱形、钟形和指状,异常幅度都比较高,电阻率曲线反应基本都是高阻,自然伽玛曲线形态都是箱形,即同一期边滩砂体从上向下自然伽玛值变化很小。
(图4-6)
河道充填微相有三种情况,一是多期指状河道叠加,自然电位和自然伽玛表现都是指状,二是几期渐弱的河道充填,自然电位表现为短促的正韵律,三是河道被细粒物质迅速充填,自然电位和自然伽玛都表现为低幅度箱形异常,电阻率极低,总体看,都有自然电位和自然伽玛锯齿状向上幅度变小和电阻率较低的特点。
(图4-7)
河漫沼泽微相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小,层薄,在自然伽玛上处于每一期洪泛沉积的顶部,即紧邻每一期洪泛面(自然伽玛回返面),处于其下部。
(图4-8)决口扇表现为反韵律尖指状或漏斗型。
(图4-9)
废弃河道在自然伽玛上表现为多期洪泛叠加,巨厚的细粒物质堆积,偶尔夹杂薄层在自然电位上低幅度异常的砂岩,这一系列薄层砂在自然电位上明显表现为正韵律。
(图4-10)
3.分亚相、微相综合特征
①.河道充填亚相
河道充填亚相是河流相中砂体最发育,砂层厚度最大的沉积相带,是馆上段油藏的主要储集砂体。
本文将该亚相划分为边滩微相合河道充填微相。
边滩微相
岩性特征:以岩屑长石粗粉砂岩、岩屑长石细砂岩、长石细砂岩。
含泥质长石粗粉砂岩和粉砂岩为特征,石英含量38~43%,长石32~40%,岩屑中变质岩屑占10~20%,泥质杂基占5~20%,砂岩疏松,属低成熟砂岩。
结构特征:砂岩的粒度中值0.1~0.21mm,概率曲线呈两段式。
沉积构造:多见小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边滩底冲刷现象不显著,常呈带“底座”的正韵律特征。
生物化石:仅见炭化植物碎片偶尔沿层理面分布。
图4-6 孤岛油田曲流河边滩微相电性模式图
图4-7 孤岛油田曲流河废弃河道微相电性模式图
决口扇河道边缘泛滥平原
图4-8 孤岛油田曲流河其它微相电性模式图
自然电位为钟形,表明曲流河边滩底部冲刷强烈,垂向粒序正递变及向上泥质增多、孔渗性变差,是边滩沉积的特点。
自然电位为钟形叠加,反映曲流河道多期发育。
自然电位曲线为齿化钟形叠加,为多期河道侧积泥岩夹层所致。
砂体厚度及物性特征:砂体厚度较大,砂岩物性较好,据物性资料分析,孔隙度32%左右,渗透率500~2000×10-3μm2。
②.河道边缘亚相
河道边缘亚相是河水满岸或漫溢时在近河道两侧形成的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河漫沼泽和决口扇沉积微相。
决口扇微相
决口扇微相是洪水决堤溢岸沿河道的凸岸形成的扇形沉积。
岩性以薄的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沉积构造多见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砂体厚度较河道边缘厚,一般小于4m,有的由于洪水多次决堤形成成层叠置的砂层,厚度达6m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其具有下细上粗的反粒序特征,在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为漏斗形或齿化漏斗形,微电极曲线上幅度差较小。
③.泛滥平原亚相
泛滥平原亚相指河道边缘以外的冲积平原沉积。
在近曲流河河道边缘以外形成河漫沉积。
由于河流的游动性,导致河道充填亚相发育广泛,在河道之间的砂体不发育处,往往形成道间洼地沉积。
岩性特征: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色、杂色、紫红色的泥岩、粉砂质泥
岩呈互层状,河漫微相中泥岩厚度较大,道间洼地微相泥岩厚度较小。
结构与构造:粒度分析表明,粒度概率图呈两段式,悬浮总体占绝对优势,截点约为3.5Φ,沉积构造见水平—波状层理、水平层理。
生物化石及含有物:见炭化植物碎片、黄铁矿结核和钙质团块。
曲流河的河漫沉积中还见有腹足类和瓣鳃类化石碎片。
砂体厚度及物性:单层厚度小于1m,孔渗性差,通常渗透率小于50×10-3μm2。
④.废弃河道亚相
废弃河道是曲流河的截弯取直作用或河道迁移改道后,废弃的河段经淤塞堆积而成。
在沉积特征上与河道充填亚相近似,所不同的是废弃河道砂体厚度相对较薄,颗粒稍细。
空间展布常为泥岩包围,砂体呈孤立的透镜状,平面上常远离河道形成土豆状、弯曲状或新月状砂体。
三.剖面沉积微相特征
1.岩电剖面模式
从前面的分析已经很清楚,目的层位主要为曲流河相沉积砂体,而且也分析了主要存在五种微相。
通过对孤岛油田南区东部的100多口井的仔细分析,在剖面上,除了正常的河道——河漫——泛滥平原微相组合之外,还有三种剖面的微相组合形态,一种就是河道——天然堤——泛滥平原,第二种就是河道——河漫——泛滥平原——决口扇,第三种就是决口扇——泛滥平原——天然堤。
图4-11 孤岛油田河流相沉积岩性电性剖面模式
2.剖面对比相分析
通过对四条对比剖面的微相分析,可见在孤岛油田馆上段的几个主力小层内,主要发育边滩和河道充填微相沉积,河漫、决口扇、废弃河道沉积都是零星发育。
(1)CB6A-1——CB22C-1井微相剖面
馆上段1+2砂组中馆上段1+23小层的两个单砂体叠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界面,主要发育边滩微相,只有CB22B-5井发育的是河道充填微相,馆上段1+24小层的两个单砂体基本上都发育河道充填微相,只有CB22B-5井的1、2两个单砂体发育的是边滩微相;而在馆上段1+25和馆上段1+26砂组中的各单砂体,馆上段1+261单砂体在CB22B-6和CB22C-1发育边滩微相,CB6A-5井在馆上段1+25下部几个单砂体发育边滩微相,其它零星发育几个决口扇、薄层河道充填、河漫沼泽微相砂体;
馆上段3砂组各单砂体边滩微相主要发育在馆上段33、馆上段34的几个单砂体上,而馆上段322单砂体除CB22C-5和CB22C-1发育边滩微相外,其它部位主要发育的是河道充填微相,馆上段321单砂体发育大多的是废弃河道和河漫沼泽微相,馆上段31小层发育薄层河道充填和河漫沼泽微相;
馆上段4砂组的各个单砂体发育的基本都是边滩和河漫充填微相,馆上段5砂组1、2、3小层的6各单砂体,除6A-1井发育废弃河道微相之外,发育的也基本都是边滩和河漫充填微相,边滩主要发育在CB22B-2、CB22B-6井的各个
单砂体和CB6B-1和CB1A-1的馆上段531单砂体及CB22B-5的馆上段522单砂体,另外,在CB25B-6井发育决口扇微相沉积(图4-12)。
(2)CB6C-3——CB25D-3井微相剖面
馆上段1+2砂组中,边滩微相主要发育在馆上段1+23小层的两个单砂体和CB1B-7井的馆上段1+261单砂体,除边滩沉积外,1+231单砂体在CB6C-5井发育河道充填微相沉积,CB25C-1井发育河漫沼泽沉积,1+232单砂体在25D-3井发育河漫沼泽沉积;馆上段1+24小层的两个单砂体基本上都发育河道充填微相,只有CB6C-3、1B-4、1B-2井的1、2两个单砂体发育的是废弃河道微相沉积;而在馆上段1+25和馆上段1+26砂组中的各单砂体,除上面所说的边滩砂体之外,零星发育几个决口扇、薄层河道充填、河漫沼泽微相砂体;
馆上段3砂组各单砂体边滩微相主要发育在CB1B-7的馆上段332、3单砂体、CB25D-1、CB25D-3的馆上段331单砂体;河道充填微相主要发育在CB 6C-5的馆上段342、馆上段351单砂体、CB 1B-3 的馆上段311单砂体、CB 1C-4—CB 25C-4的馆上段312、馆上段32和馆上段33各单砂体、CB 1B-2—CB 1B-7的馆上段352~3单砂体;废弃河道微相主要发育在CB1B-3的馆上段341单砂体、CB25C-1的馆上段352和馆上段362单砂体以及CB25D-3的馆上段362单砂体;河漫沼泽主要发育在CB25C-1和CB25A-5的馆上段333单砂体、CB25D-1的馆上段311单砂体;决口扇主要发育在CB1C-4的馆上段321单砂体、CB6C-3的馆上段351单砂体。
馆上段4砂组的各个单砂体除了44小层不发育外,其他主要单砂体发育的都是边滩微相沉积,河道充填、河漫沼泽等微相沉积,边滩微相主要发育在以下几个部位:馆上段411的CB 1B-4—CB 1B-3—CB 1B-2一线,馆上段412的CB 25C-4—CB 25D-3一线,馆上段422的CB 6C-3—CB 1C-4一线,馆上段432的CB 6C-3—CB 1B-4—CB 1B-7一线和馆上段453的CB 1C-4—CB 25D-3一线。
馆上段5砂组1、2、3小层的6各单砂体,边滩主要发育在CB1B-2的馆上段522和馆上段532单砂体、CB25C-4井的馆上段532单砂体和CB25D-1—CB 25D-3的馆上段531单砂体以及CB25A-5-25D-1的馆上段馆上段511~2单砂体(图4-13)。
(3)CB11G-2——CB27A-1井微相剖面
在这条剖面上,馆上段1+23和1+24小层的各单砂体发育的基本都是边滩微相沉积,馆上段412和馆上段421、馆上段531、馆上段532的绝大部分以及馆上段453和馆上段522的一部分,还有馆上段321和馆上段332的个别部位也发育边滩沉积,其它主要是河道充填微相沉积,次要微相沉积很少发育(图4-14)。
(4)CB271A-4——CB251C-2井微相剖面
馆上段1+2砂组中,1+23的两个单砂体发育在CB271A-4—CB251A-1,除
CB251A-5的1单砂体和CB251A-4的2单砂体发育河道充填沉积外,都是边滩微相沉积;馆上段1+24的两个单砂体发育在CB251C-5—CB251C-2,发育的基本都是边滩微相沉积,馆上段1+262发育边滩微相沉积;
馆上段3砂组在CB271A-4的馆上段321单砂体和CB251A-4—251A-2的馆上段312单砂体发育边滩沉积,侧向相变为河道充填和河漫沼泽沉积,不超过两个井距,其它零星发育废弃河道沉积;
馆上段4砂组在馆上段412单砂体、馆上段422单砂体和馆上段432单砂体发育边滩微相沉积,在馆上段44和馆上段45的各单砂体主要发育河道充填沉积,个别井点夹边滩微相沉积和向河漫沼泽过渡;
馆上段5砂组在CB271A-1井的馆上段522单砂体和251A-5、251C-5的馆上段532单砂体发育边滩沉积,其他主要是河道充填沉积(图4-15)。
四.孤岛油田馆上段平面沉积微相特征
(一).单砂体发育特征
⑴.馆上段1+23小层
馆上段1+2
1单砂体的连片主体砂体厚度较大,最厚达7.3米,河道边缘较
3
薄,一般小于2.0米,而且控制范围比较小,占砂体绝大部分的是厚砂部分;南部零星发育的土豆状砂体厚度较小,一般小于2.0米(图4-16)。
馆上段1+2
2单砂体的连片主体砂体厚度较大,最厚达9.3米,河道边缘控
3
制范围比较大,占砂体绝大部分的是厚砂部分;砂体较集中,只在主砂体两侧发育有几块不规整小砂体,且被断层所阻隔(图4-17)。
⑵.馆上段1+24小层
小层砂体河道边缘较薄,控制范围比较大,绝大部分的是薄砂部馆上段1+2
4
分,厚度高点比较分散;砂体连片性较好,单性状既不规整,在南北两侧有少量土豆状砂体分布(图4-18、图4-19)。
⑶.馆上段32小层
1单砂体砂体连续性较差,平均厚度较小,虽然最大厚度达12.3米,馆上段3
2
但厚度高点零星分布,且范围极小,南北两侧砂体较薄;河道边缘较薄,控制范围较大;砂体连通性较差。
2单砂体砂体连续性也较差,主体砂体条带状,平均厚度较大,最馆上段3
2
大厚度达9.6米,在主体砂体中范围较大,砂体边缘较宽;主体砂体周围零星分布不规则及土豆状砂体,其厚度平均值较低(图4-20、图4-21)。
⑷.馆上段33小层
馆上段3
3
1单砂体砂体分布面积小,最大厚度在本区中部,高达13.7米,但范围较小,主河道明显,周围发育很多不规则砂体,且较薄,所以平均厚度较小,河道边缘较薄。
馆上段3
32单砂体特征同3
3
1单砂体,但其厚度较小,最大单砂体厚度7.2米
(图4-22、图4-23)。
馆上段3
3
3单砂体砂体连续性较差,分布范围也较小,不到本区范围的20%,砂体厚度均较小,最大厚度7.7米,薄层砂体占大部分;没有明显的主河道,但根据砂体分布,可以看到其砂体主要以南北向分布;河道边缘较宽(图4-24)。
⑸.馆上段42小层
馆上段4
2
1单砂体砂体分布面积不到本区的40%,最大厚度8.4米,厚度高点主要分布在主河道上,主河道边缘较窄,主河道周围发育有土豆状砂体,其平均厚度较小(图4-25)。
馆上段4
2
2单砂体砂体连续性较好,砂体厚度较大,最大厚度达12.5米,主体砂体条带状,平均厚度较大,河道边缘较窄;主体砂体西侧分布的土豆块状砂体其厚度也较大(图4-26)。
⑹.馆上段52小层
馆上段5
2
1单砂体砂体分布面积占本区的20%左右,最大厚度9.4米,平均砂厚较低;砂体极不规则且连通性差,砂体的较薄部分占优势。
馆上段5
2
2单砂体砂体砂体面积占本区面积的30%左右,连续性也较差,但砂体厚度较大,最大厚度达14.5米,平均厚度也较高,厚层砂体占优势,中部河道边缘较两侧的要窄(图4-27、图4-28)。
⑺.馆上段53小层
馆上段5
3
1单砂体砂体分布面积较大,砂体在研究区东南角可以区分出几条曲流砂带,且曲流砂带间有大片泥岩,最大厚度可达14.5米,砂体平均厚度较大,中部砂体厚度比较均匀,周围砂体较薄,砂体边缘较宽。
本区中心除砂体厚度较大,且砂体较窄,所以砂体边缘很窄(图4-29)。
馆上段5
32单砂体砂体连续性较好,最大厚度7.4米,其它特征与5
3
1单砂体
相近(图4-30)。
(二).平面沉积微相展布规律
⑴.馆上段1+23小层
馆上段1+23但是主河道流线呈“人”字形,从北部向南分两支,一支向东延伸,一支向西,河道较宽,最宽可达2400米,主要河道为向东分支的河道,边滩微相主要发育在CB27A-1—CB27井组—CB25C-2—CB25C-3—1A、1D井组—CB6A-4—CB6A-G5—CB6C-3一线,1+231沉积时废弃河道发育,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侧;1+232沉积时,河流覆盖面积较大,河道较1+231单砂体沉积时更宽,两条河道砂带之间决口扇发育,废弃河道在南北两侧分布,河漫沼泽带较宽,边滩微相主要发育在CB27A-6—CB251井组—CB25C-3—CB1D-6—CB1D井组—CB6A井组。
(图4-31、图4-32)。
⑵.馆上段1+24小层
馆上段1+241单砂体主河道弯曲,宽度在400-800米之间,只有很短一段达1500米,曲流砂带发育在本区中部,总体为近东西向展布的高弯度蛇曲河,西部被断层阻隔,河道内发育有泥质沉积物,河道中部砂体较厚,两侧河漫沼泽很窄,决口扇也有发育,主河道发育在CB271—CB251C-7—CB251B-3—CB25A-2—CB22—CB11H-4一线,南北有废弃河道分布。
西北部有一河道被断层所阻隔。
馆上段1+242情况与馆上段1+241单砂体相似。
综上所述,馆上段1+24沉积时期为复杂的蛇曲河流沉积,河道蛇曲延伸,在河道的凹岸多发育边滩沉积,而在凸岸多发育决口扇沉积(图4-33、图4-34)。
⑶.馆上段32小层
馆上段32小层的两个单砂体泛滥平原和废弃河道很发育,废弃河道分布较广,呈土豆状和短弯曲带状全区内广泛发育,决口扇较少,在河道凸岸发育,河道内也可见到泥质沉积,河道不连续,但总趋势呈南北走向,北部河道河道两端较窄,中部较宽,河道宽度在200-1600米之间,河漫沼泽窄条状分布。
馆上段321单砂体边滩微相砂体不发育,主要分布在CB11D-3—CB22—CB22C-6—CB25A-8—CB25A-2—CB1D-5—CB1A-2—CB6B-5—CB6B-3一线,馆上段322单砂体边滩微相砂体更不发育,主要分布在CB22A-1—CB22C-5及CB 1A-6—CB1B-5—CB6B井组两小块(图4-35、图4-36)。
⑷.馆上段33小层
馆上段33小层的各单砂体单河道较窄,馆上段332单砂体河道最窄处100米左右,最宽也不足1000米,馆上段331沉积时间河道宽度较一致,在500米左右,馆上段333沉积时期河道砂带更窄,在主河道两侧零星分布着许多废弃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