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高亚玥1,2,王书杰3

(1.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100730;2.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29;3.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北京100730)

中图分类号:R364.15;R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25(2009)04-0250-04

doi:10.3969/j.issn.1001-0025.2009.04.020

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及系统,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栓形成机制的不断深入了解,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抗血栓药物,对血栓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血栓性疾病相关概念

1.1定义

血栓性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又称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由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血栓栓塞是指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流动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血管[1]。血栓可分为(1)白色血栓: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主要由血小板组成;(2)红色血栓: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或者停止之后,主要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3)混合血栓:常常是某部位血栓不断形成的结果。(4)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一般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又称微血栓[2]。还可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

1.2发病机制

按照1856年Virchow血栓形成理论,血管因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血流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病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在斑块未破溃之前不易形成血栓,一旦动脉血栓形成即可出现缺血和坏死。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血管壁大多无明显病变,由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刺激血小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与组织因子结合,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从启动凝血过程。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远端的栓塞[3]。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由细菌内毒素、促凝物质、血小板增多症等引起。

2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2.1抗血小板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粘附、释放、聚集功能和血小板活化起到抗血栓效应[5]。

2.1.1抑制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途径

阿司匹林。使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环氧化酶活性部位第529位丝氨酸乙酰化后失去活性,进而抑制血栓素A

2

生成、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建议在需要即刻获得抗栓疗效的临床情况下(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急性缺血性卒中)予150~300mg的负荷量,长期使用为100mg/d(75~150mg/d)[6]。

2.1.2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

噻吩吡啶类,如氯吡格雷(波立维)与噻氯吡定(抵克利得)。可选择性、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阻断AD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环磷酸腺苷(cyd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依赖的舒血管物质刺激磷酸蛋白磷酸化,抑制ADP介导的GPⅡb/Ⅲa 受体活化和血小板聚集。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急性心梗患者予负荷量300mg,然后予75mg/d,对非介入治疗的患者至少应用1个月,而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则需应用9~12个月[6]。

2.1.3提高cAMP浓度的药物

双嘧达莫(潘生丁)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是选择性的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cAMP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西洛他唑对出血时间的影响最小,安全性最高,适用于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不能耐受的患者。

2.1.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阻断纤维蛋白原配体与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1)阿昔单抗(abeiximab):1994年获FDA批准,是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7]。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行PCI治疗的患者,先予0.25mg/kg静推,然后0.125μg/kg/min持续静滴12h,最大剂量10μg/min。(2)埃替巴肽(eptifibatide):1998年在美国上市,是人工合成的环状七肽,含GPⅡb/Ⅲa受体特异识别的Lys-Glu-Asn序列(类似纤维蛋白原)。主要经肾脏排泄,半衰期1~1.5h[8]。用法:先予180μg/kg静推,然后2μg/kg/min持续静滴

作者简介:高亚玥(1978-),女,住院医师。

收稿日期:2009-02-20修回日期:2009-03-03

图1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示意图[4]

72h;PCI手术可术前先予135μg/kg静推,然后0.5μg/kg静滴,直至术后20~24h。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出血,大多数局限在血管穿刺处。其他不良反应有低血压等[9]。(3)替罗非班(tirofiban):为化学合成的非肽类药,可抑制ADP、活化凝血酶,引起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10],故可防止出血。半衰期约2h,65%通过肾排泄。用法:先予0.4μg/kg/min静滴30min,然后0.1μg/kg/min维持滴注48~108h;PCI手术可先予10μg/kg在3min内推注,然后0.15μg/kg/min持续滴注36h。

2.1.5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

血小板与胶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始动因素,也是研制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靶点。血小板表面与胶原结合的受体至少有3类:GPIb/IX/V (通过vWF间接作用);GPIa/IIa(血小板粘附的主要受体);GPVI(介导血小板活化)。针对胶原-vWF-GPIb轴、胶原-GPVI轴为靶点的抗血栓药物研制正在进行[5]。

2.2抗凝药物

2.2.1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1)普通肝素(unfractioned heparin,UFH):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使其暴露出精氨酸反应中心,与活化的凝血因子结合并使其灭活,主要灭活Ⅱa和Ⅹa因子。分子量3000~ 30000Da,平均13000~15000Da,当1次给予100、400或800U/kg时,半衰期分别为1h、2.5h和5h,需按体重给药。深部皮下注射:首次5000~10000U,之后每隔8h8000~10000U或每隔12h15000~20000U;30000~40000U/d。静脉给药:先予80U/kg/h静脉注射,然后15~20U/kg/h持续静滴,每隔4~6h监测并调整APTT为正常的1.5~3倍[3]。

(2)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Ⅹa作用,而抗凝血因子Ⅱa 较弱。分子量1000~10000Da,平均5000Da,半衰期6~8h,经肾脏排泄。由于各商品剂的制备不同,使各种商品的平均分子量、抗Ⅹa∶抗Ⅱa比值不同。用于血透患者可于透析开始时,从血管通道动脉端注入5000AⅩaU;预防术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术前1~2h2500AⅩaU皮下注射,术后皮下注射2500AⅩaU/d,连续5d。一般治疗剂量为750~ 1025U/10kg,多为2500~5000U皮下注射,2次/d,预防用药1次/d。无需监测内源性凝血活酶时间(APTT)。研究证实,LMWH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伴或不伴肺栓塞的效果与使用UFH无差别,在深静脉血栓复发、大出血、死亡率等方面与UFH亦无差别[11]。

2.2.2选择性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

(1)达那肝素(danaparoid):是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软骨素三种葡萄糖胺聚糖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抑制凝血因子Ⅹa(抗Xa:抗Ⅱa=22:1)。半衰期24h,经肾脏排泄。用于预防或治疗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血栓形成,预防血栓形成予750U皮下注射,2~3次/d;已有血栓形成则先予1500U(<60kg)、2250U(60~74kg)、3000U(75~90kg)、3750U(>90kg)静推,之后400U/h静滴4h、再以300U/h静滴4h、最后150~200U/h静滴,至少5d。监测血浆抗凝血因子Ⅹa浓度为0.5~0.8U/ml[12]。

(2)磺达肝素(fondaparinux):是人工合成的戊糖抗凝剂,选择性抑制因子Xa(抗Xa:抗Ⅱa>100),半衰期17~ 20h,经肾脏排泄。用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每日皮下注射2.5mg[13]。

2.2.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1)重组水蛭素-来匹卢定(lepirudin):从医用水蛭的唾液中提取出来、含6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7000Da、非可逆性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半衰期60~90min,经肾脏排泄。无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予0.1mg/kg/h静滴;有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先予0.4mg/kg静推,然后0.15mg/kg/h静滴。监测APTT为正常范围的1.5~2.5倍,血浆药物浓度0.6~1.4mg/ml。可产生抗水蛭素抗体,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