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动物生态学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北界(Nearctic realm)
• 包括北美和墨西哥北部。 • 有一些特有科,如叉角羚科、鳗螈科、
鹩雀科、北美蛇蜥科。
新北界特有动物
大褐熊 (Ursus horribilis)
叉角羚 (Antilocapra americana)
大鳗螈 (Siren lacertina )
白头海雕 (Haliceetusallbicilla albicilla)
• 本界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茂,动物种类多。大熊猫科、 猪尾猴科、眼镜猴科、长臂猿科、鸟类的和平鸟科、爬 行类的鳄蜥科、平胸龟科等均为本界的特有动物。鸟类 中的雉科、卷尾科、黄鹂科、鹎科、画眉亚科和八色鸫 科的分布中心在本区。
东洋界特有动物
瑶山鳄蜥 (Sinisaurus crocodilius)
Q3:生态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1)野外观察和定位站 2)实验方法 3)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方法
科学
技术
动物学基本回顾
• 动物的分类系统 • 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分区 • 动物生态的基础内容 • 动物的命名 • 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
古北界(Palearctic realm)
• 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和阿拉 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以北的亚洲。我 国的东北、华北、蒙新和青藏地区都属 于该界。
相互混杂和过渡现象成为本区动物区系的 主要特色。 • 代表动物: 白鳍豚、江豚、扬子鳄、红腹锦鸡、白颈 长尾雉、眼镜蛇等
华南区
• 包括云南与关东、广西的南部、福建东南 沿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 岛。
• 区系特点: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以热 带森林树栖食果种类最为繁盛。
• 代表动物: 华南虎、叶猴、长臂猿、猪尾鼠、鳄蜥、 儒艮等
• 7)现代生态学向着微观和宏观两极发展,宏观是主流, 微观不可忽视。生理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和分子生态学的兴 起。
• 8)应用生态学的发展,保护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生物 监测、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生 态学、经济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等。
Q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
从经典研究范畴到现代研究范畴; 从不同的研究分类,来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 20世纪20年代,生态学研究不只停留在现象的描 述,而是着重于解释现象;
• 30年代,已渐成熟,出现了大量的生态学研究成 果和著作。从解释走向了机制的研究。Lotka和 Volttera的竞争、捕食模型,生态系统概念的提 出(英国Tansley,1935)。Lindeman的“十分 之一”定律的提出;湖泊的初级生产力概念;等 等。
旧热带界(Ethiopian realm)
• 包括北回归线的阿拉伯、沙哈拉沙漠以 南的整个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及其 附近岛屿。
• 特有科很多,如长颈鹿、河马、非洲象、 狒狒、斑马、黑猩猩、大猩猩、非洲鸵 鸟、避役、爪蟾、非洲肺鱼、多鳍鱼等。
旧热带界特有动物
非洲鸵鸟 (Struthio camelus)
新热带界特有动物
红背松鼠猴 (Saimiri oerstedii)
大食蚁兽 (Myrmecophaga tridactyla)
二趾树懒 (choloepus hoffmanni )
美洲鸵鸟 (Rhea americana)
澳洲界(Australian realm)
• 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夏 威夷以及附近太平洋上的岛屿。
• 20世纪初,生态学已建立成一门科学,研 究主要表现在:
• 动物行为学 • 发育和耐受性生理学 • 水生生物学 • 生态演替 • 一般群落生态学
• 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有关生态学文献资料所设 计的范围和内容更加广泛;物理、化学、生理、 气象学及统计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的渗入,促进 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测定技术的改进。
群落生态学:就是研究群落的组成、时间空间结构
(水平格局、垂直格局等)、动态、分类(建群种、优势 种、从属种、稀有种、关键种等)、群落的昼夜和季节节 律、群落的演替等。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 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作 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增长型种群 稳定型种群 衰退型种群
种群的增长及调节
1. 种群的增长特性 种群的增长主要受两个基本因 子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其次是迁人和迁出。 2. 种群数量的变动与周期调节 特征 3、进化稳定对策:R和K对策
3
密度制约因子调节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
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
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各 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古北界与新北界
• 古北界与新北界彼此相连,动物区系有许 多共同特征,因此有学者将二这合并为全 北界。
• 鸟类的潜鸟科、松鸡科、海雀科、半蹼鹬 科;兽类的河狸科、蹶鼠科和鼠兔科为全 北界所特有。
新热带界(Neotropical realm)
• 包括中美、南美大陆、墨西哥南部和西印 度群岛。
• 它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又与其它 界隔离较早,特有种类多,计有49科,如 卷尾猴科、狨科、树懒科、食蚁兽科、美 洲鸵鸟科等。
• 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物: 五趾跳鼠、长爪沙鼠、野马、双峰驼、大鸨、 毛腿沙鸡等
青藏区
• 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除外)、西藏和四 川西部,东由横断山脉北端,南由喜马拉 雅山脉,北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 诸山脉所环绕。
• 区系特点:较其它区贫乏得多,主要由适 应高原的特殊种类组成。
• 代表动物:野牦牛、藏羚、雪鸡、雪鹑、 高山蛙、温泉蛇等。
西南区
• 包括四川西部、昌都地区东部,北起青海, 南抵云南北部。
• 区系特点:该区含有丰富的高原和高山森 林动物,食虫类在本区特别繁盛。另外, 该区动物区系兼具了南北方动物区系的特 征。
• 代表动物:大熊猫、小熊猫、羚牛、白唇 鹿、白腹锦鸡、橙翅噪鹛
华中区
• 包括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 • 区系特点:本区特有种不多,而南北类型
• 4)化学生态学的形成。种间和种内相互作用,依 赖化学物质,也是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 5)70年代以后,群落生态学发展,从描述群落结构、定 量分析、排序和数量分类,进而讨论群落结构形成和机理。
• 6)生态系统生态学是70年代以后发展的主流。E .Odum 《生态学基础》;H.Odum 对生态系统能流和能量收支 的研究。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是系统分析与生态学的结合, 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白颊长臂猿 (Hylobaters leucogenys)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金额叶鹎 (Chloropsis aurifrons )
我国动物地理区划
根据对我国自然区划,动 物区系和生态动物地理群 的综合分析,把我国的动 物地理区划分为东北、华 北、蒙新、青藏、西南、 华中和华南7个基本区和 19个亚区。其中前四个区 属于古北界,后三个属于 东洋界。
种群的数量变动
出生率(natality):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内每一个体 所产后代个体的平均数。
死亡率(mortality):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内死亡的 个体数与种群数量的比率。
生命表与成活曲线: 死亡率随着年龄变化的情况及 曲线。
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及 各期个体数量的比例。
种群年龄的三种基本类型
普通斑马 (Eguus africanus)
非洲象 (Loxodonta africana)
长颈鹿 (Giraffa camelopardalis)
非洲肺鱼 (Protopterus annectens)
东洋界(Oriental realm)
• 包括喜马拉雅以南的亚洲南部、我国南部、印度半岛、 中印半岛、马来半岛、斯里兰卡岛、菲律宾群岛、苏门 答拉岛、爪瓦及其附近岛屿。
2)真正成长是从17世纪开始:
鲍尔(Boyle)1670年发表了大气压对动物影响效应的试验,是动物 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法国的雷莫(Reaumur)1735年发表6卷昆虫学著作,记述了许多昆 虫生态学的资料; 马尔萨斯(Malths)1803年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阐明了人口增 长与食物的关系; Liebig(1840)发表了植物营养的最小因子定律; 达尔文(1859)发表了著名的《物种起源》; 赫克尔(1869)提出了生态学的定义; 德国的摩比乌斯(Mobius)1877年提出了生物群落的概念; 德国的斯洛德(Schroter)始创了个体生态学(autoecology)和群体 生态学(synecology)两个概念。
东北区
❖ 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山地森林及 山麓一带的森林草原,西部的松花江和辽 河平原。
❖ 区系特点:本区耐寒的森林动物十分丰富。 ❖ 代表动物:
紫貂、驼鹿、狼獾、雪兔、松鸡科,中国 林蛙、黑龙江草蜥、极北小鲵等。
华北区
• 北临蒙新区与东北区,南抵秦岭、淮河,西起甘 肃,东临黄海和渤海。西部是高原,北部是山地, 东部是平原。
• 缺乏特有科,有很多特有属,如骆驼、 羚羊、旅鼠。
古北界特有动物
普氏原羚 (Procapra przewalskii)
双峰驼 (Camelus ferus)
川金丝猴
藏 羚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antholops hodgsoni)
旅鼠
(Dicrostoneyx sp.)
动物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课程回顾
• 教学方式:提问与解释
Q1:谈谈你对生态学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 从经典生态学到现代生态学
经典与现代生态学
• 分界线可以划在20世纪60年代 经典生态学经历了建立前期和成长期两个阶 段。
1)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期:人类认识到了环境和气 候对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 的重要性。
动物生态学的一般内容
基本概念
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各种因素的总 和,它包括生物周围空间以及其中直接或 间接影响生物有机体生存的多种因素。
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规律的科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是以个体为对象研究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环境因子对生物的 影响,也研究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 生活史等。
生态幅:耐受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种群生态学
种群:是指特定时间内同种个体在一定区域 的自然组合。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 内的数量和分布状况,以及其数量变动规律和影 响因素的一门科学。
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 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数量特征。如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和数量变动等。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
• 1)种群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关于种群调 节和种群数学模型的研究。
• 2)生态学、行为学和进化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 发展前景的进化生态学。
• 3)行为生态学的发展,德国的Lorens(1950) 和Tinbergen(1951)发展了行为生态学,获诺 贝尔奖。Krebs(1981)的《行为生态学引论》
生态因子:环境中各种对生物有影响的因 子。
生态因子分类
可分为:
(如共生、共栖等)
:光、温度、水和风等 :土壤性质、结构等 :盐度、酸碱度等
有关生态因子的一般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任何特定因子的最小需要量是决 定某一物种分布或个体生存的根本因素(利比希定律 或桶板理论)。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 上的过多或过少,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忍受限 度时就会影响该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 是现今动物区系最古老的区域,特有科多, 保存有现存最原始的一些动物,如单孔目 (鸭嘴兽)和种类繁多的有袋目。
澳洲界特有动物
鸭嘴兽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红大袋鼠 (Macropus rufus)
喙头蜥 (Sphenodon punctatum)
鸸鹋 (Dromiceius novaehollandiae)
• 区系特点:特有种类少,有若干南北动物过渡的 特点,但偏重于北方。啮齿类种类较多。
• 代表动物 岩松鼠、褐马鸡、长尾雉等。
蒙新区
• 包括内蒙和鄂尔多斯草原、阿拉善(包括河西 走廊)、塔里木、柴达木、准葛尔盆地和天山 山脉等。
• 区系特点:动物种类贫乏,主要是适应于荒漠 和草原的种类 ,具有一些特有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