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刘吉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在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党再一次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朴实的真理,然而又可以说是一个意蕴无穷的哲学命题,其科学内涵是极其丰富、博大精深的。

对此,我谨从国际国内大背景的角度,试作以下几点分析。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命运的挑战
如果从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算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150多年了。

共产主义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战争和革命年代曾有过巨大的辉煌。

然而,随着苏东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苏联共产党亡国亡党,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共产党人面对着极其严峻的历史性挑战。

挑战之一:“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邓小平同志就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实事求是地第一个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一再教育全党要认真对待并深入认识这个问题。

他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当时,苏联还是社会主义超级大国,邓小平就指出,对这个问题,老实说,苏联也不要吹牛,也没有搞清楚。

后来的实践证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许多方面违背了社会主义的真义,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最后干脆自我崩溃,走上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

中国在邓小平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7页)我们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比较全面系统地解决了这个世纪难题。

挑战之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崇高理想,也是向广大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庄严承诺。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中摸索前进,共产党本身也不能不处于变化之中。

更何况面对着马克思逝世后100多年人类社会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前进道路上复杂多变的困难和风险,党的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性挑战。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进行相应的变革。

而政治体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分割的和最核心的一环。

因此,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邓小平同志曾经一再强调:“政治体制
不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不下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还可能丧失。

”“我们这场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最后成功与否,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

”无疑,党自身的改革又是党面临的更为严峻的历史性挑战。

)邓小平同志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这个党不抓不行了”。

(在他最后一次公开讲话、留给全党的“政治遗言”中仍是念念不忘这个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现在还不放心啊!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

(邓小平同志把这个历史性任务交给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推进了许多年,中国和世界又发生了许多变化。

人类进入了崭新的21世纪。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屋建筑瓴地提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一个“基本问题”和“两个历史性课题”,正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下“共产党怎么办”这一历史性挑战最准确、最深刻的概括。

问题搞准确了,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这个历史性挑战做出了全面正确的理论回答。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复杂时代命题
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领导着世界上最多的人民建设着人类全新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屈指算来,这一伟大进程已经持续50多年了。

期间,党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

这许多的经验教训归结到一点,正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那样,必须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它是共产党建党的宗旨,也是衡量真假共产党、共产党是否变质的试金石。

因此,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就在于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现实中人民选择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拥护共产党,不是因为“共产党”这三个字,而是因为共产党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如果共产党立党、执政不能做到这一点,或者做得不好,人民就有权也必然进行新的历史选择。

在这一点上,历史是无情的,人民也是无情的。

苏联共产党以及东欧一些共产党最终被人民抛弃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就必须充分反映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求。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强国富民,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求就是实现伟大的复兴。

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升起,无不举起这两面旗帜,但是如果它掌握国家权力而做不到强国富民,实现不了民族复兴,它就必然会被中国人民所唾弃,甚至只能昙花一现。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国民党执政,概莫能外。

历史的责任最终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在中国共产党五十多年的执政历程中,前七年经济恢复时期干得不错;再十年虽然失误很多,但算算总账也还可以;十年“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把中国经济和社会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邓小平力挽狂澜,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而使中
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台阶,人民从贫困走向温饱,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现在,)人类进入了2l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使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进而走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兴衰存亡。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是什么?从大的方面讲,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这个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

我们过去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失误之源。

错误和挫折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终于认识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最根本的规律。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的100多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在不同层次上显现了许多新的规律性现象,这是当代共产党人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认识的。

就实现现代化这一社会发展目标而言,人类在这一百多年的实践中显现出一系列共同规律: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城镇化,解放农村劳动力;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减少第一、第二产业;必须努力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以减少体力劳动,增进生产效益;必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纳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走向科学研究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科业社会”……等等。

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有特色,但以上各点概莫能外。

以上三大规律在实现“现代化”这点上达到了统一。

请注意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现代化的一个严重后果:社会的劳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56年,美国蓝领工人首次降为整个社会劳动结构的49.8%,此后,80年代降为30%以下,90年代继续降至10%,社会学家预计本世纪初还要进一步降至5%。

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的有关情况也显示出同样的历史大趋势。

农业早已在工业化历程中不断减少了,美国农业从业人口目前只占2%,其它工业化国家也无不在10%以下。

如果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那末,这个劳动结构的根本转变也必将在21世纪的某一年发生,而且我们希望它发生得越早越好。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建理论却构成空前严峻的挑战——共产党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基础似乎有被严重削弱甚至消解的危险。

一定意义上讲,这的确是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相当复杂难解
的时代命题。

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理论创新,全面正确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以及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怎样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掘墓人、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建设者呢?他们依据着这样三个基本原理:(1)无产阶级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剥削。

因此,无产阶级具有最坚定的革命性。

(2)无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后机器大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劳动。

机器大工厂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

因此,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最有前途的力量和新兴阶级。

(3)无产阶级占有人口的大多数。

当时世界工业之都——英国曼彻斯特人口中80%是无产阶级,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就意味着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15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诸多“剧烈和深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总是也必须是依据变化了的新事实,得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结论。

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生命力之所在。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不仅意味着它是原创的生产力,而且是最先进的生产力。

因此,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其劳动方式的阶级或阶层,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毋庸赘言,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已经不是典型的代表了。

第二,随着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等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及其相应的体力劳动者越来越少,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成为人口和社会劳动力的少数了。

从全人类讲,虽然实现这一转变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无论如何它已经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

第三,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创造的社会财富呈几何级增长。

“蛋糕”大了,虽然无产阶级仍然受着资本家的剥削;贫富悬殊仍然巨大,乃至更大,但无产阶级所分得的那份“蛋糕”,也已不再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了。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一部分蓝领工人甚至进入了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所谓“中产阶级”。

因此,社会革命的动力、方式和精神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和剧烈”的变化。

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当年所依据的三个基本原理仍然正确,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所得出结论的内涵必须有一个全新的发展。

如果像传统的特别是苏联模
式社会主义所宣扬的那样,无产阶级就是蓝领工人阶级,那么,一个占人口少数而又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层或阶级,如何能承担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呢?原来,“无产阶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指出的那样,分为两个阶层:“体力无产阶级”即蓝领工人和“脑力无产阶级”即知识分子。

在当年历史条件下,蓝领工人是无产阶级的主体,而在当代,它已经或正在下降为少数了。

反之,当年占少数的脑力无产阶级,现在已经或正在上升为无产队级或工人阶级的主体,而且正在成为社会人口与劳动力的主力军,成为知识经济和科学社会的栋梁。

在当代,正是掌握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站在第一生产力生产第一线,正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实现着人类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知识分子,标志着当代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

而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仍然占有社会人口的大多数,自然代表着人类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彻底解决了一直困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难题——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在新世纪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对几种责难的辩驳
正如一切科学创新的命运那样,在创新伊始总是要受到种种责难。

一定意义上讲,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两个方面责难、歪曲和攻击,又一一战而胜之的历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可以说一直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责难。

——“忘了工农,背弃工农”。

这是来自“左”的方面的责怪。

其论是说,共产党打天下的时候,依靠工人、农民流血流汗;现在江山坐稳了,就要依靠知识分子了。

共产党变成知识分子党了,甚至是“富人党”了,说穿了正在向资产阶级政党蜕变。

以上这种责难似是而非,猛一听,颇振振有词,有点迷惑。

可是他们真的是在维护工农大众的利益、捍卫马克思主义吗?否。

在旧社会,工农大众没有文化,不是他们头脑笨,也不是他们心甘情愿做“睁眼瞎”,而是因为他们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没有钱上学。

现在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建设50多年了,难道还要让他们的子女、孙子女,世世代代继续受不到良好教育,只干粗重简单的体力活,永远处在贫穷的地位,才是维护工农利益?这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吗?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而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决定性要素,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造就庞大的优秀知识分子队伍,更不要说迎接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社会了。

大批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从何而来?社会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能也必须从广大工农大众及其子孙后代中涌现。

因此,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努力使工农大众知识化,更准确地说,就是“工农大众知识分子化”。

这才真正是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那种让工农永远处于
粗重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地位,虽然同时保持他们人口大多数的优势,尽管戴上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高帽,不仅使国家经济上不去,实现不了现代化,而且使工农大众日益贫穷,社会主义光辉不再,这才是真正摧毁了共产党执政的根基。

还应该指出一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是指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为了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导向,丝毫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工农和体力劳动。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真诚劳动的人们,理所当然都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维持共产党执政的权宜之计”。

这是来自有的方面的责难。

其论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说得好听,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共产党自己长久执政?共产党过去那套说教,老百姓听腻了,不信了,再老一套执政维护不下去了,被迫想出“三个代表”花样翻新,还不是糊弄老百姓?这些似是而非又振振有词的观点,首先是概念混乱:它假定长久执政就注定是不好的。

我们说,判定一个政党执政是好是坏的要害不在于长久还是短暂,而是为谁执政?如何执政?如果是为人民执政,为人民谋利益,执政的方法是科学的、民主的、有效的,从而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长久执政有什么不好?不正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人民所期待的吗?反之,如果为少数人执政,为某种集团利益执政,脱离人民,欺压人民,即使是短暂的执政也是不好的,也是人民反对的,一定为人民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立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因此共产党执政本质上是与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与人民愿望是完全一致的。

只要共产党坚持自己的宗旨不变,为人民办好事,广大人民是衷心拥护的。

这已为党执政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所证明了。

诚然,共产党不是神,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共产党执政的现实还有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事。

正是吸取了历史教训,正是为了克服现实缺点,拒腐防变,增强自身生机与活力,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为了提高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能够长久执政,可这正是为了在新世纪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从总体小康顺利发展到全面小康,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有什么不对呢?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努力把自己改革成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党,以适应人民的要求,民族的要求,历史的要求。

这样出自公心的真诚之举,还要受责难,实在是有违情理之事。

——“全民党”。

在这一点上,“左”和右殊途同归,畸形一致。

“左,”的观点责难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属性,搞赫鲁晓夫的“全民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民主党的理论。

说什么允许私营企业主人党,就是想把党改造为“富人党”,最终蜕变为资产阶级政党。

右的观点欢呼中国共产党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作为新的指导思想,也认为这是共产党变质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不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了,搞“全民党”,是向社会民主党靠拢了。

有人甚至建议和预言,五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必将改名“中国社会党”。

以上两种观点不仅说明他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完全无知,同时也是他们一厢情愿的偏见。

无知离真理遥远,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我们说,判断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不是看它成员的成份组成或自我标榜什么,而是看它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以及在这两者指导下的组织章程及实际行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立各个发展阶段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不论是工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私营企业主,还是其它社会成份,都必须首先理解和拥护党的理论,承认党纲党章,并经过足够时间的实践考验,证明口心一致、言行一致,才可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员,何来“全民党”之有?从前面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的详细论述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恰恰相反,在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世界发生了“深刻和剧烈”的变化之后,党与时俱进,进一步保持和突显了自己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社会劳动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劳动者阶级的社会利益从本质上、全局上、根本上是一致的。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劳动的领域和方式大大扩展、丰富、深化了,新的阶层不断涌现,社会财富增多了,劳动者富裕了,手中也有资本了。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价值及其相应的阶级、阶层分析,都不应与当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同日而语。

从党自身来说,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也是一个历史地位的转折。

执政党的使命就是执政为民,让人民安居乐业,让人民从贫穷到温饱,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进而到共同富裕……一句话,为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同时提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有了全体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这样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共产党的执政自然是铜墙铁壁,社会主义事业必然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所有这些都是与“全民党”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