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音乐剧行业发展的几大外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音乐剧行业发展的几大外因
(2013-09-13 22:16:29)
转载
标签:
分类:产业解读
音乐剧
妈妈咪呀
猫
产业
文化
这些年来,业界一直在谈论和期待着音乐剧的春天。春天的标志是什么大约得有一个量化的指标。以个人的看法,至少偌大的中国,五部音乐剧同时上演,或者至少,一个城市里,三部音乐剧同时上演,连演三个月以上。做到这些,大约算得上音乐剧的春天吧。事实上,这些指标虽然只是一些预设,却不苛刻,百老汇与伦敦西区不能比,即便韩国与日本,也早已将这些指标远远地超越了。
前一段时间看文章,谈到互联网行业很多强大的跨国公司,如雅虎、谷歌、易趣等,纷纷在中国遭遇落败,而且都败给了本地同质化的公司。这些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发展得大多兴旺,唯独在中国落败,是何原因如果只是一两家,也许是经营问题,但集体落败,不免令人感到与“更大的因素”有关了。
由此联想到音乐剧行业近些年来的发展,似乎也碰到这样的问题——作为西方舶来品的音乐剧及其运作模式,在中国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拿上海来说吧。十几年来,上海引进多部海外经典音乐剧,证明了其市场是全国最好的,为此很多公司萌发了在上海开始音乐剧产业化的雄心壮志。可多年过去,无论原创还是本土化,大型音乐剧能长演三个月以上的一部也没有,更不用说三部大戏同时长演了。也就是说,上海的音乐剧产业还远未成型,其他城市更不用说了。
值得留意的是,一家落户上海本地的音乐剧制作公司,两年里陆续推出《妈妈咪呀》和《猫》中文版,第三年又推出改编自韩国的音乐剧《寻找金钟旭》和《公主的盛宴》中文版。这一系列举措,可谓成果丰硕、阵势不小。但是,如果将其反响与当年亚洲各国相比较,会发现巨大差异。30年前的日本与十几年前的韩国开始音乐剧本土化的时候,属于爆发式增长,即一经上演后,多个城市长演不衰,随即音乐剧的产业模式开始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而我们的音乐剧本土化的反响,相比就小得多,更谈不上爆发式。首轮演出一两个月,依靠一系列宣传,尚有不错反响,到了第二轮,情况便会明显弱于前一轮,到第三轮,会更弱,显得后继乏力。换句话说,我们的音乐剧环境缺乏惯性消费,只要不大做宣传,就难以引发市场长期自发购票的状况。
原创音乐剧是如此还情有可原,因为创作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即便日本和韩国,音乐剧产业已经不小,但原创的成果依然不大。但奇怪的是,同样是本土化制作,同样制作的品质也不错,走着相同的发展模式,为什么结果却不相符而这发生在一个拥有巨大人口与市场,按理说应释放出几何倍数的市场能量的国土,为什么这些状况不免令人感到与“更大的因素”有关了。
马云说“赢在细节,输在格局”,我深以为然。在竞争激烈的格局下,内因是细节,做不好,同类的竞争中就赢不了。但如果大格局不成熟,细节做得再好也是不够的。所谓水道才能渠成。这世上无论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人的作为,都离不开背景与平台,而这所谓“更大的因素”便是决定了一个行业能在什么平台上讲话,也决定它在某一历史阶段下可能发展成什么样子。
本文并非唱空音乐剧产业,只是在经历多年所谓业内工作后,深感行业内的很多问题,根源其实在行业外。本文便是试图对这“更大的因素”做一些解读与分析。在此之前,先谈一谈音乐剧自身的行业特点。
首先,音乐剧是小众的高消费娱乐行业。与其他舞台艺术一样,音乐剧一周最多八场,场次有限,而一个剧场能容纳的观众数量一般在2000人以内,也是有限的。与电影可以同时在全球无数屏幕放映相比,与电视可以同时在无数电视机上播放相比,与网络可以跨地域多点的播放与下载相比,音乐剧显然是小众的。正因为小众,在带来独特的现场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决定了观众需要花费比其他娱乐产品更高的代价才能享受得到。这在国外也是一样的。观赏一部歌剧或音乐剧,票价就是比电影贵很多。百老汇和伦敦一部音乐剧的票价,大约就是电影的4至12倍。如果我们希望音乐剧的票价尽可能低,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可能
地长演,摊薄运营成本。但即便如此,音乐剧的票价远高于其他大众娱乐产品,是这个小众娱乐行业的特点。
其次,音乐剧不是赚快钱的行业。相比于电影与电视,音乐剧的回收周期要长得多,投入资金却不低。特别是如今的大型音乐剧,动辄上千万,甚至几千万。这些年来,百老汇的音乐剧投资上亿的也不少见。这些音乐剧成本之高,甚至需要一个剧场天天满座连续上演好几年才能够收回。如果拿音乐剧的单日票房和电影大片相比较,则不是一个量级。像《狮子王》、《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女巫》等经典作品,标榜票房收益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但不要忘了,那是在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在全世界无数家剧场靠一点一滴的票房积累而成的。我们可以说,在西方,音乐剧一旦获得成功,钱赚起来可能比较稳定和长久,但绝不快。
第三,音乐剧是专业人才密集且需要持久付出的行业。音乐剧不像电影或电视的从业人员,再辛苦再累,拍完就完了,一散了之,音乐剧需要拴着一群专业人士长期为之服务。很多情况下,创作与制作是充满热情与期待的,而开演后,进入运营阶段,才是真正磨人的开始——固定不变的运营成本、演职人员的不稳定、巡演的联络与场地的布置、宣传推广与票务营销······等等,使得剧目持续上演反倒成为挑战。从工作状态看,演职人员每天重复同样的桥段,对耐力也是一种考验。最终,这些“艺术工作者”们,必须将自己的工作职业化,如同朝九晚五上班一样,投入热情,不报幻想,才能持久。因此从另一方面说,音乐剧这个行当很难依靠大明星,明星可以玩票,但长时间投入是少见的。更不用说大多数明星演不了音乐剧。
第四,音乐剧需要特定的传播渠道——剧场。剧场决定了音乐剧这一娱乐产品的表达范围和表现方式。没有剧场,音乐剧无从上演,没有可供长期演出的剧场,大多数音乐剧也将难以收回成本。百老汇和伦敦的好剧场永远是紧俏的,特别是地段好、设施佳、人流量又高的剧场,往往会成为优秀剧目竞相争取的对象。中国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剧院业的发展极不均衡,虽然大型城市的核心剧院依然紧俏,但除此之外的很多城市,因为缺乏成熟的市场和有效的管理,剧场闲置的现象很普遍。
上述这些音乐剧的行业特点,也是音乐剧这一艺术门类区别于电影电视与网络娱乐的行业特点。从感受上说,音乐剧的最大优势,在于独一无二的现场感,但从商业模式看,其弱点也在于现场感。现场感制约了表达的方式、传播的途径、受众的数量,如果是大型制作,也制约了成本的回收。
结合上述因素,大致可以理出这个行业在商业上成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