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理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戴维斯认为,地貌是构造、作用和时间的函数,地貌描述就是要阐明在一定构造和营力下的演化过程,因此“时间”是地貌解释性描述中最常用、最有实践价值的因素。根据这一思路,戴维斯具体地提出来陆地和流水侵蚀地区(他称之为“常态侵蚀区”)的地理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陆地的抬升导致侵蚀,侵蚀又使陆地变低,因此陆地地形的演化是抬升—侵蚀—夷平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在每一次理想的地理循环中,地貌发育都有三个阶段:地形起伏迅速加大的幼年期,起伏最大、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壮年期。以及起伏微弱的老年期。
所谓地理梯度,是指在地理空间中(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范畴)引起能量、物质运动或地理过程进行的存在不均一。重力学梯度,热力学梯度。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碳循环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地圈、水圈及大气中交换。碳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分别是大气、陆上的生物圈(包括淡水系统及无生命的有机化合物)、海洋及沉积物。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现代地理学的特点是:①它发端于现今经济和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首先影响英国和北欧,继而波及西欧、苏联、东欧、日本、中国以至全世界。②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③理论化和数量化。④行为化和生态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钱学森理解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技术层次(工程科学)。钱学森在现代人类知识体系11个门类中,将地理科学归结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在五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把地理系统排在星系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在社会总体设计部下设四大建设中,将地理建设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钱学森把地理科学看做是举足轻重的科学体系。钱学森从哲学高度,从人类知识体系的高度,从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中,从社会总体设计工程的实践出发,把地理学提升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学,因此,地理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区域地理学派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代表人物有李希霍芬、赫特纳、哈特向。李希霍芬将地理学分为特殊(区域)地理学和普通(系统)地理学,并且他还将地理区进一步划分为:主要单元、主要区域、景观或小区、地方。赫特纳提出应注重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研究。哈特向提出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吸收了自然地理理论,景观学,区位,空间经济学理论,生态景观学,人类行为理论,区域科学的理论,对区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区域的形态差异分析,转向系统分析。同事在研究风法上由大量应用模型转向演绎方法,形成区域研究体系。
热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可再生能源及能源二级利用问题,沙漠化防治问题,极端天气的产生及预测问题等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6,生态足迹与低碳技术研究,7,先进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 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 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陆地表层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显著特点 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 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 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 比较其间的异同 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上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 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大。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 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 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 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 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